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区域课程游戏化建设深度推进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傅萸

【项目简介】

自全省推进课程游戏化项目以来,苏州高新区认真贯彻落实《3 ~ 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建立行政推动、科研引领、专家支持、示范联动的工作机制,从“保障经费投入”“优化管理体系”“强化队伍建设”“搭建展示平台”等方面全面推进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2019年首批获江苏省区域推进课程游戏化项目单位后,我们坚持“有深度、保质量、再创新”的原则,以“资源—活动—经验”为研究路径,努力实现“课程建设与教师发展”两融合,“生活、游戏、集体活动”三并进,坚持“基于真问题、开展真实践、建构真经验”,开展专家引领下的“区域、园所、个别”等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摘要:苏州高新区2019年成为首批江苏省区域推进课程游戏化项目单位以来,认真贯彻落实《3 ~ 6岁儿童學习与发展指南》精神,建立行政推动、科研引领、专家支持、示范联动的工作机制,多元调研、有效问诊、多元举措、创新推进,实践探索区域推进模式、策略,努力实现区内学前教育质量的优质均衡发展。

关键词:学前教育;区域推进;课程游戏化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5A-0012-05

一、辨:多元调研,有效问诊

课程游戏化区域推进是系统、复杂工程,需要有“一盘棋”的思维,需要客观分析现状和问题,辨析课程游戏化建设方向。为此我们通过调研、座谈、检核,发现本区域面临的挑战主要聚焦于以下三个方面。

1.理念与实践割裂

课程目标意识不强,课程内容仍有“拼盘堆砌”“拿来主义”现象,课程实施中“重集体教学活动组织,轻生活和游戏中的学习;重教师的知识主导,轻儿童经验的生成”的问题仍旧突出。教师课程实践能力较差,难以建立在幼儿的实际生活的基础之上,认识、尊重儿童的特点、需要以及发展,让课程转化为幼儿的经验。

2.教师结构断层

一是课程领导力欠缺。近两年,众多新园所的成立,使得管理队伍不断输出和稀释,青年教师成长的速度跟不上骨干教师输出的速度,新手教师和骨干教师梯队缺乏有效衔接,造成课程管理、组织、评价能力不够。二是课程执行力不足。区域内存在大量新入职的教师及部分产生职业倦怠的老教师,他们在专业发展上缺乏“内驱力”“自省力”,在执行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等方面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3.教研质量参差

目前高新区共有64所幼儿园,其中公办幼儿园33所,普惠性民办幼儿园23所,三年内区内新建投用了9所公办园。大量的民办园以及新园的快速增加,影响了区内园本教研的质量,突出表现在专业引领不够、研讨内容不聚焦、研讨机制不健全、系统化研修意识不强等问题。

二、辩:多元举措,创新推进

区域课程游戏化建设的推进要达到预期效果,需要汇聚多方的力量和智慧。实践证明有两股最重要的力量在推动:一是基于行政力量介入的项目建设的整体设计、系统规划以及强力推动;二是基于幼儿园内涵发展的园长和教师对项目的理解、投入程度和专业能力。有了“自上而下”推动与“自下而上”的参与这两股力量,可以保证各园所在良性互动中实现整体提升,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全覆盖,促进区域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均衡发展。

1.顶层设计,向整体推进

教育行政的推动至关重要,因此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需形成合力,在目标方向上保持高度一致,从思想上达成共识,完成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的顶层设计。高新区在项目推进中提出了“1+2+3”模式,即明晰一个目标:形成区域性课程样态——赋权、激能、融合、生长;遵守两个原则:规律性、生长力;抓住三个关键点:坚守儿童立场的“原点”、推进课程改革的“近点”、提升教育质量的“远点”。形成两条行动路径,即自上而下地明晰项目的基本价值、总体框架、重点难点;自下而上地推进实践探究、经验梳理、分享交流。以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双向模式,来激活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大力推广优质资源和成功经验,实现幼儿园的共生共长。

2.理念重塑,向内心生长

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重塑理念,是行为改变的动源,是提升课程质量的基点。我们坚持科学阅读,学习、积淀理论知识,加强理性思考;赋权激能,在实践中检验、内化、修正教育理念。由内而外、从本质和规律出发,是区域推进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质量保证的根本。

(1)进阶研读,提升理念。理论的丰富和充实,最好的来源是读书。一是围绕区域课改阶段推进需要,经各方力荐,选择、确定书目,组建各级各类读书小组。由理论扎实、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领衔人,围绕“泛读(自主阅读)—精读(小组共读)—辨读(集体研读)”的路径,品读、思悟内容,逐步形成自己的观点,梳理、分享心得,借助著作的精神力量与群体的共读智慧,内化应用。二是为教师的读书开辟更多的展示平台,组织讲书大赛、教育热点辩论赛、读书笔记展示等,促使教师从学习浏览到思考提升到进阶拓展,有效支撑后续的实践行动。

(2)赋权激能,支持实践。在项目推进中,幼儿园课程建设实践中的问题是多样的、复杂的,我们倡导回归本源去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提出了“三赋权”:一是赋权儿童,不仅相信儿童是有能力的学习者,更让儿童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二是赋权教师,制定弹性作息,支持教师灵活安排、组织一日活动;鼓励教师根据幼儿兴趣需要,依托资源条件,进行班本化课程实践;引导教师加强课程审议,赋予教师课程实施的话语权、自由度。三是赋权幼儿园,完善课程审议制度;进行主题计划、周计划等表格修改,帮助教师明晰思路与实施路径;督查鼓励园所进行园本课程、班本课程的建设,给课程建设增添新的生命和活力,不断激发师、幼、园的学习力、行动力、反思力、创造力、发展力。

3.课程建设,向幼儿转身

提升教育质量,关键在于改革和完善课程,真正以儿童立场、科学态度和专业精神建设幼儿园课程[1]。因此我们努力将科学的教育观、儿童观,落实到课程方案的开发、实施与评价过程中,来构建适宜的儿童发展课程。

(1)课程方案改造。“蓝本”是一种“保底”思维,它是区域推进课程改革的有力的拐杖。高新区教研室集结各园骨干力量,对照《3 ~ 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分析区域内资源特点及各园实际情况,形成区域内主题活动方案蓝本,为幼儿园提供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计划和方案。各园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依托园内外资源进行蓝本的园本化、班本化适宜性改造,在看到“真儿童”的视角中实施课程,明确以幼儿的发展为任务线索去架构课程,让幼儿能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获得核心经验,帮助他们走向深度学习。

(2)课程实踐跟进。其一,加强过程指导,建立“专家—教研员—业务园长、骨干教师”三级审议团队,边实践、边审议、边调整,区内定期组织“课程故事分享”“主题计划交流”“一日生活案例评比”等多种形式的研讨活动,在主题活动方案不断优化的过程中,教师主题方案编制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提升。其二,及时梳理实践研讨中积累的经验、出现的共性问题及解决的策略途径等,组织教研员用“写信”的方式传递给每个幼儿园、每一位老师,在专家与教师、理念到行为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让理论看得见、行动看得见。

(3)课程质量保障。区域内各幼儿园制定明确的、可操作的教研制度、课程审议制度,明确审议主体、优化审议策略,通过专家引领、骨干支撑、全体参与,借助主题审议、课程故事、专题教研、成长档案、记事本、作品分析、观察记录、行为检核、专项测评等多种方式,对课程方案、课程过程、课程效果进行审议评价,注重幼儿参与课程评价,保障课程建设的质量。

4.师资培养,向专业化迈进

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是课程改革、教育改革的核心之举和必经之路[2]。针对教师队伍“断层”现状,我们本着“实践导向、互动生成、模式多样、促进提升”的总体思想,从多个维度重新建构和完善高新区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体系,以调动教师学习的主体性,使每位教师在专业的“最近发展区”得到有效的发展,解决不同阶段发展的专业问题。

(1)分级培养制。其一,加强园长课程领导力的培养。通过“实地调研”“科学测评(如学习环境测评、综合发展评估等)”“专题研修”等途径解决课程领导力中的关键问题。其二,优化新教师考核方法。新入职前三年是个人专业成长定目标、打基础并顺利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建构起职业认同感、幸福感的关键期。2017年高新区出台了《新手教师专业发展考核细则》(以下简称《考核细则》),以“考核明标准”“用考核促发展”,借助“个人自修—园级辅导—区级考核”三级推动新教师更好、更快地成长。在此过程中根据共性问题、实际需要,我们于2020年5月对《考核细则》进行了再次修订,在“环境创设、沟通合作、计划制定、反思总结、活动组织、游戏观察、园本教研、自我研修”等方面搭建新教师成长支架。

(2)定向跟进制。针对专业引领力量不足的问题,我们选拔园长、业务园长、骨干教师等成为兼职教研员(目前我区已组建20人的兼职教研员队伍对幼儿园教师的实践指导),通过定向跟进和陪伴式引领,推进教师成长加速度及幼儿园课程水平高质量发展。

(3)首席责任制。教师根据园所预告研讨内容和类型,根据个人优势、兴趣点等,以自我推荐或集中推选的方式,确定教研活动的“首席执行官”。由执行官负责组建临时研讨核心智囊团,制定详细的教研方案、组织教研活动、做好记录。这一形式充分调动起教师智慧,激发教师潜能,形成“人人参与,有效管理”的良好局面,为幼儿园的发展提供一条捷径。

(4)活动积分制。我们逐一细化教研活动内容、要求、评价,通过标准对照、差距寻找、问题探析,明确目标和要求,增强教师的研究意识。同时,园所对参与、组织教研的教师进行积分统计,鼓励教师自主、持续、沉浸地参与各项教研活动,并以此作为教师评优、晋级的一项重要指标,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中。活动积分制充分调动了教师的内在力量,激活了教师个人生命的学习状态、行动状态、思考状态、创造状态及其持续发展的可能性、能力与潜力。

5.教研创新,向系统化转型

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指南》的颁布,幼儿园课程管理从高控逐渐走向自主,这对我们的教研工作提出了更大挑战。为了提高教研活动的有效性,我们尝试以片区、园本组织实施为单位,开展基于问题、基于需要、指向实践的专家讲座、项目研讨、工作坊研修、在线研修等多样化的研修活动,加强园际间交流,真正实现分层、分类研修指导。

(1)“三纵两翼”研修体系。即组建学习共同体,营造氛围,构建教师课程领导活动的小生态。我们根据区内幼儿园的地理位置、教师性别差异,组建了“三纵两翼”研修体系:三纵是指以区域划分的3个幼儿园行政工作共同体,由优秀幼儿园公办园长担任片长,实施片长管理责任制和片长负责制;两翼是指以性别特点划分的男幼师共同体、四有好教师青蓝结对共同体。该研修体系以点带面,逐步形成“探索—实践—改进—提炼—推广—再研究”的良性循环。

(2)“抱团式”项目教研。即针对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以及教师亟须发展的专业能力形成项目研究。我们陆续启动了“师幼互动”“一日生活价值挖掘”“开放性材料研究”等专题实践研究。由领衔人牵头,对相关主题感兴趣的教师自愿组成学习共同体,持续开展多种形式的研修活动,以充分满足教师的多元化需求,激起教师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这些共同体的组建弥补了区域内幼儿园发展水平不均衡、教研资源不足的问题,有效实现了区、共同体、园三级联动,更好地实现了抱团式成长。

(3)“1+N”协同教研。我们采用“1+N”方式,即以“1”所幼儿园为基地,“N”家幼儿园全体参与,以实践问题为导向,与相关高等院校合作,与南师大、华师大、常熟理工学校、江苏第二师范学院、苏州幼师等进行项目合作,有效推进课程质量提升项目;定期组织名师讲堂、课程审议等活动,协同教研实现区域联动,将专家资源的指导效能最大化。

(4)“互联网+”实网教研。我们坚持研训结合,创新“线上+线下”社群式培训形式,利用“苏高新幼教”公众号、高新智慧云平台,QQ群、微信群等分享省、市、区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创新“线上+线下”社群式培训形式。截至目前,微信公众号关注人数2 000,发布汇总8类200篇优质教学资源。在疫情期间,先后邀请了多名专家进行网络直播讲座,组织区域内幼儿园线上共享游戏案例、研讨课程故事等,初步实现了“随时、随地、反复、免费”自主学习,达到自主学习一对一,研修覆盖面广的态势。

三、变:多维转变,深度发展

区域推进课程游戏化项目以来,区教育局、教研室、共同体、幼儿园各负其责、多管齐下、多举并施,大大激发了教师专业成长意识,从研究“教师如何教”转向研究“幼儿如何学”,从集体教学现场转向幼儿日常游戏现场,从研究教学内容转向研究幼儿游戏中发生的学习,从研究教师的教学策略转向研究如何为幼儿游戏提供适宜的空间、环境和材料[3]……教师的观念发生了改变,幼儿学习模式发生了转变,幼儿园课程生态也发生了变化。

1.从理念到行为的转变

首先,我们坚守儿童立场,认同且践行“儿童在前,教师在后”的课程理念,相信儿童是积极主动有能力的学习者,并以“儿童生活中的主题为轴心”设计课程;深入学习《指南》精神,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发展规律,在课程实践中以儿童的视角来“催化”活动内容,以儿童的需要来修正课程目标,以儿童的认知规律来优化教育策略,以儿童的发展来评价课程质量。

其次,唤醒各园的内在觉醒。课程改革应成为自觉的、能动的过程。在区域推进过程中,各园所积极投入到加强顶层设计、改善环境条件、挖掘有效资源、丰富游戏材料、加强教师研训的过程中。同时,内在觉醒促发各园努力探寻课程建设的本质和规律。例如,在5个课程游戏化示范园引领下,全区民办园也积极参与到各类研讨、课程改革实践中,并能主动承担现场展示活动。再如,更多的园所、教师积极投入到课程园本化、班本化的实践中,从外在的“推动”逐步转变为内在的“驱动”。正因为如此,幼儿主动性建构和发展也越来越明显。

2.从浅层到纵深的转变

秉承“回归儿童经验”的理念,我们积极改变课程实施样态,打破教室“围墙”,延展活动空间,基于资源开展贴近幼儿经验需求的活动,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孩子,从重“预设”转向重“生成”,让每个幼儿都能主动地参与学习。关注幼儿、关注生活、关注游戏、关注经验,支持他们基于生活和游戏生成教育活动,支持幼儿在亲身体验、直接感知、具体操作中建构有益经验,让儿童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让课程转化为幼儿的经验。同时,我们在区域内实施弹性作息,确保游戏时间,充分满足儿童对自主游戏的需求,让幼儿自由地在多元化的游戏场中充分体验、积极探究、协商合作、思考创造,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局限。关注儿童,支持幼儿偶发性探索,拓展幼儿游戏中的学习契机,保证场地材料,理解游戏价值,有效观察支持,体悟儿童感受,从控制游戏走向支持游戏,从儿童的问题逻辑及好奇心逻辑推动游戏深入,引发深度学习。

3.从零散到系统的转变

自2019首批被列为江苏省区域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单位起,我们已初步构建起了一个专家引领、幼教干部和教研员支持、园长骨干教师奋力跟进的良好的课程建设生态。在此过程中,我们以教师研修活动为教师素质提升的载体,进一步完善了全区教师培养体系,显著提高了教师研修的质量,培养了一批优秀青年教师。近一年,区内幼儿园成功承办了儿童基金会及中国学前教育学会组织的《市、县(区)长学前教育通识读本》发布会及多个国家级、省、市级现场会议。区域内教师集体撰写的《心发现,新成长》《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你找到了吗?》两本书先后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发行。

高新区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区域推进将继续在探寻“规律性、生长力”的过程中,实现课程发展样态的丰富性、开放性、本土性,从“生涩”到“流畅”,从“有”到“优”,努力提升区域学前教育质量,实现整体性、高品质发展。

参考文献:

[1]虞永平.幼儿园课程在哪里?[J].幼儿教育(教育教学),2016(12):6.

[2]顾荣芳.立足教育现场,关注学前儿童——研究型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之关键[J].早期教育,2019(1):25.

[3]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江苏省学前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J].早期教育(教师版),2017(11):4.

責任编辑:李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408495.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