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道德与法治》“探究与分享”栏目的教学运用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杨映

  摘 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探究与分享”栏目承载了教材教学活动主体,是教材为师生教与学精心搭建的“脚手架”。该栏目在教材设置和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可以根据栏目思维拓展、情境探讨、完善信息、行动导向等主要类型深入研究切实可行的教学对策,以期为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探究;分享;教学
  一、 “探究与分享”栏目的设置意图
  “探究”就是“探索研究”,即经过深入探讨和反复研究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美国国家科学院1996年发布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把探究定义为:为解决某一问题,通过使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解决方案和结果預测,以及交流这一过程中的感悟和体会。初中《道德与法治》新教材中的“探究与分享”栏目意在引导学生直面生活中的矛盾、困难、疑惑,学会反思、分享个体经历和感悟,构建个人知识与情感的认知体系,有针对性地通过项目研究、情景分析等方式,引导和帮助学生调用已有生活经验,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促使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有所感悟,在感悟中有所成长,为个人成长提供实践指导。
  二、 “探究与分享”栏目的主要类型
  从设置布局看,“探究与分享”栏目是教材各小栏目的重点。在部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2018年12月第2版)四个单元八课二十个框题中,“探究与分享”栏目共出现88次,是六个小栏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栏目。在各个单元各个框题中,“探究与分享”栏目的布局不均,最少的有两个,最多达到6个,主要布局4个。“探究与分享”栏目设置在正文位置,紧紧围绕教学重点、难点进行设计,学生通过对栏目的学习,让学生在实践基础上理解知识、在情感体验中内化知识,为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打好基础,从而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从呈现形式看,“探究与分享”栏目多以“活动+问题”的形式呈现,内容丰富多彩,如读图分析、材料分析、填空辨析、小组活动等,依靠小组合作,让学生学会思考,在探究与分享中掌握道德伦理、心理健康、法律法规、国情时事等知识,逐渐形成优良品质。
  从设计类型看,“探究与分享”栏目类型大致可划分为思维拓展类、情境探讨类、完善信息类和行动导向类四种。
  第一,思维拓展类,主要侧重于对一种或几种不同的、相冲突的观点进行思考、辨析与探讨。例如,第四课“公民义务”第一框“公民基本义务”中对“我是学生,税收与我无关”和“税收关系你我他”两种观点的看法。本活动通过两种观点的辨析,探讨税收重要性和必要性,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依法纳税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
  第二,情境探讨类,主要侧重于教材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针对情境和问题进行自主思考或小组探讨并发表意见。例如,第三课“公民权利”第二框“依法行使权利”中的情景设计“张某与村民、厂家的纠纷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解决?你认为哪种解决方式较为合适?”引导学生进入情景角色展开讨论,以理性精神分析处理纠纷方式的恰当与否,帮助学生树立通过正确的途径和方式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的意识。
  第三,完善信息类,即通过留白的方式,将关键信息呈现给学生后让学生自行查阅资料后补充完善空白内容,以达到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和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例如,第五课“我国基本制度”第三框“基本政治制度”中的“请查阅资料,完善下列表格,并向同学介绍”,让学生基本了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演进过程,从具体事例中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如何促进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幸福的,进而认同和拥护中国这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第四,行动导向类,主要侧重于学生通过行为努力达到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养成,是将课堂知识内化于心到外化于行的重要环节。例如,第二课“保障宪法实施”第二框“加强宪法监督”中的“请试着创作表达学习宪法心得的作品”。此活动要求学生了解中国宪法产生和发展的历程,参与宪法宣传活动后表达对中国宪法的理解和认同,从而促使学生自觉践行宪法精神,积极推动宪法实施。
  三、 “探究与分享”栏目存在的问题
  初中《道德与法治》从新课程标准出发,特别注重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参与其中并通过体验获得知识,对于提高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然而,在经过笔者对“探究与分享”栏目的教育实践后,发现“探究与分享”栏目无论是设置上还是教学中均存在一些问题。
  (一)教材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教材既是教师的授课之本,也是学生的学习之本。但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探究与分享”栏目在设置上存在一些问题。
  1. “探究与分享”栏目的数量设置过多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每一框题下设置的“探究与分享”栏目少则两个,多则五个。从整体上看,过多的“探究与分享”栏目缺乏综合性,容易导致教学的碎片化,减低栏目的教学实效性。从实操性看,过多的“探究与分享”栏目容易增大课堂教学容量,导致课堂教学时间更加紧迫,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得不对栏目进行删减或合并,由于各地区教师的业务水平不一,如此操作可能会使“探究与分享”栏目的教学价值不能充分体现。
  2. “探究与分享”栏目的内容缺乏主题性
  “探究与分享”栏目是每一课题中教学主题的重要承载方式,应与教学主题紧密相连,互通互融。然而,部分课题中的“探究与分享”栏目为了使前后内容过渡自然,或者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辨析课题中的重要知识点,“探究与分享”栏目的背景材料或设问会与教学主体缺乏匹配度,这样对学生来说,容易导致思维混乱,不利于其提高学习兴趣和增强学习能力;对教师而言,容易增加教师的备课强度,不利于教师深入研究和践行“探究与分享”栏目。
  3. “探究与分享”栏目的深度缺乏分级   “探究与分享”栏目由于数量大,栏目下的背景材料和设问又各不相同,因此对学生的材料阅读能力、提取信息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加之《道德与法治》学科理论性较强,这对学生来说极为容易挫败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不利于学科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投入使用已经有三年时间,然而对“探究与分享”栏目在教学运用上依然面临以下问题。
  1. 对“探究与分享”栏目数量的取舍缺乏专业性指导
  如上文所述,“探究与分享”栏目由于数量繁多,内容缺乏主题性和深度广度较大,教师为了在有限的课时里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不得不会对栏目进行删减或合并。如此一来,不仅会影响教学内容的连贯性,还会影响学生对课题内容的全面理解。對于栏目数量选择的困惑,目前还没有专业的培训和专题交流,教师在此问题一直缺乏专业性的指导。
  2. 对“探究与分享”栏目课堂组织缺乏程序性指导
  “探究与分享”栏目要组织学生参与合作讨论,分享学习成果,因此,对教师的活动设计能力与实践指导能力有很高的要求。然而,当前教材研究更多地集中在教材内容的排版与教材结构的呈现上,以正文知识内容的解读为主要方面,较少涉及教材栏目的研究,对某一栏目的教学方法更是少之又少。
  3. 对“探究与分享”栏目运用方式缺乏创新性指导
  当前,部分教师对“探究与分享”栏目的运用仅限于教材内容,并没有根据主题需要或者前后知识对内容进行拓展。此外,对“探究与分享”栏目的运用方式也较为单一,常用的是体验——反思的方式教学方式。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探究与分享”栏目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开展探究活动,多种方式分享成果。
  4. 对“探究与分享”栏目教学效果评价激励机制不足
  尽管新教材已经投入使用有一段时间,但是目前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依然是以总结性评价为主,每学期的期中、期中考试就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方式。然而这种单一的方式不能全面地表现学生在探究与分享活动中的表现和收获,更不能激励学生积极地投入课堂内或者课堂外的探究活动中,过程性评价的忽视不利于“探究与分享”栏目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四、 “探究与分享”栏目的教学运用策略
  (一)精简栏目活动数量,提高教学实效性
  《道德与法治》教材由正文和各个小栏目构成。每框题有“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阅读感悟”“方法与技能”“相关链接”“拓展空间”等六个小栏目,“探究与分享”栏目又有数个,因此,应该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需要对“探究与分享”栏目进行取舍与整合。例如,在第六课“我国国家机构”第二框“国家行政机关”第二目“行政机关的职权”中,教材设计了三个“探究与分享”栏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的重难点优化整合栏目里的案例素材,形成一个包含行政机关职权、层级等知识的情景,再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的行政机关有哪些职权?中央与地方的行政机关的职权有何不同?行政机关应当如何行使职权?统一连贯的案例情景能使课堂教学更加流畅,不仅提升教材案例的利用率,还能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专注于思考、探究、交流、分享,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二)注重栏目问题梯度化,增强探究可行性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设计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关系着探究活动能否顺利展开。如果问题的难度超出学生的普遍水平,学生会因为无从下手而降低参与探究活动的动力和期望,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因此,情景活动问题的设计应立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遵循从易到难渐进的原则,让学生一步一步地达成目标,最终实现从“现有发展”水平向“将要达到”水平跨越发展。例如,在第五课“我国基本制度”第一框“基本经济制度”第一目“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中设计了一个“探究与分享”栏目,问题是“请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对于初学经济制度的初中生来说,尚处于对“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概念的辨析、理解阶段,难以通过栏目中的材料得出两者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问题以梯度化呈现:(1)材料中哪些是公有制经济?哪些是非公有制经济?(2)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着什么作用?通过两个小问让学生区分不同性质的所有制经济,直观了解两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进而感悟到无论是公有制经济还是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三)细化活动程序流程,提高有效参与度
  “探究与分享”栏目的最大特点就是借助预设的情境,依靠小组合作,引导和帮助学生调用已有生活经验,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反观实际的教学课堂,不乏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但热闹的课堂背后却发现积极参与探究的学生总是固定的几个,探究过程中学生容易因说笑、玩闹而偏题,一学期或一学年下来整体的探究与分享能力并没有得到提升。究其原因,是教师在设计探究活动时没有细化活动程序流程,导致学生未能做到有序参与。例如,第七课“尊重自由平等”第一框“自由平等的真谛”的第二目“法眼看平等”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探究与分享”栏目:结合上图,请用身边的事例与同学分享自己对平等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做以下程序设计:第一,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探究;第二,明确小组各成员的分工,例如,要有小组长、记录员、发言代表等,各人角色轮流更换,让每个人都有机会体验活动中的不同角色;第三,探究过程中教师发挥好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从平等的两层含义进行充分的举例论证,最后总结归纳得出同等情况同等对待和不同情况差别对待都属于法律意义上的平等。
  (四)拓展教育时空资源,搭建课内外实践体验平台
  道德与法治课堂源于生活,也可以回归生活。“探究与分享”栏目的活动并不局限于课堂内,还可以延伸到家庭、社会,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体验与探究并解决问题。例如,第六课“我国国家机构”第五框“国家司法机关”第二目“人民检察院”中,教材设计一个“探究与分享”栏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建立一个“模拟法庭”,让学生针对教材案例模拟公诉人向法院提起诉讼,而后进行法庭讨论审理,最后做出公正判决。为了让学生对司法机关的职权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课后学校和教师还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观摩一次法庭审判,对人民法官和人民检察官做一次访问调查等,将所学知识和体验感悟向家庭反馈展示,搭建学校——家庭——社会三合一的实践体验平台,通过辩论赛、调查研究、参观访问、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拓宽学生视野,养成亲社会行为,助推学生成长。   (五)完善评价激励机制,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目前,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的学业质量评价体系较为单一,主要通过考试成绩进行判定,忽略了过程性评价。分数值的大小并不能全面表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与收获,因此要建立多样的教学激励评价机制。从评价主体来说,不仅需要教师的观察与反馈,还需要学生本人和同学之间的自评和互评,甚至还可以引入家长、社会评价对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让学生对自身有更全面而准确的认识。从评价形式来说,要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关注“探究与分享”栏目开展过程中的评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探究与分享中感受、见证自身学习与成长的过程,培养学习兴趣,形成自信品格,体验学习乐趣。
  “探究与分享”栏目是新教材的重点,也是新课程改革下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一线教师要主动研究教材特点,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在探究与分享活动中,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分享过程中,促进学生知识与道德的认同和内化,留下学生成长的足迹。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謝树平.思想政治课程及其资源开发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1.
  [3]胡田庚.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4]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钟启旸.体验式课程的教学知识[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
  [6]李文桥.部编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创新应用的思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11).
  [7]李爱杰.部编教材主要栏目特点及教学策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26).
  [8]莫景超.以“探究与分享”模块促课堂教学效果提升[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8(9).
  [9]王向荣.人教版《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探究与分享”活动教学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7.
  [10]王亚辉.初中《道德与法治》“探究与分享”栏目运用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9.
  作者简介:
  杨映,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增城区荔城街荔景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3936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