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长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沈娇

摘 要:统编版新教材编排了一定量的长文。长文的两大特点一是篇幅比较长,二是内容较多。导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陷入不知道教什么?不知道怎么教的困境。教学内容的多样化也导致了教学教得累、教得乱的现象。教好长文,从教学层面思考,教师应当立足整体、紧扣单元要素、活用阅读策略。

关键词:长文; 阅读教学; 统编教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8-026-002

统编语文教材课文的一个特点就是长文多。特级教师王玲湘认为三四年级课本中超过800字,五六年级课本中超过1000字的文章可以被称之为长文。随着年段的上升,长文在教材中的占比也在加大。五六年级课文共计67篇,长文占比超过课文总数的三分之一。

统编版语文教材中,以第三学段的课文为例,长文一般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篇幅上,较之同册其他课文明显偏长。篇幅长意味着阅读所需要的时间也会更长。也意味着对学生的阅读素养进一步提出了要求;二是体裁和内容较为丰富。长文的体裁包括但不限于小说、记叙文、民间故事等。第三学段侧重于小说;三是教学点多。长课文内容多、篇幅长、文学性强,题目、作者、体裁、情节、思想感情、写作手法等多方面都可以作为教学内容,从而开展文本分析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长文自身带有的篇幅特点,决定了其可教学内容的点较多。这就导致了教师在对教材分析时,常常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如,六上《北京的春节》一课中,散文的写作可以教;多音字可以教;轻声字可以教;表示时间的词可以教;“京味儿”的语言可以教;同义词可以教;用括号、冒号、分号的句子可以教;难懂的句子可以教;详写略写可以教;习俗的内容可以教……课堂40分钟的时间毕竟有限,在有限的时间内要把课文从头到尾里里外外全部分析得面面俱到,难免会出现教得“累”(教学兼顾每个点,面面俱到)、教得“乱”(课堂目标太多,知识点间没有连结性)的现象。学生在学习时也会疲惫不堪,学习效率会大大降低。

从另一方面来讲,长文文本的特征凸显了其教学价值的多样性。可教学的内容多,不等于教学中每个点都要教到,都要教细。课堂时间是有限且宝贵的,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把该教的都教了,课堂教学目标之外的教学点,教师可以放在课堂练习或课后习题的讲解中。什么是课堂上“该教的”?这就需要教师在研读文本时立足文本、聚焦课标、结合学情,文本分析时要精读、研读,教学内容要有取有舍,为教学目标服务。

一、立足整体

阅读教学要有整体观。首先,教师要明确课文教什么?即本课的课堂教学目标是什么?课堂环节必然是围绕教学目标来展开的。只有教师自身明确了课堂的教学目标,设计好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才能有序展开。

其次,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对本课“学什么”有一个整體的认识。一节课要从课文中学到什么?从课文的课题、作者,到体味人物形象,了解写作顺序,品味文章思想感情等,学生要有整体的了解和把握。不同体裁的文章,学生对课文整体的把握方式也是不同的。记叙文可以通过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故事情节,从而了解文本的大致内容;议论文要抓住论点、论据、论证过程来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把握课文整体,既能帮助学生感知整体、理清脉络,更是为了后续的教学环节作铺垫。

最后是对文本阅读学习策略的整体把握。叶圣陶指出——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阅读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教学,让学生会读,培养学生文本阅读的能力。在对文本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教师不是带着学生读,而是要教会学生读的方法,继而通过一定的练习,让学生能逐步掌握阅读能力。在课外阅读中,学生能活用已具备的阅读能力,何尝不会读、读不懂呢?

如五年级的《牛郎织女(一)》一课,本文是民间故事,在教学中,要有整体观。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本文是民间故事、什么是民间故事。接着通过默读课文,引导学生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主要情节。继而通过具体情节牛郎和老牛的相处、织女和牛郎的认识过程中了解人物的形象。教师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后,教学环节中要清晰地体现,学生才会对本课学什么有初步的感知。在教学具体环节中,基于学生已经初步把握课文的基本情节,再对人物形象进行展开分析。这是通过具体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特点之后,再要求根据牛郎、织女等人的性格特点,展开合理的想象,使故事情节具体生动。把握了故事的情节,意味着学生对故事整体有了把握。在此基础上对人物形象进行正确的分析,基于人物形象特点再进行合理有效的想象,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指向性明确,符合教学基本规律。

二、紧扣单元要素

长文阅读的教学内容多,不意味着什么都可以教,什么都需要教。教师在分析课文,明确教学目标时,不能仅着眼于本篇课文的文本信息,要将课文放入单元中,结合单元主题确定教学目标。

教师要将单元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在分析单独一篇课文时,关注单元导语页,关注导语部分指出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统编版教材中,单元导语页面明确指出该单元学习中,学生应习得的指向阅读和指向习作的两个语文能力。同时,教师应当注意单元内课文与课文之间的紧密联系。

单元导语明确指出了语文要素,课后习题的编写则透露出编者在编排课文时要让教师“教什么”的信息。同时也是对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提出了具体的方向性指引。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部分,则是基于课文的学习回顾了本的那元的语文要素,词句段运用是在具体的语境中训练学生的应用能力。

《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所处的单元中,导语页指出语文要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指向阅读素养;第二部分指向习作要求。两个要素之间联系紧密,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分辨详写略写,即要训练学生辨别的能力。还要通过文本解读学习详写的能力。在课后习题部分中,编者明确编排了相关习题。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中,又一次对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体现进行了解读。因而《北京的春节》一文中,在字词句段等众多的可教内容中,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要落在教会学生分清主次、学习如何详写上。通过出示北京春节的时间及对应风俗习惯的表格,在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结构的同时,重点引导关注内容的详略,进而教会学生通过文本的篇幅和内容分清详写和略写的部分。文本内容分析的重点要落在详写的部分。老舍详写的几天里,不是铺开写,而是抓住最具特色的来写。

通过分析课文、单元导语、语文园地,紧扣单元语文要素,才能抓得住课堂教学的重点。重点突出才能教得实、教得清。学生学习时才能目标清晰,学有所得。

三、活用阅读策略

统编教材语文书中,设置了独立的阅读策略单元,旨在通过系统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小学中高年级对学生的阅读策略学习提出了以下要求:三年级学生要学会预测;四年级学生要学会从多种角度思考、提问;五年级学生要学会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六年级学生要会根据目的选择阅读方式。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主动关注学生的阅读策略习得情况,精准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一般来说,在课文的学习和练习中,学生对学习策略已经熟悉,尤其高年级学生,在学习中已经系统地习得相关的阅读策略了。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长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其活用已习得的阅读策略,助力阅读活动开展。同时阅读策略的灵活运用也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六年级《骑鹅旅行记(节选)》时,课文的篇幅较长,学生在课堂上阅读文本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这必然会占用一定的课堂时间,影响教学活动的有序展开。因而研读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已具备的阅读能力,精心编排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中,要求要明确具体。教师出示活动要求:“说一说尼尔斯变成小狐仙以后,他的世界發生了那些变化?”,根据提示“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关键句子”。学生则明确地知道,在完成该任务时要带着问题从文本中寻找变化,找的过程中不能逐字逐句地读,这调动的是学生提高阅读速度的能力;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课文节选部分,概括出小标题,这调动的是学生的概括能力;根据概括出来的小标题形成的文章内容的脉络图结合相关情节,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故事的大致情节,这调动的是学生的复述能力;出示《骑鹅旅行记》原著中摘录的部分故事标题:“野鸟的生活”“重返雁群”“大海中的白银”“海岛宝藏”等,请学生根据故事标题,想象并猜测故事情节,这调动的是学生的想象预测能力……在调动学生综合运用已经学习过的阅读策略的基础上,带领学生走进长文阅读中,能够助力学生把握文章结构,把握长文内容。长文的枯燥冗长,在教师的抽丝剥茧之下,可读性也增强了。学生不再乏味,课外阅读的兴趣也能被调动起来。

长文阅读的长篇幅、多内容,不应成为教师教学的痛点、难点,也不应成为学生阅读能力提升之路的绊脚石。教好长文,需要教师有明确的整体观,需要教师在研读文本时聚焦于文、聚焦于单元,需要教师善于联结学生已有的阅读策略。唯有此,才能教好长文。化“长”文为“短”文,化“多”为“简”。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83

[2]牟原喜.统编教材单元统整视域下的教学模式探寻——以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20:36-3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416592.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