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职数字媒体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生

  计算机技术、数字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图形图像显示设备的更新换代,企业与日俱增的市场需求,为数字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但受传统教学体制的影响,中职数字媒体专业学生的培养还存在着教学与实践脱节、与市场脱节、与社会需求脱节等问题。本文从校企合作,校企共建的角度出发,阐述我校数字媒体专业在专业定位、课程课置、师资队伍、工作室、教学评价等方面建设与改革。
   一、研究背景
   随着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视觉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以计算机为依托,以艺术设计为基础的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国家大力发展的产业。数字媒体专业越来越迎合社会市场的需求,对于掌握数字媒体技术并具有创意能力的复合型设计人才需求旺盛。而职业教育要为产业升级、经济结构、市场需求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为适应当地产业和人才发展需求,我校计算机专业于2012年正式转型开办计算机数字媒体专业。
   二、数字媒体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当前,数字媒体专业已得到社会认可,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对专业人才需求还存在相当大的潜力。但据调查统计,毕业生进入实际岗位后,发现所学专业知识难学以胜任岗位工作,不能快速地、准确地找准定位,原因如下:
   (一)数字媒体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的数字媒体教育还处在摸索阶段,专业课程体系并不完善。当前中职学校课程以软件类操作学习为主,课程的设置只考虑一些美术技法和基础软件的运用,课程存在著脱节的现象,课程的设置缺乏统计一规划、系统整合及紧密的衔接,忽视数字媒体核心技术的应用能力,没能按项目实际的工作流程设置,对于关乎岗位工作技术能力的课程几乎为空白。
   (二)理论与实践学习课时分配不合理,室场设施相对落后
   中职学校课程时间分配不合理,理论课多,实操课、综合项目课相对较少。对企业项目实际开发流程的考虑比较少,与市场接轨的环节也相对匮乏,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很难直接对接岗位。实训室场、设施设备的相对落后给专业教学带来了困难,学生学习效率不高。
   (三)实训项目的来源单一,缺乏行业引领
   专业技能教学所采用的实训内容、技术知识基本上来自教材,缺乏企业案例引领,学生掌握的技术难以在实际生活中直接运用。由于缺乏实践项目,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专业技能、创新能力等受到国不同程度的限制。
   (四)教师专业水平及实践能力有限
   数字媒体专业是一个技术与艺术有机结合的多学科交叉新兴专业,师资的架构需要是跨专业、跨学科的构成,而中职数字媒体的专业教师大多是传统计算机专业教师转岗,他们没有接受过影视后期专业的系统培养,缺乏行业的实践经验,难以把握影视后期教育的培养目标及行业发展态势。
   (五)教学模式单一
   课堂教学仍沿用传统落后的说教、演练模式,在教学的过程中缺乏职业情境行动引过程,难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六)缺乏行业考核,考核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评价体系的方式单一,与中职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不相适应,实践能力与专业技能的考核被大大忽视了;评价的主体主要是教师,对学生学业评价尚属于闭门造车;而企业更加关注员工的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与创造能力。因此,学校对学生的学业评价,不能做到与社会发展的步调相协调。
   我校数字媒体专业自成立之初,贯彻以“职业教育要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岗位与技能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理念。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开展教学,把企业项目内容融入课堂,以产学对接模式建设为根本,以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为抓手,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根据企业、市场需求,内容涵盖专业建设计划的各个方面,下面就社会调研、实训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改革等方面展开阐述。
   三、数字媒体专业建设改革方案及措施
   (一)企业岗位调研、科学合理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1.通过走访、座谈、问卷等形式对影视、视觉媒体等相关企业、同行中职学校以及近三年毕业生进行调查,详细了解企业影视传媒职业岗位群、岗位任务、工作环境、生产流程、岗位技能和能力要求。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撰写调查报告。
   2.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特色,科学合理制定教学培养计划,聘请校外专家共同主论证,在合作企业和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共同完成计算机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行业标准。
   (二)加强职业能力导向力度,重构课程体系,开发学习领域课程
   1.为使课程进一步与行业发展相结合,弥补传统课程与社会职业需求定位的缺失,在依据传统数字媒体学科知识体系课程构建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的职业需求创新课程、找准专业方向定位。经过对社会需求、行业发展及专业知识链条体系架构等多维考量,将课程体系划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综合实践课、专业选修课四大部分。
   2.按照“课程对接岗位”的核心理念,紧紧围绕学生职业能力、通用能力和全面素质培养这根主线,整合《数字媒体技术》现有课程资源,以校企合作项目、地域产业特色项目为引领,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引进真实项目载体,开发《数字媒体综合实训》校本教材、编写学习情境。
   3.根据市场对人才需求的情况、专业发展现状、学校教育教学条件及改革发展需求,每年对教学计划修订、科学规划课程体系、合理安排课程的先后顺序,做好课程之间的衔接、注重基础平台建设、激发学生的发展潜力。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坚持培养与引进原则
   1.数字媒体是计算机技术和摄影摄像艺术相交融合的学习,我校数字媒体大部分的专业教师是原计算机专业教师转岗,他们虽有着较强的计算机专业技术能力,但没有系统的影视专业培训,同时缺乏行业的实践经验。为弥补实践教学、生产经验的不足,每学期安排教师企业轮岗,挂职锻炼,多渠道为教师提供业务进修和培训平台,并鼓励教师申报和参与科研活动,加强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技术人员的交流。    2.学校同企业签订合作协议,聘请企业专家送课进校,与影视制作相关行业、地方电视台视觉广告部成立公共课程项目,承接社会公益广告的设计与拍摄任务。企业每周派技术专家来校开展公益课堂,定期专题授课,多次带公益社团学生走出校门进行校外实践。由企业面向学生开设畢业设计课程。企业每年派技术人员,来校开展为期2~3周的毕业设计课程指导。毕业设计项目、实训过程、作品评价全程由企业负责。
   (四)建立导师工作室,构建产学研一体环境
   整合校内实训基地的场地、设备、技术等优势,发挥企业人力与资源优势,成立“炫影工作室”及“竞赛名师工作室”,实现校企双方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风险共担、互利共赢。依托导师工作室,专业工作室师生共同参与,引用企业真实工作项目作为学习任务,教师在工作室中同企业师傅一起进行教、学、产、研活动,提升了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加强教、学、做三者结合,实现产、学、研为一体。学生在工作室中参与真实工作项目实训,并在参与过程中获得职业认知,领悟职业精神,缩短了毕业后的职业适应期,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五)实训室场、设施设备建设、教学模式的创新
   1.以企业标准,建设更新设施设备,搭建多个集教学、项目、科研服务于一体的实践平台,建立视频后期制作实训室、音频处理室、摄影棚、三维动画制作实训室、视音特效技术处理实训室,为学生学习、教师研发提供了实践的舞台和必要的学习科研活动场所。
   2.在专业基础课堂教学课堂中,以“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为根本,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培训和软件工具的技术攻关;在综合实践课堂中,以“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法为核心,将企业真实项目搬进课堂,把数字媒体核心知识和模块的教学内容融入真实项目任务载体中,使教学过程与公司运营融合、教学项目与企业产品融合,真正做到职业教育的“以行动为导向”的做中学、学中做。
   3.室场设施设备及课堂教学模式的更新,使校内教学环境进一步融入生产实际、工作实际,实现“做项目”犹如“做产品”,“课堂学习”犹如“生产实践”,“实训室”犹如“生产车间”,做到“与企业技术标准对接,与岗位需要对接”,实现了产教融合、工学零距离。
   (六)开展现代学徒制,优秀学生进企业
   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提高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加强专业与企业间合作沟通,建立长期友好关系。我校计算机数字媒体专业与多家企业签订协议,建立“现代学徒制度”,输送学生进企业,由师傅一对一进行指导。以双赢、互惠、互信为原则,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提升各自的社会影响力,为学生实习、实训、就业提供更大空间。
   (七)增设核心技能考核,引入企业三方评价
   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核心技能课程引进企业第三方评价,全程参与教学质量的管理与评价监控工作,构建人才培养质量多元评价体系引入企业生产要求。采取企业与学校共同命题,邀请企业的有关人员参加考题的设计与评分,逐步实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实现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项目多元化、评价方法多元化。
   四、结束语
   作为21世纪知识经济的核心产业,数字媒体行业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为更好地进行专业整改,加快专业建设步伐,深化产教融合、抓好教育质量,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在课程内容、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实训办学条件等方面进行探索,在今后的专业建设过程中,将不断根据市场及企业需求,调整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责任编辑 何丽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3816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