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陈灿海

  摘 要:随着我国现代化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与落实,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成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话题。解决问题类型的数学题型是中高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有较高的要求。立足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背景下的教学创新,要求教师能够多样化设计课程教学思路,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文章从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出发,简要分析了当前小学高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从教学实践出发,尝试提出了一些教学策略,以期能够与各位教师共同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一、 引言
  相较于小学低年级数学知识学习而言,中高年级的数学知识内容更为复杂,对数学知识点的考查也更加侧重灵活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尤其是中高年级的应用题部分,更是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在解决问题时如果学生没有科学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很难在短时间内高效地完成数学问题的解答过程。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当有所侧重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够从已知的条件信息中分析出解题思路,从而通过不断的实践练习逐步提高数学学习质量和效率。
  二、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题型设置合理性有待提高
  新课程教学改革后的数学教材设计,将数学解决问题部分的应用题放置在了每一单元模块最后的练习题中,改变了原来应用题单独模块的设计思路。这种题型板块的设计最初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希望学生可以配合着图片以及练习,使原来的问题变得更加的清晰和直观,便于学生解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和实用性。但是由于教材内容编排的原因,这样的设置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和系統性,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准确把握教学切入点,在以往解决问题部分的教学环节,应用题题型都是以单独的板块存在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同一类型的问题进行集中地讲解与汇总,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新课改背景下的课程资源设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师授课的效率,学生在学习应用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
  (二)教学过程形式化,缺乏对学生解题思路的引导和启发
  学生从低年级步入中高年级后,不仅学习内容发生了变化,同时解决问题时的思路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教师在日常解决问题部分的教学环节,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教学工作,大多会按照既定的教学策略去开展教学活动,整个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学习状况的分析与评估,教学过程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学生学习质量并不理想。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既没有在课本教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和拓展,同时也缺乏对学生解题思路的引导,学生知识单纯的按照教师教的固定方式去解决问题,缺乏灵活的分析能力,在自己解决问题时很容易陷进固定思维中去,影响知识的迁徙和灵活运用能力的培养。
  三、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分析
  (一)创设教学情境,构建高效课堂
  新课程教学标准中一再强调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学习数学。数学课程的学习不同于其他文化课程的学习,其学科教学特点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特点恰恰是相矛盾的。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形象思维占据了主要位置,而数学课程内容是需要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利用逻辑思维进行分析和论证的。因此,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许多学生都会感觉非常的吃力。基于这一时期学习情况,教师在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实践中要为学生营造出良好学习情境,在具体真实的学习情境中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降低分析问题的能力,将数学问题融合到具体的情境中去,便于学生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进行统一。例如,在学习“比的认识”这一部分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出示学生经常喝的果汁饮料并提问:这瓶饮料上标注着果汁含量和水的比例是3∶7,那么这个数据表明了什么含义呢?由于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的物品,学生在理解的时候难度不大,纷纷参与到了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去。此时教师再进一步的提出问题:饮料厂要配置一桶500升的饮料进行灌装,请你计算一下需要多少升的果汁?有了之前的小组讨论,学生在听到问题后都能够积极地进行分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讨论分析的情况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回答,并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针对的点评。在这种具体的学习情境的铺垫下,学生都能够很好地融入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去,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比例问题解决方法,高效地完成了课堂教学的目标。
  (二)借助基本解题训练,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在解决问题部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完善,摒弃传统教学中一些低效的教学策略。在解决问题的教学实践中,学生经常出现解题思路单一或者错误典型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有直接的关系。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部分教师采用类型化的教学思路,教师过度地注重应用题类型化教学会在潜移默化中固化学生的学习思维,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灵活性越来越低,在面对数学问题时按图索骥,只能根据教师讲授的方法生搬硬套,缺乏对知识灵活掌握的能力。这种学习模式下虽然学生面对同一类型的问题时能够从容的应答,但是稍加变形的问题就容易犯难,找不到解题思路。因此,为了有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基本的解题技巧入手,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有所侧重地对学生解题能力和分析能力进行培养,帮助学生在学会的基础上可以熟练地应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地解决问题。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在课本教材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设计相应的问题训练,增加习题练习的针对性,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发散数学思维,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三)精准提问引导,活化学生解题思维
  数学课堂教学的意义不仅是教学学生解决对应的数学问题,更为重要的是透过有形的知识讲授向学生传递一种数学思维,强调对学生无形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引导和培养。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因此,在日常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所侧重对学生解题思维进行锻炼,为学生解题指明方向,有的放矢地进行数学思维的发散培养,为高效课堂的构建奠定基础。例如,在解决这样一道数学问题时,教师就可以通过适时的提问,帮助学生尽快走出思维误区,完成高效学习的过程。如:公园里的荷花正在争先的开放,已知它们的生长速度是一天增加一倍且20天就可以开满整个池塘。那么请问照这样的速度需要多久才能开满半个池塘呢?听完教师的问题后,学生们纷纷按照自己的理解开始分析问题,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后发展按照正常的推导过程是行不通的。此时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思考过程和思维进行点拨,借助问题的形式为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假如现在荷花已经开满池塘,我们按照它的生长速度进行采摘,多久可以摘一半呢?在教师这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脑海中立刻就形成了动态联想的画面,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出发进行推导,每天生长速度是前一天的一倍,摘的时候就需要每天摘一半,第20天时是开满了整个池塘,那么前一天就应该摘一半的荷花。因此,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们很快就能走出这个思维的误区,不仅调整了思维运动的方向,同时也探索出了高效的解题思路,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四)设计开放性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高效课堂的构建是建立在学生综合能力过硬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设计相应的开放性数学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根据题目的已知信息进行完善条件,并解决相应的问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放性的应用题不仅可以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带动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在独立分析和思考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解题思路,为高效课堂的构建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分组的形式,让每个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补充和完善应用题的条件信息再进行解答。例如,小明、花花、张琴和丽丽一起去书店买书,小明付的钱是花花付的钱的50%,而张琴付的钱数是花花钱数的1/3,丽丽付的钱数是张琴的1.4倍。请同学们根据已有条件,补充完整条件信息并提出不同的问题进行解答。教师这一问题抛出之后,学生纷纷开始了小组讨论,每个学生都根据自己的买书经验提出了一些實际性的问题。如:小明、花花分别花了多少钱买书?小明比张琴多花了多少钱等等。类似这种开放性的数学问题,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积极性,通知可以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逐步提升数学综合能力,保障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最大化课堂学习效率。
  四、 总结
  小学高年级数学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今后发展和学习有着关键的影响作用,相较于低年级学生学习而言,高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变的重要阶段。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所侧重地对学生解题能力进行培养和锻炼,尤其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教学实践中善于从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出发,循序善诱,发散学生解题思维,在不断地练习和实践中逐步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为高效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敏.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应用题高效课堂的构建研究[J].教育科学:引文版,2017:105-106.
  [2]刘戈利.论如何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策略研究[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77.
  [3]侯魏.课堂互动性 教学生活化:论如何构建小学数学的高效课堂[J].教育科学:引文版,2017:218.
  作者简介:陈灿海,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东桥中心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3703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