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新课标的高中生命语文教学实践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吴晓航

   语文是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即使是在物质相对匮乏的民国时期也是如此。民国国文课本明确提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使人对生命敏感,物换星移不及一个小孩在谷仓一角沉思麻雀之死更加动人。”相关内容值得当下盲目追求高分、高升学率的师生深思。随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提出,教育工作者更应意识到“知识只是教育的边缘,点化和润泽生命才是教育之核心,教育之根本”。
   “生命语文”是首届全国中语“十佳教改新星”熊芳芳在2001年提出的概念。一直活跃于教改前线的熊老师认为:“生命语文教育,即以生命为出发点,遵循生命的本质属性,与生活牵手,让生命发言,让语文进入生命,唤醒生命,并内化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格内涵,是为帮助我们认识生命的美丽与宝贵,探索生命的方向与意义,提升生命的质量与品位,使生命变得更加美好,更有意义进而进行语文教育。”
   2017版新课标出炉,2019版统编教材问世,三维目标被核心素养取代,教改也因此如火如荼,但知网显示以“生命语文”为关键词的文章不足百篇,且多着眼于义务教育阶段,聚焦高中阶段的更是凤毛麟角。
   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使其具有渗透生命教育的明显优势。生命语文教育是对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升华,是对“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功能”课标基本理念的践行,是引领学生“培养热爱生活,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的重要抓手,是拉近师生心灵距离,打造孩子喜欢、教师幸福、家长满意和社会满意的“美好教育”的重要切入口,现实热切呼唤“生命语文”的回归。
   本文试图从教材、课堂及课后习作三个维度探究新课标背景下生命语文教学的实践要义。
   一、以“生命语文”的视角重审高中语文教材
   面对新课标,如何开展生命语文教育,吃透教材无疑是首要任务。教师应当着眼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人文资源”,充分理解学习任务导向,深化篇目作者的生平经历的剖析,着力拉近课文作者与学生的心灵距离,进而启发学生对生命进行深入思考。
   1.整合教材篇目,通过群文阅读拓展“生命语文”维度
   以人教版2019年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为例,编者通过单元学习任务、学习提示等传递出重要讯息:新教材的一大突破在于将同类型或同主题的篇目进行了整合,明确了教与学的导向,群文阅读成为一种趋势。以“生命语文”为线索,必修上册的部分篇幅恰好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生命链条,教师可以从生命的形态、意义、延续等多个方面探讨生与死,人与亲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生命故事。(参见附表)
   2.巧用作者生平,创设引人入胜的“生命语文”背景情境
   例如,《赤壁赋》体现了苏轼多次被贬,壮志未酬却依然豁达的人生境界。《我与地坛》中的史铁生因意外而残疾,靠写作重新定位人生的真谛,参透生死,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挫折教育范例。对于类似的篇目作者,教师对其生平经历的介绍显然不是三言两语或是罗列代表作品及生卒年代就足够的,借助生平故事介绍,让作者在学生面前以一个鲜活的“人”的姿态在课堂上出现,更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引发阅读的兴趣,产生精神的共鸣。
   二、借“生命语文”的理念打造“活灵活现”的课堂氛围
   “生命语文是为生命而为的教育,也是用生命而为的教育。”语文课堂赋予生命力,打造“活灵活现”的语文课堂是高中生命语文教学的题中之意。
   1.立足课堂,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将课堂现场升级为生命现场
   首先,语文教师要将学生视作独特的生命个体,从语文始业教育开始让课堂充满“活”元素。
   在走班上课的大背景下,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叫不出所有学生的名字,师生关系疏离。以高中语文始业教育为例,教师往往将教材或课程甚至是高考、学考的要求本身作为切入点,知识容量虽然很大,但并没有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针对这个问题,笔者曾做过大胆的始业尝试,课堂效果及课后反馈都远超预期。高中语文第一课《名字之美》中,笔者另辟蹊径,专门讲解在座学生名字中蕴含的语文知识,比如成语典故,经典出处,字面含义等等。以当下令人啼笑皆非的网红名字为引,引出古人“男诗经 女楚辞 文论语 武周易”的取名要诀,展现传统经典阅读的必要性,借“以师之名”环节列举学生高中阶段遇到的新老师名字背后的故事,让学生畅谈“我听过最美的中文名字”,为班里有生僻字或读音难的学生名字正音正意,并适时播放哥伦比亚大学中国留学生录制的“你不知道你撕掉的名字有多美”视频,让学生展开讨论“你的中文名字意味着什么”。经过激烈讨论,学生发现,自己不曾注意的名字里有父母的寄望与关爱,有家族与地域的传承,名字不仅是符号,更是一种尊严,一种文化自信,是富有生命力的文化因子。课堂最后,笔者从在座学生中选取20人左右,给出仿写示例,把班级名单发给学生,让学生课后进行仿写。下划线部分为需要仿写的部分。
   例:你的名字里有浓浓的乡愁,你的名字里藏着故乡的阴晴雨雪,你的名字里有故乡的星辰大海,所以你叫范雨菲、陳王霞;
   你的名字里有深深的祝愿,父母愿你学识渊博,扶摇直上,所以你叫曹力文、郑文煜、彭文瑾、朱晗宇;
   在父母眼中,你独一无二,非比寻常,所以你叫沈一树、许奇峰、蔡奇志;
   无论如何,他们都爱你,所以你叫王亦可、任易、任翛瑶、胡中平;
   在他们眼里,在他们心里,你永远快乐,比温暖更温暖,比光明更光明,所以你叫:范心旖、戚悦天、沈乐怡、上官光城……
   其次,课堂的呈现形式及互动要“活”,巧妙创设别样的情境,加深学生对文本乃至文化的理解。
   图像、音乐、视频、诵读、课本剧等都是语文课堂中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可以采用的形式,以现代教育技术普及的情况来看,对江浙等社会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区而言这些形式在课堂中已十分普遍。    但这些只能视为情境创设的外部要素,最核心的内容还是需要教师课堂设计的问题及创设的相应情境能给学生带来心灵冲击。
   以2019年浙江省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优秀课例朱建杭老师的《叙述就是选择》教学设计为例:
   投影图片二组中的图二和图三,创设情境:如果你是“和平纪念馆”的一名公益讲解员。
   ①请你为一位盲人游客细致描述两幅摄影作品。
   ②请同他分享你对这两幅作品的理解与感受。
   ③当你发现这是一位日本游客,你又打算和他说些什么?
   当教师提出第三个问题“当你发现这是一位日本游客,你又打算和他说些什么”时,现场的听课师生发出了由衷感叹,下课铃声响起,就此引发的思考却还在继续。笔者以为,题目3的设计是情境创设的神来之笔。情境的设置不是为提问设计一个背景,不是先有问题,后加背景,而是从叙述对象、回答对象的角度出发,随着叙述对象的变化,叙述者自然有了不同的选择,当角色转换,学生进而获得不同的认知体验。这个问题的精妙之处更在于本身也关照到了生命语文的含义,面对战争中无辜牺牲的生命,面对被蒙在鼓里的日本民众,充当“公益讲解员”的学生的答案必定是现实又充满情义的。
   2.倡导评价主体多元化,从“生命语文”的高度重审“正确答案”的意义
   由于语文学科的人文特性,题目的答案具有一定开放性。以“生命语文”的角度来审视语文,意味着题目要更灵活,答案要更鲜活。
   以苏教版语文教材为例,在笔者的课堂上,学生为贝尔曼撰写过墓志铭,以找凶手的形式探讨过《最后一片常春藤叶》里琼珊之“死”的“真凶”,畅想过史铁生如果不残疾能否写出《我与地坛》,质疑过老舍在《想北平》中对北平如此挚爱为何最终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读《我心归去》时探讨过“为什么雷诺汽车和面包甚至移民不足以吸引作者?如果从故乡到异国只能带一样东西,你猜他会带什么?你又会带什么?”
   上述题目看似是主观性极强的,但其内核指向是一致的,考查的是教师及学生对生命的思考。所谓“向死而生”,贝尔曼的死亡背后是对生命意志的呼唤,老舍的矛盾经历是对生命处境的消极控诉,《我心归去》的设问是对“生命中什么最重要”的灵魂叩问。
   学生的答案本身已不是评判的最终指向,带给学生最大收获的是思考过程本身。
   三、从“生命语文”的角度开展直击心灵的课后写作教学实践
   新课标倡导教师“提高课程开发与设计能力,实现教师与学生同步发展”。熊老师则认为,“涵养诗性”是生命语文的重要指向。对师生而言,充满诗意及生活气息的师生共同参与的写作实践是生命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桥梁,是促进师生发展的重要途径。
   1.突破学生范文的单向评讲模式,以“下水作文”为契机,创设共情氛围,丰富生命体验
   对写作教学而言,高中教师常用的方式是范文导读,范文多为教辅篇目或者优秀学生的习作,常常通过范文、佳句,总结归纳写作的程式、技巧。就应试而言,这样的方法有一定优势,但离开考场大环境,高分美文似乎就失去了活力。同时,受到阅历局限,学生习作往往存在题材雷同,素材有限的尴尬。
   在笔者看来,范文不一定是名家力作,也不一定局限在学生佳作。教师的“下水作文”也是不可或缺的宝贵教学素材。这样的习作足以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拓展写作思路,唤醒学生的创作激情。
   以《我与地坛》的教学为例,选文主要讲了“我与地坛”及“我与母亲”两大部分内容,表达了作者对生死的看法,对母爱的理解。上完这篇课文后,笔者布置了课后习作,“史铁生在地坛收获了独特的生命感悟,你又有过怎么的‘生命体验’呢?请以书信形式,以第一人称分享你的这种独特体验,字数不限”。
   布置完写作题后,笔者分享了本人原创的“下水作文”,分别创设了两个情境,其一是“第一次当母亲是一种怎样的体验”,选自笔者的女儿出生时写的家书《暖宝诞生记》,其二是“那一次,我与死亡如此接近……”,选自外公去世时的悼文《致亲爱的外公》。
   作文节选:
   分娩区的大铁门打开,妈妈在里头,外婆和奶奶在外头,仿佛隔了一个世纪,门关上的瞬间,外婆俯下身在妈妈的脸颊上亲了一口,因为疼痛,外婆说了什么,妈妈已经听不清了……
   产房是两人一间,隔壁床的宝妈宫口开到十指已经过了3个小时,正抑制不住的痛苦呻吟。因為宫缩不强,羊水浑浊,可能难产,医生已准备好了产钳。后来听你爸说,那位宝妈的母亲在签署使用产钳的同意书时哭得撕心裂肺,你爸一回头,发现同样泪流满面的人里,有你的外婆。透过屏风,我看见汗水打湿了那位宝妈扭曲的脸,她并没有放弃……
   和你一起被推出产房的瞬间,只觉得厚厚的铁门开启了新的世界,我将与你并肩同行。这次外婆又俯身在妈妈的脸颊上亲了一口,我清楚的听见她说:“宝贝,你真棒,妈妈爱你。”这句话,字字句句妈妈也想转赠给你。养儿方知父母恩,这就是你生的故事,接下来怎么好好去活,将是你践行一生的命题。微笑向阳,不忘初心。
  ——《暖宝诞生记》
   我想用我的笔为我那个不识字的外公留下一些线索,也许我们一起努力拼凑,儿辈孙辈,儿子的儿子,孙子的孙子,脑海里便能拼凑出一个完整的老外公来。
   此时的我坐在祖屋那个小时候从来不让我和表弟进入的堂屋里。看着我的外公从一个鲜活开朗的老头变成墙上的一张照片。他躺在零下24℃的冰柜中,我们的心情也降到了冰点……
  ——《致亲爱的外公》
   学生在阅读老师范文的过程中纷纷感动落泪,进而联系自身实际反思自己的人生轨迹,更明白了一个道理,写作治好了史铁生的残疾与心疾,给予了他继续前行的力量,面对生命中的不测,写作是一种很好的缓解负面情绪的途径。
   这堂作文课学生收获颇丰,因为当下学生写作的一大弊病是“空”,但是在批阅这次习作过程中,笔者发现了学生内心世界的真情流露:有学生分享了家里宠物的走失对童年的影响;有学生把自己家里的二胎弟弟妹妹作为书信对象,表达了对新生命诞生的惊与喜;有学生把青春内心的第一次萌动娓娓道来,称自己的这一封是永远也不会寄出去的信。在写作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完成了和自己的真情对话,师生也完成了一次心灵的碰撞。这样的语文课堂无疑是深入人心,富有感染力和影响力的。    2.语文教师不断修炼综合素养,让自身拥有感染学生的生命正能量
   新时代教师与学生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教师应当不断提升自己的抗压能力、表达能力,在学生面前,课堂内外呈现出昂扬正面的生命姿态。语文教学应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就生命语文而言,“道”即为人之道,生死之道。语文教师对待生活、对待学生的态度本身也应践行贯彻生命语文的智慧,语文教师在各种新媒体等社交场合发布的言论都是情境语文题,只言片语也能给予学生生命启示。有人格魅力的语文老师,更能成为语文课堂的常青树。
   语文老师担任班主任的比率很高,除了要完成学科教学任务外,往往还承担着德育教育工作,兼授思政品德理念,这在江浙地区是普遍现象。这是对语文教师的考验,也是“课程思政”理念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无疑能提升学生及教师的生命品质,增强幸福感与获得感。
   美国教育家斯金纳曾表示,“教育就是当你学过的知识,在过了很多年淡忘之后所剩下的那个东西。”生命语文值得推行之处在于其题中之义恰是“剩下的那个东西”。通过对教材生命语文素材的梳理和挖掘,对课堂生命语文内容的活灵活现的演绎,特别是基于生命语文教育理念的课后习作教学实践,定能让师生在生命语文教育中收获别样的成长和生命感悟。
   参考文献:
   [1]郝晓霞.生命意识——语文个性教学应有的追求——由民国老国文课本说起[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4(27):39.
   [2]王萍,梁丽萍.点化和润泽生命才是教育之核心[J].山西教育(综合版),2004(3):34.
   [3][4]熊芳芳.“生命語文”十五年[J].中国教师,2016(17).
   [5]张质文.教育是慢的艺术——张文质教育演讲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熊芳芳,生命语文[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7.
   [7]夏家桂.生命缤纷,含英咀华——探究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生命意识的关注和唤醒[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8(11).
   [8]闵群.例谈生命教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07(10):48-49.
   (本文获第十五届全国语文教师四项全能竞赛一等奖)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3936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