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中学体育教学运用分组教学模式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任敏

  摘 要:体育课程属于我国中学的一门必修课程,同时教育部对体育课程也给予着高度的重视和关注。但就当前情况来讲,一些中学生的体质相对较弱,主要是由于长时间不锻炼所造成的,加之中学阶段的学生正是身体成长发育的重要时期,由此可见,中学的体育课程是一门十分重要且需高度重视的课程。基于此,文章围绕中学体育教学运用分组教学模式展开思考及阐述。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分组教学;教学效果
  经过近些年来我国教育水平及理念的不断优化及改革,体育教育也逐渐受到了教育部门的广泛关注。体育课程不单单只是一门教学运动的课程,其更是一门加强学生体质、活跃学生身心并且磨炼中学生意志力的课程,但当前面对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很多中学只一味地重视文化课程,却忽视了能够锻炼学生身心健康的体育课程,所以不仅应该摈弃只重视文化课程的老旧思想观念,对体育课程给予大力支持,还需要结合当前中学生的性格特点等方面,研究个性化、全面化、新颖以及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学模式,从而为中学生体育课程效果及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一、 体育教学运用分组教学模式的优点
  分组教学模式相较于常规的教学模式来讲,不仅可以显著强化学生在中学体育课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还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身体素质。除此之外,将分组教学模式应用至中学体育课程当中,便于教师对学生施展针对性的教学工作,从而将学生对于学习体育课程的主动性及积极性充分激发及调动起来。再者而言,分组教学可以令班级学生全部参与进体育学习中来,以此将班级学生中的两极分化等相关问题获得有效且最大化的解决。最后,教师也可于分组比赛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自我责任感以及班级荣誉感,从而有效巩固同学之间关系,也促使学生身心素质在体育课程中获得有效塑造及培养。
  (一)强化体育教学针对性
  将分组教学模式应用至体育教学工作过程中,能够促使教师遵循个体化差异从而展开针对性教学,比如一些学生有体质较优,所以通常其体育素质也较好,但是一些学生由于先天或是后天等原因,导致身体素质相对较弱,且运动耐受力也较差,如果通过相同的体育课程内容、学习要求以及考试标准,不仅无法充分展現每位学生的真正体育实力,还会缺乏最基本的公平性,久而久之导致很多学生开始抵触、惧怕或是厌恶体育。但如果良好且合理地将分组教学理念应用于其中,不但可按照学生实际身体素质,有针对性地对体育课程内容予以调整,还能促使每位学生都发挥出自身长处,既能保证体育课程质量的同时,亦能保证学生身心健康的稳定发展。
  (二)提升体育教学有效性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用分组教学模式,能够大力提升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及高效性。由于该教学理念中是针对学生个体化差异而展开体育教学的,所以教学内容及目标均可较好适应于每位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中获得充足时间,多次练习并掌握体育知识,还能促使师生双方在课堂上展开良好沟通,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此外,还可培养及塑造学生自主协调能力及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体育教师教学工作有效性的同时,确保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完成预期目标。
  (三)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在开展中学体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通过分组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能够更加高效高能地加强学生体育运动训练的实际成果,促使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变得更加积极以及主动起来,并满足学生在中学阶段心理素质的综合培养以及锻炼。将分组教学模式应用至体育课程当中,由于体育教师是从常规教学中的决策者角色渐渐过渡转变为引导者角色,所以可针对不同小组中的学生展开分层类的指导教学,为学生参与性给予深层保障的同时,良好地改善以往教学活动中未覆盖全面的问题,强调以及锻炼学生的团队意识,促使同学之间的集体精神获得一定程度的锻炼,确保学生的心理素质收获更加有效的成长以及发展。
  (四)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力
  在分组教学模式的中学体育课程当中,可以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加入各种体育项目以及体育比赛中,在这些体育项目中,由于学生个人的成绩将会对班集体的综合成绩构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分组教学模式可以促使学生之间的互动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此外,还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身心素养、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加强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促使学生获得集体荣誉感等诸多优势,而这些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在后续日常生活中以及学习生活中,均有众多积极的促进作用,以此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予以稳定性保障。除此之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有效的交流以及学习等活动,通过互相交流沟通的模式下,可以令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取他人长处而弥补自身的不足。
  (五)优化学生的解决能力
  将分组教学模式有效融合在中学体育课程当中,可以便于教师针对不同小组,从而制定个体化的课堂学习任务方案,而小组中的不同成员也能够更好地激发自身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通过小组共同合作模式,以此将教师布置的课堂任务高效率以及高质量地完成,在小组共同完成的过程当中,可以促使学生在自主动手行为下将问题予以有效解决,确保学生对待问题能够展开良好的自主探索行为。比如,当教师在课堂中针对篮球展开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科学及合理的分组模式,使得不同小组获得不同学习任务,当学生主动完成后,还可以针对篮球基础技巧以及知识技能进行学习,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的良好性及有效性。
  二、 体育教学运用分组教学模式的措施
  (一)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展开
  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执行分组教学模式,体育教师一定要遵循教师作为主导者,而学生作为主体的原则及标准下展开,同时需将因材施教作为核心理念及出发点。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需要充分发挥自身在课堂主导者的作用,针对安排的课程内容、划分的小组以及学生成绩考核等方面,展开综合性及全面性的主导工作。而学生将以课堂内容实施者的身份进行学习,教师需确保和谐的师生关系,以此大力提高体育课堂中的互动性,以便促进学生各个能力获得全面发展。此外,还需要针对自身教学内容,通过教学反馈方法做出相应调整,以此在学生身心均可接受的前提下,最大化发挥出分组教学的特有价值。   (二)按照学生身体状况分组
  可按照不同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性展开合理且科学的分组,针对学生实际体能、运动水平和运动天赋等方面予以相应划分,尽量把身体素质水平较为接近的学生划分为一组,从而促使学生可以在课堂锻炼之时,和身体素质较为接近的学生展开公平竞赛及学习,以此保证学生自我锻炼的有效性。
  (三)按照学生性别进行分组
  由于男女生身体及体质等方面存有显著差异,如果体育教师的教学内容均相同,则易引起女生对部分运动发生无法适应的现象,同时部分男生也会觉得部分运动过于简单等问题发生。所以针对此现象,体育教师可通过男女分组而展开相关训练,按照班级中的男女生特点从而科学制定相符且相应的内容,以此促使学生体育学习逐渐进步。
  (四)结合学生兴趣爱好分组
  每位学生均有自身所喜爱且感兴趣的运动,如果针对体育项目来讲,有些学生倾向于训练球类运动,有些学生对田径运动更为偏爱,体育教师需要先了解每位学生的性格特点及兴趣爱好,而后按照所了解到的信息划分小组,将相同性格特点及兴趣爱好的学生划分为一组,同时教师还应该尊重每位学生的兴趣爱好,将其爱好作为主要基础,从而促使每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都能够被激发出来,针对学生运动天赋予以积极挖掘和发现,以此使每位学生对体育课程及运动锻炼都能够维持长期热爱。
  (五)按照体育教学内容分组
  教师应该按照体育教学内容展开分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分组学习体育的过程中,将基础体育知识以及技能进行充分学习以及掌握,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体育素养。教师需要针对体育教材内容展开详细的梳理以及深层研究,基于教学内容制定较强可行性的体育教学方案,合理规划体育理论知识以及实践训练的所占比,最终经过体育竞赛形势下,对学生分组学习成果予以检验以及准确评价,以此确保学生体育学习过程中,所收获的自信心以及自豪感得以大力提升。比如,学生可以通过比赛,从而按照自身表现状况以此反省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有哪些问题及不足,而后在反省中将其积极调整及改正。因此,比赛途径可促使学生在分组合作过程中,充分掌握并自行檢测自身体育理论知识以及技能知识,同时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内心的竞争意识及团队意识,促使学生以激情饱满的状态下彻底投入至分组体育活动当中,为学生学习效率及质量予以积极帮助和支持。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分组教学模式不但能够促进中学生自发加入体育锻炼中来,还能保证每位学生都可在体育课堂发现自身价值并获得一定的满足。因此体育教师需要有效应用分组教学模式,从而为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给予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张广新.中学体育教学中分组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J].考试与评价,2020,21(8):124.
  [2]李增.中学足球体育教学运用分组教学模式的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12):149,151.
  [3]祁秀玲.中学体育教学运用分组教学模式的研究[J].成才之路,2020,22(11):137-138.
  [4]何奕辉.中学足球体育教学运用分组教学模式的探讨[J].考试周刊,2019,13(19):141.
  [5]颜士祥.中学体育教学运用分组教学模式的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9,9(35):112-113.
  [6]陈东.浅谈分组教学模式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优化应用[J].新课程:中学,2019,15(10):144.
  [7]徐文珺.中学足球体育教学运用分组教学模式的应用分析[J].体育风尚,2019,35(10):195.
  [8]章宗余.中学体育教学运用分组教学模式的策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9(24):139-140.
  [9]付博.论分组教学模式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体育风尚,2019,35(5):149.
  作者简介:任敏,江苏省连云港市,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中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3841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