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情境创设需守住“语文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孔黎娜

   杨向东教授指出,所谓真实情境,其本质是心理意义上的,是指那些贴近学生既有经验且符合其当下兴趣的特定环境。这样,学生跟学习的内容就有了联系。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首先应基于教学目标,然后在情境中由任务驱动学生自主探究,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情境创设是一种方式与手段,它始终为语文教学服务,因而,我们要守住其中的“语文性”。
   一、守住语文教学的内容与目标
   情境创设在语文教学中能起到两个方面的作用。从知识输入的角度来看,情境创设能够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为学生浸润式学习创造条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能力输出的角度来看,情境教学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有利于帮助学生整合所学,在应用中培养创造能力。而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我们应该意识到,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学习与应用始终是情境教学所应该围绕的中心。
   我们先看语文课堂输入时的情境创设。比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新闻阅读”部分的《消息二则》,选取的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两则消息距今70年,对于学生来说,人民解放军在1949年渡江南下决战取胜,是早已在历史课本上被认定的事实。他们很难去体会其中蕴含的激越情感,也很难来理解它们在战斗过程中的宣传意义,更不懂为什么一则简单的新闻消息需要一位领袖来亲手撰写。课堂上,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如果你是生活在当时的一名老百姓/解放军战士/国民党军人,八年抗战胜利后又经历了三年的内战,长江线攻防已有三月余,此刻,正处在这个国家命运走向的关键点上,你听到了这则新闻消息,你会有怎样的内心活动?这个情境让学生迅速找到了代入感,真实地感受到了这两则新闻消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对于人的内心所造成的影响和作用,也理解了毛泽东写作这则新闻的战略意义。再比如在学习《蒹葭》时,诗中并没有对“伊人”的直接描写,而对“伊人”这个形象的认知与理解又恰恰是这首诗歌的重难点。于是我引导学生想象:在芦苇苍青、晨雾迷蒙的秋水边,你看到的是一个什么样貌、如何装束的女子?用你的想象来设计诗歌中的“伊人”形象。同学们在积极发言之后,惊讶地发现彼此的默契——“伊人”也许是一个身着白色纱裙,发色乌黑,面容清丽,眉眼含情的文静女子。这个形象带给我们的是一种身在彼岸的美,一种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理想之美。学生由此进一步理解了主人公不畏艰险溯流追求的姿态,进而为后续“伊人”形象的多元解读做好准备。
   再来看语文能力输出时的情境创设。语文学习不能停留在课堂对话与作业评价的层面,而应该在各种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培养实践运用能力。在上《公输》一课时,我将墨家与儒家的思想做了一个比较学习。课后,我要求学生以儒家思想或者墨家思想为核心,为班级制定一份班级公约。这项作业,促使学生去比较、思考、整合,将所学迅速应用到生活当中。从作业来看,学生从班风建设、班干部评选、人际相处、物资节用、体育锻炼等多个角度,展现了对儒墨两家思想的创造性理解。
   二、守住语文课堂的思维深度
   要促成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升,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堂到达一定的深度,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启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去挑战在课前预习准备中未能自主涉及的学习领域,促成对文本的深度理解,从而提升语文素养。教学中的情境创设要帮助学生建立台阶,把抽象的思维过程形象化、生活化、场景化,而不能为了单纯追求情境活动带来的活跃表象而牺牲语文课堂的思维深度。比如没有明确目标指向的课本剧表演,看上去也有情境,也有学习任务,但学生在排演过程中,也许更多的把注意力放在了服装道具、表演方式、舞台失误造成的“笑果”上,这其实就是一种学习的浅化。
   守住语文课堂的思维深度,需要我们在课堂的重难点上来创设情境,情境中学习任务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思维往深处或广处伸展。在教学《壶口瀑布》时,我布置了一场诗歌朗诵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改写为一首现代诗,并设计集体朗诵。这项学习任务的目标是巩固课文的写法和主旨,同时也挑战了学生创作诗歌和合作朗诵的能力。虽然有一点难度,但是同学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创作热情,写出了令人惊艳的句子:“春寒料峭了壶口/山峰透着青灰/天空露着寂蓝”“平坦如席的大水收成束/在这跌宕起伏中决绝一跃/哪怕粉身碎骨 热血飞溅也绝不止步”“走过曲折的人生,绕过黄河的源头,把深情的绝唱,喷涌成惊世的悲壮。”“水之不息,岂止滴水穿石,日夜不止,千锤百炼!华夏儿女不平则呼,遇强则抗,勇往直前!”这一次情境教学,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成就感。再如教授《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我告诉学生,这首诗歌是普希金在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自身被幽禁时,写给他的朋友的;而如今,假如你也可以把这首诗送给一个人,你会把它送给谁呢?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有说送给学业受挫的好友,有说送给为班级操心的班主任,有说送给山区的留守儿童,有说送给残障人士。经过这个活动,学生懂得了诗歌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能够获得二次创造,诗歌的生命也在一代代读者的阅读中被更新。
   三、守住语文教师的指导者角色
   学生是学生的主体,在情境的创设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这不意味着教师在布置学习任务之后,就处于“缺位”状态,也不意味着教师要为“呵护”学生的积极性而一味称好。“放手”是鼓励创造性,“不放手”是坚守语文性。
   初中语文的新教材中,编写有四个活动探究单元。单元任务具有很强的整合性。如果只是简单地设置“演讲比赛”“戏剧表演”这样的情境任务,教师没有提出与单元目标相契合、有操作性和可行性的指导意见,学生的活动过程很有可能偏离单元教学内容,或者流于形式,或者难以形成成果。在学习任务完成过程中,教师需适时介入,按照单元目标的要求,及时对学生的活動进行指导、纠偏、小结。
   在八年级下册的演讲单元学习后,在班级即将开展原创稿件的演讲比赛前,我请每个学习小组讨论制定演讲比赛的评分标准。我发现学生设计的评价量表,更多地聚焦于演讲的现场呈现效果,而忽视了演讲稿的撰写质量。经过引导,同学们经过二次讨论,从演讲稿的内容广度、深度、行文逻辑和感染力四个方面制订了评价细则。在这个过程中回顾了整个单元的知识点,也为自己后续的演讲实践活动确立了方向和标准。再以九年级下册的戏剧单元为例。戏剧演出这一学习任务的目的是让学生直观地感知戏剧、体验舞台,从而对戏剧(剧本)这一文学体裁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而不是要求学生创造出成熟的舞台呈现作品,更不是塑造校园的演艺明星。这样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师应该在排演剧本之前就明确地告知学生。戏剧演出可以采用微格表演的形式,选取一个小片段,请演员们揣摩台词、设计动作、讨论舞台呈现的方式,用多种形式来实验并比较演出效果,也可以把专业剧团的表演视频拿来比较呈现,引导学生说说专业导演和演员在这个片段中的设计意图。对于戏剧这一文学体裁的理解,就在这一次次的小结、反思、改进中获得了跃升。
   四、守住跨学科、跨媒介学习中的语文课程主体位置
   情境教学往往会涉及多个学科,利用多种媒介,比如给托尔斯泰画像,比如把某首古诗唱出来,比如看一部和课文内容相关的电影或话剧。此时,要守住语文课程的主体位置,画像不能用绘画技法作为评价标准,而要引导学生说说画像和课文内容的契合之处;唱古诗不是比谁的歌声动听、演奏纯熟,而要比一比谁的呈现贴近诗意;看电影和话剧也不是填补课时,而是通过影像来触发学生对课文延伸话题的思考与表达。
   情境创设可以利用多媒体材料,但要注意重在达成内容上的呼应与互证。比如学习《香菱学诗》一课,作为阅读《红楼梦》的一个引子,我们在教学时往往引入电视剧《红楼梦》的影像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红楼人物。我们可以比较一下以下几种情境设置:1.给红楼人物设计定妆照。2.红楼剧组选角,大家认为我们班的哪几位同学适合扮演其中人物?3.如果你是导演,你怎么用镜头语言来设计人物的出场?在我看来,以上三种都不能算成功的情境设计,第一种只让学生认识到了人物的外在形象;第二种学生的兴奋点偏离到了对同学形象的评价上;第三种影视摄像专业门槛太高,学生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我们不妨让学生对人物的理解由外在形象走向精神内核:写写香菱的角色自白,在学诗的过程中,你从各人身上获得了哪些帮助?一个好老师的标准又是什么呢?这样的情境设置指向的是宝黛钗等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也就没有脱离语文学习的文本语境。
   综上所述,情境教学是一种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方式。在情境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在发挥创意的同时坚守“语文性”,才能真正为初中的学生铺设各种学习的台阶,提升学习能力,培养语文素养,让语文之树生长在学生的心中,滋养他们的心灵。
  
   参考文献:
   [1]陆志平.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特点.语文学习,2018.3
   [2][美]索耶.剑桥学习科学手册.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4.
  
   孔黎娜,浙江省杭州外国语学校教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3933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