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借助新媒体实现生态纪录片的再传播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赵国为 卫欣

摘 要: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为信息的传播与再传播提供了平台,生态纪录片可以顺应发展趋势,借助新媒体平台实现再传播。本文通过分析新媒体发展为生态纪录片的再传播所带来的机遇,提出生态纪录片再传播的发展策略。生态纪录片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拓宽传播渠道,利用大数据计算等新技术实现智能投放,在扩大其影响范围的同时提高传播效率。此外,通过微纪录片的形式对其进行再创作,以新颖的形式将其传递给受众,能够在吸引受众关注的同时实现其价值的再现。

关键词:新媒体生态微纪录片; 再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8-054-002

一、新媒体发展带来的机遇

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开始出现并大规模应用,预示着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技术手段,传播方式变得愈发多样化,传播范围的广度与深度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一)互联网的交互性

互联网具有独特的多媒体特性和交互特性,其与传统媒体的最大区别就是将以往点对面的传播转变为点对点的传播,将单向传播变为了双向传播、多向传播乃至于多级传播。相较于传统媒体,互联网平台所具有的双向交互性、多媒体性、即时远程性等特点成为其最大的优势。网络传播改变了传统固有的传播模式,从“以传播者为中心”转变为“传播者和受众共同主导”的双向交流模式,微博、微信、抖音等移动终端新媒体平台的盛行,使大众在被动接受信息的同时,也能够作为信息发布者进行主动的传播行为,而受众之间的交流互动也不断增强,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信息的二次传播。

(二)新媒体的融合传播

以网络和移动终端平台为代表的新媒体综合了传统媒介的优点,以文字、声音、画面等多种形式传播多层次的信息,不仅打破了时空限制,更打破了媒介种类的限制,能够实现多种形式的融合传播。新媒体的融合传播为纪录片的再传播提供了更为多样的形式,如何进一步利用新媒体平台的融合传播共享生态信息是我们所需关注的重点,也是生态纪录片实现再传播的关键点。

(三)微纪录片应运而生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社会对网络传播的重视度不断提高,而微纪录片也正是新媒体发展背景下传播模式的创新。我国CCTV官网创立的《微纪录片》合集,中国纪录片网设立的微纪录板块,都是微生态纪录片的创新尝试。此外,《丹顶鹤之乡》《最后的微笑》等微生态纪录片在网络上也有着不俗的播放量,微纪录片以其独特形式在传播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二、打造整体互动性网络传播机制

新媒体传播具有交互性的特点,受众能够通过互联网平台与信息传播者以及其他受众形成互动。互动在生态纪录片的再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互动的加强,能够增强受众的体验,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一)以弹幕等形式增强互动

新媒体互动技术的发展实现了传播者与受众的双向交流,同时也增强了受众间的交流。纪录片可以利用新媒体的实时互动特点,设立实时互动板块,在传播过程中实现纪录片创作者与受众的互动交流。生态纪录片《自然的力量》就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在其官网设立了边看边聊板块,使其创作者实现了与受众的双向互动,同时各大视频网站的视频弹幕功能也能够增强受众的参与感。

生态纪录片应该顺应抖音、快手等短视频传播平台实时互动的发展特点,利用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结合各大视频网站的实时弹幕功能,增强与受众的互动。在新媒体发展的趋势下,受众能够更加主动地获取其所需要的信息,纪录片的再传播也应更多地关注受众主体地位的提升,以更为多样的形式吸引受众参与到传播过程中,增强受众的参与感。

(二)探索交互式生态纪录片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纪录片的叙述顺序都是由其创作者决定,是一种单向的传播,受众只能按照创作者的安排来接受信息,缺乏主动选择性。近年来,随着互动视频的发展,受众能够参与视频内容发展进程的选择,参与性不断增强,这也为生态纪录片的再传播提供了借鉴。与传统纪录片的线性聚焦式结构不同,交互式纪录片呈现非线性发散式结构,这种结构也使得纪录片就像一个数据库,以建构一种叙事路径作为现实本身,从而使观众在开放数据空间中进行可扩展的传播和参与[1]。通过这种非线性的叙述结构,受众能够自主选择故事发展的进程,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选择。

中国首个互动式纪录片《古墓派:互动季》为受众带来了沉浸式体验,使得纪录片改变了以往枯燥说教的模式,更加贴近受众,贴合受众的接受需求。生态纪录片通过对其内容的再创作,打破其传统的传播生态,以一种互动交流的形式构建受众与生态环境之间的桥梁。

三、拓宽传播渠道,打造多元化传播网络

在生态纪录片再传播的过程中,如何拓宽传播渠道,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的作用,打造多元化传播网络,对充分发挥其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继续发扬传统媒体的优势

传统媒体具有不同的优势,通过开设更多有关生态纪录片的专题、频道、栏目等,增加版面及播出时长,提高作品的质量,将生态纪录片再传播,增强传播效果。同时,也要结合原有的生态传播的电视频道,建立起完整的生态纪录片传播体系,打造受众群体更为广泛、知名度更高的传播平台,形成品牌效应。生态纪录片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分众趋势,提高其作品的整体质量,发挥其在传统媒体中的传播优势。生态纪录片借助传统媒体衍生的具有专业性纪录片频道,能够扩大其传播范围,让更多受众关注到生态纪录片,提高其影响力。

(二)利用网络传播,实现分享互动

一方面,新媒体平台具有传播范围广,信息获取便捷的特点,生态纪录片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建立专业的网站与资源库,以便受众获取相关内容;同时,利用网络平台建立生态纪录片的交流社区,为受众提供交流的平台,在交流过程中促进生态纪录片的二次传播。另一方面,哔哩哔哩、抖音等视频平台的迅速发展为生态纪录片的传播提供了多元传播渠道,通过与其他新媒体平台的合作,能够让平时对生态纪录片关注度较低的受众也接触到,扩大受众群体。

“新媒体形式的出现,也打破了传统纪录片文化传播发展的观念,打破了墨守成规的传播格局,整合各种社会资源,打造了更为开放、扩容和纵深的传播平台,新媒体迎来了属于自己传播的时代。[2]”纪录片可以借助新媒体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传播特点,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和内容,将生态纪录片的传播效果放大。《2020年中国纪录片行业细分领域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新媒体平台的纪录片产能再创新高,其中优酷全年播出700小时纪录片,而哔哩哔哩用于纪录片的投资金额过亿元。此外,与2017年相比,2018年纪录片社交媒体提及量大幅上升,其中微博提及量增幅高达257%,活跃纪录片视频点击量、网媒关注度增幅均在100%以上,微信公众号发刊量的增幅达到63%。由此可见,我国纪录片在新媒体平台的发展呈现出总体向好的趋势,人们对纪录片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为生态纪录片的再传播提供了契机。

(三)以短视频为契机进行智能化投放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推送已经广泛应用于包括视频、新闻、网上购物等多个领域,为受众提供更为个性化的信息推送,满足受众的不同需求。基于对受众搜索引擎浏览内容的分析,依托信息抓取功能,抓取搜索生态及相关内容的用户,向其投送相关微纪录片,以短视频的形式在短时间内更为有效地引起用户对生态纪录片的兴趣。对于那些长期关注生态的用户,则可以在推送微纪录片的同时推送长篇生態纪录片,根据其偏好及习惯进行个性化推送。

以抖音APP为例,其能够通过对用户及视频发布者进行标签分类,将视频推送到精准用户处。这样的定位一方面能够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发布者的点赞率和曝光率,为其后期的短视频发布及直播创作受众基础。生态纪录片可以通过对用户的精准定位,有效获取精准粉丝,通过短视频的制作以及直播的形式实现二次传播。

四、利用微纪录片形式,发挥自媒体作用

新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媒介传播方式的革新,手机、电脑等移动设备逐渐成为人们生活所必须的工具,人们也倾向于花费更多的时间在移动终端接收信息。移动终端的发展改变了受众的信息接收习惯,受众的信息接收向碎片化发展,向“微”转变。基于受众观看习惯的转变,微纪录片这一更加符合受众需求的新型纪录片形态逐步发展。

(一)浓缩即是精华

微纪录片在传统纪录片的基础上,以新媒体平台为主要阵地,相较于传统纪录片其时长较短,更加符合碎片化时代受众的需求,力求在最有限的时间内传达最有价值的信息。一方面生态纪录片可以通过对原有纪录片碎片化的方式,将其制作为篇幅更精简的微纪录片,投放到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实现再传播。另一方面,生态纪录片也可以采用分集连播的形式,将长篇剧情分解为碎片化的微纪录片,通过各视频网站和手机终端传播,将生态科普的功能发挥到极致。

碎片化传播要求纪录片的创作者将纪录片精简,在不影响其逻辑性的基础上浓缩剧集,同时也要保证不影响受众的观看体验,这也意味着创作者在创作与再创作的过程中,要保证纪录片的完整性以及分集的独立性,使得受众能够在观看过程中获得较好的体验。

(二)创作主体多元化

传统纪录片的创作者大多为专业的制作人,他们运用专业的知识技能进行创作,与传统纪录片相比,微纪录片的创作者则并不局限于此,在自媒体时代下,受众突破了被动接收者的限制[3],转换为信息的生产者,能够借助自媒体平台发布自己拍摄制作的视频。自媒体平台的传播行为能够引起受众的广泛关注,通过受众的评论与转发,能够实现再传播,产生更好的传播效果。

以微博上的科普大V“博物杂志”为例,其通过在微博平台进行科学科普,获得了众多受众的关注,现有拥有1000万+的粉丝量,以及100万+的日阅读量,在科普领域具有很高的影响力。“博物杂志”以生态方面的知识为主要科普内容,以网友问答、粉丝群互动等方式在网友间自然而然产生传播行为,扩大其影响力,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此外,“三蝶纪”“无穷小亮”等专业与非专业生态科普博主也在通过微纪录片的形式传播关于生态的知识,以更为通俗易懂的话语涵盖更为广泛的受众群体。

五、总结

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新媒体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受众的互动增强、主体地位的转变都为纪录片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在充分利用传统媒体的同时,生态纪录片的再传播应该充分利用新媒体发展带来的有利条件,通过新颖的形式对其进行再创作,融合微博、抖音等自媒体平台,结合微生态纪录片的模式,扩大传播效果。在碎片化的时代,微纪录片的形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传播优势,与传统纪录片形式相比,微纪录片具有成本低、制作周期短、传播即时性的特点,更加适符合受众的观看习惯,也降低了纪录片的创作与传播的门槛,使得更多的创作者与受众参与到纪录片的传播与再传播过程中。

参考文献:

[1]皮传荣,王婧懿.从“独角戏”到“众创戏”:论交互式纪录片的类型特征与范式转向[J]中国电视,2021(03):77-83

[2]孟春雪.当纪录片遇见新媒体——传统电视纪录片借力新媒体网络推广探索[J]中国地市报人,2020(11):83-85

[3]盛奥峰.微纪录片的特色分析[J]新媒体研究,2018,4(04):100-1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416586.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