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法律职业伦理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的选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钱大军 李博

  摘 要:法律职业伦理的养成是法治中国建设中的重要环节,缺少法律职业伦理的法律人无法承担法治建设的使命。虽然法律职业伦理课程并不能保证法律职业伦理的内化,却是法律职业伦理内化的必要途径。法律职业伦理在课程内容上,要讲授法律职业伦理诸多知识和理论,不限于法律职业伦理规范;在课程设计上,除了设置专门的法律职业伦理课程,还应该将法律职业伦理教育贯穿于全部的法学专业课程。
  关键词:法律职业;法律职业伦理;法律职业伦理课程
  近年来国家将法律职业伦理建设作为法治建设的重要事项予以布置实施,并把法律职业伦理教育作为法律职业伦理养成的基本措施和手段。在以法学院校的法律伦理教育来培育法律人职业伦理的逻辑链条中,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澄清:首先,法律职业伦理养成是否必须经过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如果是,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在其中具有何种地位?其次,如果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有利于法律职业伦理的养成,法律职业伦理课程应该如何设计,包括应该教授什么、以什么样的方法来教授等。本文就上述问题进行分析,以求能够对法律职业伦理养成有所裨益。
  一、教授法律职业伦理的理由
  在现实社会中,有诸多能够影响法律职业伦理内化的因素:社会环境的影响、相关法律制度及其运行状况的影响、法律职业整体状况的影响、法律职业伦理规范及其运行机制的影响、教育状况的影响、自身因素的影响等[1]。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只是其中的一种助益因素,并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但在整体上,法律职业伦理教育与其他因素之间是一种相互支持和促进的关系,一种相互成就的关系。在法律职业共同体成长、体制变化、社会的日渐尊重与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互动中,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功能会逐渐实现,其他条件也会逐渐成就。
  从法律职业伦理内化的整个链条来看,法学教育应该而且必须承担教授法律职业伦理的任务。法科学生在“知道”“懂得”“理解”法律职业伦理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增强按照法律职业伦理分析问题和选择恰当行为的能力,将法律职业伦理内化为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并为养成遵守法律职业伦理的习惯做准备。
  首先,必须承认,法律职业伦理在知识层面是能够被教授的。其一,之所以能教,是因为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目的是使法律人在实际法律活动中能够践行法律职业伦理,而践行的前提必须是知道法律职业伦理的内容,知道法律职业伦理的来源和价值,知道法律职业伦理的功用。“知”是“行”的前提。虽然没有经过“践行”的“知”是不完整的“知”,但也是“行”和深化“知”的必备基础。对于“知”而言,最直接有效的方式莫过于教育。其二,之所以能教,是因为法律职业伦理存在可以教授的载体——法律制度与法律职业技术。法律职业伦理与法律制度、法律职业技术相伴而生。现在以法律知识和技术为中心的法学教育,完全可以在讲授法律知识和技术的同时,讲授法律职业伦理。而且随着法律职业伦理的制度化和规则化,其形态已经从价值与原则转变为可以操作的技术性规范。此类技术性规范将法律职业伦理转变为法律规则,具有可以教授的特性。在知识形态上,法律职业伦理如同法律知识一样,适合采用教育的方式教授。
  其次,法学教育尤其是法学本科教育,必须教授法律职业伦理。虽然法律人可以从多处获取法律职业伦理规则,但是能够将法律职业伦理理念、规则等内容按照逻辑、系统地讲授,并能够反复练习与强化的机构只有高校。从教育的角度来说,不能寄希望于法律人在执业中逐渐摸索、掌握、践行法律职业伦理。鉴于师资力量、时间、课程的配套设计和是否契合于教育规律等因素,高等学校的法学本科教育比职前教育和入职后的职业教育更适合进行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因此有人认为:“虽然许多法学院说他们无法教授道德品质,但他们必须教,因为没有其他人能教”[2]。
  二、法律职业伦理课程的设计
  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是让法律人知晓法律职业伦理理论与知识、形成良好的行为判断与选择能力的较为有效的途径。接下来需要考虑的问题是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应该教授什么内容?这些内容该怎么安排,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方法來讲授?
  1.法律职业伦理课程的内容
  从具体的内容上来说,课程不但要讲授伦理规范内容,更要将其背后的原理等理论内容作为重点来讲授。在教学中发现,单纯讲授伦理规范并不能得到法科学生的认可。他们认为这只是外在的约束,但是其背后的理由与理论往往能够说服他们认同规范。当然,法律职业伦理课程不能仅仅局限于这些内容,还必须将下列内容囊括进来。
  首先,课程必须讲授法律职业伦理之于社会公共利益与普通人的价值。一提到法律职业伦理,学生就会认为其与普通人的道德伦理完全不同,进而曲解,仿佛法律职业伦理完全与社会、个人的价值和道德无关。学生常问的一个问题就反映了这种看法——“律师为什么要替坏人辩护?”如果对此问题不能给出合理的解答,学生就会从根本上否定法律职业伦理,只将其作为外在的约束。其实,这只是法治与法律为增进社会公共利益而对法律职业的一种特殊设定。法律职业伦理不是个人道德,也不见得是社会的道德标准,而是一套让人人平等享有法律服务的设计。这是法律专业在社会认可下,制定来服膺该专业特殊要求,以服务更高的社会目标与福祉的规定[3]。在个人道德与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与法律职业、法律职业伦理之间需要通过法治来联结。法律职业伦理是法治建设中对法律人应该如何行为的设定。美国著名法学家博登海默有个形象的比喻也说明了这个逻辑,“如果法律制度的主要目的在于确保和维护社会肌体的健康,从而使人民过上有价值的、活跃的生活,那么就必须把法律工作者视为‘社会医生’,其服务应当有益于法律终极目标的实现”[4]。也就是说法律职业伦理的“非道德性”只是在表象上与个人、社会道德标准抵牾,实际上法律职业及其伦理却是以保护社会的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为目的,在根本意义上是符合社会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是符合社会道
  德的。
  其次,课程必须讲授法律职业共同体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在教学中,学生经常将法律职业伦理作为外在的约束与限制来看待,没有认识到法律职业伦理存在的价值与合理性。他们把法律职业伦理仅仅作为考试的内容,往往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而非作为自身应该遵守的规则,甚至有学生认为,法律职业伦理的利他性与市场的逻辑格格不入。法律职业共同体的相关理论与知识能够帮助学生解决上述疑问。法律职业伦理来源于对法律职业角色、法律职业功能的设定。只有将法律职业共同体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历史作为教学的内容才能将法律职业形象立体化地树立起来,才能讲清楚为什么法律职业共同体成员愿意遵守法律职业伦理。其中,要把法律职业主义和法律商业主义及两者的关系作为重要的内容来讲授,正确认识律师获取高收入与利他主义的关系。   再次,课程必须讲授法律人遵守法律职业伦理的原因。为什么要遵守法律职业伦理是学生经常问到的问题,当然也是他们接受、内化法律职业伦理规范的前提。在课程中,除了讲明法律人基于伦理要求应当遵守伦理外,还可以阐明基于保护自己的原因遵守伦理要求。这有利于引起他们对规范的认同和接受。法律职业伦理由于为法律职业者提供了周详的行为规范,并且在这种行为规范与其他类型的行为规范存在龃龉时,还将作为具有相当程度排他性的行动理由[5]。一句话,遵守法律职业伦理是法律人自我保护的基本方式。在现实生活中,法律人也开始使用法律职业伦理来规避不当的责任,进而保护自己。
  最后,课程应该讲授法律职业伦理的适用技术。如前所述,法律职业伦理规范已经具体化为具有可操作的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因此在设置课程时,应该将法律职业伦理的适用技术作为重要内容来学习,为法律人选择正确的规则和行为方式确定技术基础。
  2.法律职业伦理课程的设计
  良好的教学目的必须有恰当的课程设计和适当的教学方法与之配套,才能得到实现。对于课程设计而言,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18年对法学专业核心课程的调整,法学院校必须设置专门的法律职业伦理课程。
  但是从近年法律职业伦理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看,仅仅设置专门的课程难以实现教学目标。专门法律职业伦理课程,虽然能够让学生知道和理解伦理内容,却很难让学生理解透彻和形成认同,当然也未能形成遵守的习惯。因此应该将法律职业伦理教育贯穿于全部的法学专业课程,包括法理学、法史学等理论课程和刑法、民法等部门法课程。中央政法委公布的《关于坚持德法兼修 实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中所提到的“一课双责”就有这个考虑。一方面,法律职业伦理来源于法治对法律职业角色的设定和法律的特性。法理学等课程的理论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从更为根本的层面来认识法律职业伦理。例如,具体的法律职业伦理内容和对法律的理解之间存在必然的逻辑关联。另一方面,具体的法律职业伦理规范与法律职业技术相伴而生。没有法律职业技术作为法律职业伦理规范讲授的承载主体,法律职业伦理课程的讲授可能会沦落为一种没有抓手的伦理规范要求课程。将法律职业伦理规范与法律职业技术配套来教授,可以深化对法律职业伦理的理解和认同。因此在具体的部门法课程中教授法律职业伦理是法律制度及法律职业技术教学的当然之举。在讲授各门法律课程时,完全可以点明与各个具体制度配套的法律职业伦理的要求。这符合部门法制度的实际状态。部门法制度中欲实现的伦理目的以及所包含的伦理要求一般都会转换为法律职业伦理,以实现法律制度的目的或者弥补法律制度的缺陷。实践中,得到部门法学、法律方法、法理学等课程支撑的法律职业伦理课程取得了相对更好的效果。
  当然,在法律诊所等实践课程中教授法律职业伦理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理解与适用的能力。此外,还可以通过专题讲授的方式来讲授课程,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一些选修课程或者在一些特色课程中教授法律职业伦理。例如,在法律与电影等类型的课程中,展现法律职业伦理的魅力,以提升对职业伦理的认同度。
  三、法律职业伦理课程的授课方法
  教学方法是联结教学目的与教学效果的桥梁。没有恰当的教学方法就不会有良好的教学效果,也不会实现教学的目的。根据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内容——了解和掌握法律职业伦理的理论知识和规范内容、根据法律职业规范选择恰当的行为、认同法律职业伦理内容——的不同,应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对于法律职业伦理的相关理论知识和规范内容,适合采用传统的讲授方法和其他能够让学生了解、掌握法律职业伦理内容的方法。近年来,传统的讲授法仿佛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人人生厌。且不说讲授法可以和所有其他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就单纯讲授法本身来说,也具有需要教师和管理者认真对待的价值。教师全方位地将教学内容以讲授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是较便捷与合理的教学方法。对于法律职业伦理的理论知识和规范来说,传统的讲授法具有不能替代的功用。此外,为了加深对法律伦理理论知识和规范的理解,应该将苏格拉底诘问法、讨论法等引入课程教学中。
  对于法律职业伦理应用的教学,即法律人对职业伦理规范的解释与应用等問题,应该采用法律诊所、模拟法庭等教学方法。这和法学教育中的法律职业技术教学所采用的方法一致——
  一种适应于技能培育的方法。从技能培育的角度看,学生需要在教师介入的情况下不断地练习。仅仅自行练习是不够的,甚至是有害的,这是因为个人保留的知识是他本人习得的,如果学生在练习时发生理解错误,他就会学习到错误的东西。这种错误一旦形成是很难纠正的。因此,技能培育要求校方不仅给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还必须提供教师实时指出错误、给学生重新再做的机会[6]。这种教学方法能够通过学生的反馈将知识的适用落到实处。不断纠正错误的练习,是学生习得法律职业伦理规范如何应用的恰当方式。
  对于认同法律职业伦理的教学,应该采用讲授、法律诊所、模拟法庭等方法,让学生知道和认同法律职业在历史和现代法治社会中的作用、法律职业共同体所应具有的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知道法律职业在现实生活具体案件中的地位与功能,进而将法律职业伦理内化于心。当然对于法律职业伦理的认同和养成,能够感染学生的方法更为有效,可通过电影、具体的案例来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职业认同感。
  在教学的实践中,不但要注重讲授与实践教学方法能够相互配合,以学生为主体,更要注重校内与校外教学资源的整合——积极将校外的教学资源引入法律职业伦理课程。例如,邀请在职的法官、检察官和律师讲授课程和指导法律诊所、模拟法庭教学与实际的法律援助活动。他们以丰富的经历和充分的经验指导教学[7],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本森.法律职业伦理(第3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299.
  [2] 杨欣欣.法学教育与诊所式教学方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183.
  [3]布莱恩·甘迺迪.美国法律伦理[M].郭乃嘉,译.台北:商周出版社,2005:48.
  [4] 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505.
  [5] 董静姝.论法律职业伦理的现代困境[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4).
  [6] 何美欢.理想的专业法学教育[C]//清华法学(第九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24,125.
  [7] 黄进.新时代高素质法治人才培养的路径[J].中国大学教学,2019(6).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以中国实践为基础的法律体系理论研究”(17JJD820003);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培育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研究]
  [责任编辑:周 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3584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