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孩子的审美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蔡玉洁

   【摘 要】美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工作目标之一,因此教学中教师需特别注重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本文围绕小学语文教学中孩子审美能力的培养问题进行讨论,提出几点思考,仅供参考。
   【关键词】审美能力;小学;语文
   不要觉得小学生的课本内容简单,实际上,认真阅读你会发现,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汇聚了许多名篇佳作,其内容极具审美价值。所以,利用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来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是很简单的。例如语文文字中的语言美、文体结构中的形式美等等,都可以起到让他们陶冶情操的作用,进而培养出高尚的情操,帮助和引导这些学生自小培养锻炼形成较高的审美能力。
   一、审美意识的培养
   想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取得好的成效,就必须从多途径去懂得发掘学习资源和知识点,比如网络就是发现资源的最佳途径,把网络上搜索到的资源与学生的教材内容完美地整合起来,并结合多元的教学形式及教学方法给学生引导教学,让学生感知不同语言和语境中的意境美,进而再指导学生不断地进行联想、遐想,对所学的知识内容更进一步地做深入的分析理解,帮助他们深刻记忆,这样做也更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更深层次的理解记忆,节省下来更多背诵记忆的时间,让学生能够具体地结合文章不断地去建立并掌握美的含义与审美方法。
   例如,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中有一篇鲁迅先生写的《桂林山水》,教学之前,教师先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读完文章之后,请分析桂林山水的美体现在哪里?”“桂林的山美在什么地方?”“桂林的水又美在什么地方?”让学生阅读结束后找到文章中写得较好的地方并摘录有关句子。阅读完之后,教师带领学生结合上下文进行通透地理解并对一些重点段落字句进行分析,鼓励学生相互交流沟通找到提出问题的答案,教学生以自己心目中理解的方式去感受并描述桂林山水的美。学习完毕《桂林山水》以后,让学生仔细品味鲁迅先生所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指导学生是否能够从这一句中直接感受到桂林的山的奇、险、俊秀,桂林的水的清、静、绿,体会到桂林山清水秀的景象,促进学生语文学习中审美意识的提高。
   二、审美感受能力的培养
   实际上,审美感受能力是学生对于审美对象一种很直观的把握能力,它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对美的事物一种外在感知,包括事物的形态、色彩、声音、线条和动作语言等等;另外一种则是对美的事物的蕴含的一种情感倾诉,比如作者在文章中发出由衷的感叹等等,外在感知就比较形象生动,但后者则往往比较抽象,需要仔细去揣摩体会,掌握起来也比较困难。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审美活动进行的主体,对此要求学生必须首先接触教材,认真找到并发现教材当中美的因素,才能掌握并具备对于文中美的因素的把握和感受能力。
   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需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审美注意也是审美活动进行最为关键的一步,只有在审美活动中,指引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审美对象,这时才能对审美对象进行更加清晰、更加精确且更加全面的感知,而其主要任务点则在于发现语文教材内容中的审美点。阅读是语文学习活动中的一个主要内容,该环节有助于学生直观地把握学习内容,同时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紧接着是激发起学生的审美兴趣,教学生进行审美的途径有很多,方法也很多,比如阅读中给他们设置悬念,提出疑点,语言提醒,启发思索,讲故事,配文,展示图画等,通过这些方法都可以激起学生的审美兴趣。比如在《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就写到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中诗人将情丝寄托在诗句中,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特别彰显出了深厚的语境美。
   最后强调学生审美敏感度的培养,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对艺术的审美中。为什么这样说?原因是对于审美敏感度的培养往往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的前提条件。而所谓的敏感,它指的是欣赏者在看到作品时感受到的第一印象,可以透过形式对其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并从中渗透出一种潜在的穿透力。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内容非常丰富,形式也很多元化,但基本都是用作进行语言教育的。所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敏感性也是对学生审美语言敏感性的培养,需要具体地带领学生深入到语句当中去不断理解把握,并且从生动形象的文章中去感受语言环境的美。
   三、审美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对美的认识实际上是一种形象思维的过程,高尔基认为,形象思维即是用形象来思考,思维是一种无法脱离個体和感性的一种形式。如果脱离了具体的形象,形象思维就根本解释不通,思维活动也没有办法进行。
   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可以分三步进行,首先,在语文教学中能够借助语言揭示出文字的深刻内涵,让学生感知到具体的形象,并直观地把握形象思维。其次,教学过程中实际运用譬喻、类比和形象描述等方法给学生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地讲授知识,以此把抽象的道理转化成直观生动的形象,特别擅长于运用教材中相关的图片。第三步,读者活动应该特别注重调动起学生的感觉器官,充分发挥出感觉、听觉、视觉、嗅觉以及味觉与触觉的作用,意识性地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习惯。然而如何让学生感知到语言环境中的情感美呢?第一个是范读,一定不能低估了教师的作用,因为教师这个角色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感知,让学生和教师、作者之间达成情感上的共鸣。另外,在范读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尝试模仿教师的朗读技巧,帮助他们提高朗读水平。第二个是自读,听完范读之后,学生便会自觉地进行自读,并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揣摩作者的情感,使他们受到情感的熏陶。第三个是引读,引读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字、句和段,从而直接地将作者和读者的真美的情感抒发出来。第四个为议读,在评议朗读的过程中,教会学生自行体会文章中作者的情感。
   (二)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习贵在能质疑,因此教学中我们也大力鼓励学生不断地提出疑问,灵活、主动地去思维,例如在《海上日出》一文中,指导学生发挥想象的过程不断采用“情景阅读”的形式,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学起于思而又源于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定不能脱离思考、分析和辨别想象或者表达等一连串的活动。所以教学中教师应该紧紧地抓住小学生幻想能力特别强的特点,技巧性地设置一些具有创造性的练习,借此来激起学生的思维,并且激发他们的思维创造性。例如,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当中写到:“四周围黑洞洞的,怎么能不碰壁呢?”(鼻子碰壁的原因),这句话似乎有几分幽默,但又不失深刻,不仅体现出了所处环境的恶劣,又表现出了鲁迅先生对反动派的蔑视。而现实教学中如果教师问学生“鲁迅为什么会碰壁?”要求学生口述鲁迅当时的心理活动,这时学生的学习热情自然提的很高,答案必定不是唯一的,但想象力却很强,从丰富的情感变化中我们就能感受到当时的人物心理变化,学生往往也可以在找到正确答案时寻求一种心灵上的快感和成功的喜悦。
   四、结束语
   综上,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深刻认识到美育的重要性,这样就能不断地从教材内容中挖掘出各种美的因素,从而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地挖掘出学生的知识潜能,起到培养学生实践感知能力的作用,提升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帮助和引导学生锻炼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陆雪芬.试论如何在语文课堂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意识[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9):54.
   [2]董坤.浅谈语文教学中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基础教育论坛,2018(10):50-51.
   [3]张小敏.感受美发现美——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学周刊,2016,29(29):83-8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3873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