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优化问题导向构建高效的高中思政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马永英

  摘 要:新课程理念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要提高中学生的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核心素养,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批判意识、创新意识。要实现学生核心素养和思维品质的提升,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和方法,其中优化问题导向,切合学生学情和学生最近发展区,有效提问,让知识问题化,问题知识化,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力,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探究问题、善于解决问题,启迪心智,锻炼思维,最终构建高效的高中思政课堂。
  关键词:问题导向;基本原则;高效课堂
  一、 “问题导向”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的意义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具有思辨性的学科,思辨也是培养学生政治核心素养——理性精神的重要手段,传统的教学太注重知识的传递和知识的机械记忆,忽略了学生思维的锻炼,这显然已不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如何让高中思政课焕发生机,闪烁思辨的光芒,从而让学生爱上思政课,喜欢思考、喜欢探究?笔者认为“问题导向”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主动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辨力。那什么是“问题导向”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就是让学习者在解决问题时学会思考,并能将思考和发现表述出来,教师从而把握住学生的思维脉络,它是促进学习者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其特点是:第一是以学习者的学习为中心、以问题为教学起点,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和师生互动;第二是以解决问题为任务驱动,目标导向性强,师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方向感,在教学结束后有达标感”。但是问题导向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比如,老师没有认真钻研教材用缺乏思维梯度的低层次问题提问学生,教学中经常出现“是不是”“对不对”“是吗”“真的吗”等伪问题,这样的问题低效又随意,缺乏思维含量,没有启发性,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回答。或者提出的问题脱离教材过于深奥,使学生无从下手,课堂冷场,教师或责备学生或自问自答,这样的问题既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浪费了课堂时间,而对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毫无意义。那什么样的问题既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又能构建高效的高中思政课堂?笔者认为必须优化问题导向,遵循正确的问题导向原则。“坚持优化问题导向,促进动态生成,富有智慧地引导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学会分析问题,善于解决问题,在问题的提出与探究中高效达成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三维目标”。中学思政課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获取基础知识,更在于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善于分析问题,逐步培养敢于思考、敢于质疑、敢于批判的思维品质。因此,政治教师需要在教学预设中反复研究问题提出的科学性、严密性、逻辑性,最大限度地发挥问题导向的特殊功能。
  二、 优化问题导向需把握基本原则
  (一)尊重课程标准和教材,关注问题设置的指向性和针对性
  教师在备课中要仔细研读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明确所任教学科的课程标准,明确所讲课题的课标要求。对课标和教材准确理解,充分掌握,深入分析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关系,设计好每个教学目标。厘清教材的知识体系与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拆分出重难点、易考点和易错点。教学内容融会贯通,把不同章节、不同科目的知识点做到信手拈来,成为自己知识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吃透教材”。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考虑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是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围绕准确的教学目标创设问题,这样的问题设置才能回应教材,做到以教材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中心,以学生的三维目标为着眼点,问题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而不是游离于教学目标”。
  以《我国外交政策的目标和宗旨》为例,从两位老师在情境导入时不同的问题设置,反思高中思政课教学中如何优化问题设计的原则。教师A采用议题式教学方法,将本节课的教学框题改为“如何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新篇章?”课题的修改与教学目标相去甚远,这样的问题设置给学生误导。情境导入时课件中给出一个数字1867和一扇大门的图片,请问同学们这两个信息说明了什么?你有何感受?此问题给学生一种不知所以然的感觉,学生对此也是毫无反应,课堂陷入了沉寂。像这样的问题给人模棱两可的感觉,创设的问题脱离课本,问题设置不严谨,带有随意性,没有明确的指向,太宽泛,学生的回答陷入不着边际的猜测。而教师B的情境导入是播放“中国的朋友圈”视频后,思考两个问题:(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取得了哪些外交成果?(2)我国外交取得累累硕果的原因有哪些?相比教师A的问题设置更加贴近教学目标,直切主题,提问明晰,有较强的教学指向性和针对性,既符合教学内容,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够调动学生的分析、概括和归纳能力,情感上学生的自豪感油然而生,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核心素养要求。但情境导入播放的视频“中国的朋友圈”内容都是外交口水战中中国硬核式的措辞,并没有很好地展示我国外交成就,以至于创设的问题和视频内容相脱离,问题问的是有哪些外交成果?但视频中却没有体现,给学生无话可说的感觉,此时作为教学情境的视频显得画蛇添足。归根究底,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没有认真钻研教材和课标要求,教材的第一目是中国外交硕果累累,通过图片和文字展示,从多领域、多角度、多层次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活动的成就。教师若要弃之而求新,也应该尊重课程标准和教材,然后有指向性和针对性地设置问题。
  (二)以生为本,关注问题设置的层次性和启发性
  高中思政课教学中如何设置有层次性的问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不论是课前预设还是课中教学都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了解学情,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学习能力、知识构成、知识储备来设计教学内容,创设有梯度性、层次性的问题。哪些内容学生通过预习就能完成,哪些知识点的完成需要老师点拨,哪些内容是学生难点,需要教师重点强调才可以完成等。在一节课的教学中合理设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问题的数量,避免教师信口开河地随意提问,这样设置问题才能在课堂中有的放矢,教学上游刃有余,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例如,在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五课第二框“意识的本质”教学中,前两目从意识的起源和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角度探究意识的本质,通过研究教材文本和对学生的了解,我依次设置了以下五个问题:
  问题1: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生物的反应形式,同人的意识是什么关系?没有这些反应特性和反应形式,意识能不能产生呢?
  问题2:你所熟悉的动物有哪些复杂的心理反应?高等动物的心理活动能自发地成为人的意识吗?为什么?
  问题3:那么是什么使得人类意识和动物的心理区分开来呢?
  问题4:黑猩猩是高等灵长类动物,它有复杂的心理活动。看看下面的游戏,想一想,动物会思考吗?
  问题5:智能女诗人“小冰”能够创作现代诗歌,那么“小冰”有意识吗?在未来,智能机器人能否取代人类的智慧?为什么?
  这些问题的设计是基于教材的知识逻辑体系,通过问题链的形式由浅到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既遵循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又紧扣教材内容和教学素材,在把握整体知识的基础上更加追求问题的梯度性和层次性。学生在思考这几个问题时,除了课本,凭借生活经验和感性认知也能做出一定的回答,有话可说,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甚至就聪明的动物是否具有意识进行了辩论,那么这节课的问题设置做到了难易适中,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有梯度的问题,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提高了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高中思政课教学中如何设置有启发性的问题。
  所谓创设有启发性的问题,问题能够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在探究问题中生成新的问题。即问题有没有思维含量、有没有思维价值、能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问题能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
  就“意识的本质”教学中提出的第五个小问题,AI小冰竟然能创作出意境优美的诗歌,学生非常惊讶,这个事实已经打破了学生原有的认知,是对学生原有思维的冲击,那么“小冰”是不是具有意识呢?很有新鲜感和挑战性的问题,学生开始调动已学知识独立思考,或者相互交流,有同学竟能举出类似的案例,2016年阿尔法狗战胜世界围棋高手李世石,此时,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已不再局限于单向度的自我认识,而是进入了思维的深层次剖析,和其他同学的交流对话增强,在思维的相互碰撞中得出会写诗歌的AI小冰不会具有像人一样的意识,原因是它没有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个别同学会进一步追问既然AI没有意识,那AI小冰是如何创作诗歌的呢?这时学生带着新问题再一次进入了探讨,此时教师需要及时地做思维点拨,帮助学生得出结论。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学生没有问题是教学中最大的问题,袁振国教授说,因此,有效的提问会助推学生产生新的問题,孔子在《论语·述而》中写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学生先要积极思考,后有老师启发引导,而不是为了完成预设的内容,提出问题,还没等学生思考就急于告诉学生答案,如是这样,学生的思维品质是不会有提升的。
  总之,优化问题导向的目的就是通过有效提问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构建高效课堂。优化问题导向,设置问题时遵守基本原则是有效提问和建设高效课堂的基础。有效提问能促进教师在备课上下功夫,吃透教材,掌握学情,精心做教学设计,在问题的设计上反复推敲,避免问题的随意性、无效性。同时,一个好的问题又会给学生思考的意义,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欲望。
  参考文献:
  [1]朱艳玲.“问题导向”教学实践策略初探[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1(5):73.
  [2]陈志红.优化问题导向 促进动态生成:参加武汉全国思政优质课观摩活动的感悟[J].政治教学月刊,2016(1):53-55.
  [3]张仁贤,逄凌晖,赵奎娥.问题推进市课堂教学[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7:79.
  作者简介:
  马永英,甘肃省兰州市,兰州新区舟曲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3934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