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诗意飞扬,润泽童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思乡诗的切切的情义深深地打动着人心。在教学思乡诗时,运用多种方法才能更好地让学生领悟诗意、感悟诗情。
  【关键词】思乡诗;意境;情感;朗读
  古诗词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滋润了无数人的心田。而思乡,是诗人创作的永恒话题之一。自古以来,飘泊异乡的游子数不胜数,对家乡魂牵梦萦。诗人借文字表达对故乡的思念,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感同身受的人们每每吟诵到这些感人至深的思乡诗,都会潸然泪下。然而,年代已久远,学生很难想象诗人当时分离的情境和心情,不能很好地感悟其中的情感和内涵。基于此,笔者根据多次磨课的经验,总结出了思乡诗几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巧设过渡,激发情感
  根据思乡诗词,设计富有感染力的过渡语能够将古诗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教学《秋思》时,可提问学生:“张籍是在什么季节写下这首诗的?在你眼里,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然而,这样丰收的季节,就算有甜美的瓜果、满满的粮食,远离家乡的张籍也是无人分享。在诗人张籍眼里,秋天是树叶飘零、萧条凄凉的季节。凄凉摇落之景勾起了张籍漂泊异乡的感伤情怀。因此,应该带着怎样的情感来读这句诗呢?学生跟着老师走进悲凉的秋日,很自然地体悟到了张籍的思乡愁绪。
  在教学《春夜洛城闻笛》时,笔者让学生闭起眼睛听着笛曲,想象此时自己就在洛阳城,哪里可以听到这笛声呢?学生回答有:旅店、茶楼、江边小船、小路上……让学生想象自己此时此刻是漂泊在洛阳城里的游子,听到了这哀伤的笛声,读出对家乡的无尽思念。通过巧设过渡,学生一下子就踏着诗人的脚步,融入了自己的真情實感,与诗句和谐相处。
  二、情境创设,画面再现
  所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人对什么事物更有印象、体悟呢?当然是在一定情境中,引起了情感共鸣的事物。王国维《人间词话》“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说的也便如此。
  思乡诗是一幅饱含着思念的画卷。教师应在思乡诗教学中,把诗句变成画面。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诗人在夜晚听到悠扬动听的笛声,欣赏后才发现这笛曲竟是名曲《折杨柳》。古代人们有折杨柳送别的习俗用以表示惜别。诗人仿佛在诉说: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听着这哀怨忧伤的《折杨柳》,谁能不想起自己的故乡呢?笔者提问学生:“听着《折杨柳》,李白会想起什么画面?离别那时,亲友有什么赠言呢?请来演一演送别时的画面。”通过把诗句变成画面,让诗句立体化,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在《秋思》一诗中,可以这样处理:“张籍快写好家书了,但他又担心会否漏写了什么。于是他怎么做?”“行人即将出发,可张籍却还在一遍又一遍地修改。这时,行人会说些什么呢?请你们演一演。”通过课堂表演,再现了张籍写信、拆信时的情境,让学生亲身感受张籍对家书的重视、对亲人的挂念,从而加深学生对思乡这一词的理解。
  三、了解背景,联系理解
  古诗词都与诗人的身份遭遇、时代背景密切相关,这影响着诗词的基调。别林斯基曾说:“情感是诗的天性中一个重要的活动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因此,在古诗教学前应让学生查阅诗人的事迹、背景,查阅诗人的创作缘由,是什么激发诗人创作的欲望,有利于学生触摸到诗词的灵魂。在教学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时:李白之所以对《折柳曲》别有一番感触,不仅因为这曲子能够勾起乡愁,更是因他一生都在浪迹天涯。李白漂泊在洛阳城,倚窗站立,眼望明月,耳听《折柳曲》,陷入了沉思。此时的他,已走遍了大江南北,尝了人间百态,听着笛曲,他怎么不会思念家乡?他会想起谁呢?让学生讨论后,指导学生带着对父母、挚友的思念读读这句诗。通过老师在课堂上用简洁的语言、生动的多媒体画面和音乐,讲述李白的故事,学生更快地理解了创作缘由,也更好地读出了意境和情感。
  四、淡化分析,读出韵味
  诗词有着优越的朗诵条件,读起来朗朗上口,优美动听。朗读者可以在古诗词中发现朗读的乐趣,提升朗读能力。学思乡诗更需要学习朗诵,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词的音调美,细细品味由诗中散发出的哀怨不舍、深切思念,从而引发学生的想象、体验和感受。
  笔者在古诗教学中甚少做枯燥繁琐的字句分析,避免无趣无味。教师应开展多形式的朗读指导,首先教师必须对诗词进行深入了解,才能给学生最好的示范,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古诗词的美丽,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真正爱上古诗。例如,《长相思》一词格调悲凉愁伤,特别是读后面一句“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时,突出低沉、叹息、思乡,营造出将士的悲伤和思念的情境。在了解了纳兰性德的生平背景后,教师还可以选择恰当的配乐,烘托意境,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投入情感,想象自己就是正在行军打仗的军人或者驻守的战士,听着风雪声,读出对家乡的怀念。学生们声情并茂,做到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动于心,恨不得马上战事告捷启程返乡。
  其实,思乡诗的教学方法多如繁星,还需要教师不断地挖掘。用古诗润泽孩童,用切切乡情感化童心,前路定是芬芳香溢。
  【参考文献】
  [1]陈月琴.小学语文问题情境教学方法的初探.[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3)
  [2]穆晓艳.让古诗教学“美”一些.[J].新课程小学,2009(18)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容桂容边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3890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