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微媒介时代微电影音乐的教育功能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尚媚

[摘 要]微电影音乐既是微电影中的重要表现内容,又是附着于微电影艺术而与经济新业态统合发展的一个重要介质。作为一种微媒介,微电影音乐所具有的时空本质与传播能力凸显了其特有的文化基础;作为一种音乐文化创意产业,它在创造与科技建构中,体现了微电影媒介的经济价值。

[关键词]微电影音乐 数字经济 文化创意产业 微媒介时代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微电影音乐的应用与表现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2J078)。

微电影从兴起到今天,已经走过近20年的历程。从起初一种新兴的、基于网络的时代产物,发展到融媒体普适性的微媒介,在一步步走向“微”的过程中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一方面是一部分艺术家对微电影唯艺术的理解和坚守,另一方面是更多的人看上其在终端的便利性,以手机为最佳介质,使微电影成为更具传播力的艺术形式。但不管是哪一种形式,微电影音乐都是微电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就微电影音乐的应用前景,笔者曾指出商业特征是其应用价值的主要体现。当前,微电影音乐已发展成为一种可广泛应用的微媒介,充斥于社会的各个角落,其更多的形式是作为一种声音艺术而存在着。现今,人们青睐于各种微叙事、微表达,但很少有人关注这种常态下微媒介所存在的艺术生产与时空逻辑,研究其音乐艺术、社会经济效益所发挥的教育功能。本文试以此进行切入观察。

微电影音乐所具有的文化基础

音乐的语义性和基本要素都源自于人的行动本身,当它们被创作为音乐作品时,就具有人的行动主体意识,带有审美效应。音乐作为一种感觉情绪的体验,本质上就包含了强烈的情感,这一点也构成了音乐艺术的表情属性。

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认识,如《礼记·乐记》中云:“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音乐即产生于主体自我意识情调之中,这种自我意识从非理性到理性的过程中就有情调的作用。时下微媒介在吸引用户(音乐行动主体)参与时,都看到了音乐所具有的情调渲染特性,他们利用音乐诉说内心生活。

微电影所用的音乐体现着“微”的特点。在具体创作中,多数平台面对用户时会留有一定的空间,以供他们完成自己的創作。如此一来,用户在赢得更多音乐创作机会的同时,也会因创作主体的素质不一出现了很多良莠不齐的作品,目前,要解决这一问题比较困难。微电影注重揭示主题、表达思想和快速发布的便利,也决定了其音乐写作具有简短、缺少深入思考等特点。人们通过移动终端获取信息、消费文化时,多重视微电影音乐所带来的短暂审美快感,在这一过程中,也实现了音乐艺术的自我价值和经济价值。

由于微媒体对效益的追求,导致音乐消费快餐化、碎片化,降低了音乐创作的门槛和制作水准,多以创意取胜。例如,一个抖音视频的时长多为10秒钟到一分钟,最长可达五六分钟。抖音是微周期制作,微时间放映,放映界面也是微缩化。从视频拍摄到后期制作,没有较高的技术要求,其创作的自主性激发了众多用户的创造力。抖音内容基本来自于生活,部分人为追求网红效应制造话题,其内容缺少深加工,但有完整的叙事结构,多数作品追求创意且多突出新奇性。抖音官方会为客户提供不断更新的音乐素材,如2019抖音最火50首歌曲,以及2020年春节前后流行的甘肃张尕怂演唱的《凉州贤孝》、陕西贰强演唱的陕北民歌等“非遗”文化因子,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用户通过画面与音乐的二次合成,表现情感,展现生活,从多维角度证实了人们的文化认同行为,彰显了抖音的微媒介属性和传播力。

上述微媒介对音乐的利用,虽然获得了商业上的成功,但由于音乐创作的随意(机)性而模糊了其特有的教育功能。音乐创作要经历生活体验、构思、记谱等环节,创作者会对自己想要表现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构思,并通过音乐的形式呈现给用户。一首创作目的不明确的作品很难得到用户的认同,难以激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当一个令自己满意的音乐与视频叙事切合时,用户会因作品实现蒙太奇组合效果而开心,但音乐的特殊性、多义性多会被遮蔽,作品的思想内容更无从谈起。不过,基于微媒介平台功能,用户可以通过多种艺术渠道直观感受艺术所蕴含的充沛情感,此举对个人的行为及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主观思维主导下,增加了静态艺术作品的生命力。

微电影音乐需要一个庞大的曲库,但更要激发、引领大家致力于创造新的意义符号,以便更好地实现音乐的教育功能。音乐的传播会随着信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应鼓励专业人士充分利用微媒介所具有的“示能性”向社会普及严肃音乐、中华优秀传统音乐和“非遗”音乐等文化。如此一来,经一系列系统的、层层递进的逻辑思维的推动,必然会形成一个完整的、有纵深感的音乐文化体系,会让社会多方面受益。尤其会给原创音乐人带来更多的创作机会和更广阔的舞台,平台流量能产生经济效益,刺激社会活力,用户在使用音乐作品、观看视频的过程中能感受到趣味性和满足感。这一传播方式拓宽了音乐的前行途径,为实施“全民美育”计划,强化中国特色,起到了引领作用。

微电影音乐所具有的传播优越性

微媒介的经济业态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微电影及微电影音乐作为现代“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微文化形态,改变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方式。微文化产品用户既是消费者,又是商品的创造者,同时该产品还有较高的附加值,其极强的时效性、独特性和优越性吸引了大众。

1.自媒体使文化传播途径更加多样

微媒介所积累的文化资源不仅在数量上毫不逊色于传统文化产业,还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传统文化的市场。在社会经济领域,微电影音乐以其创造速度与建构能力开创了新路径,将微媒介产业链的上下游渠道均打通,实现了多赢局面,走在了行业前头,开创了时代潮流,将音乐与科技结合的模式推向了更深的开发领域。由于微、小、短的特点,微电影以个体为核心,依靠情境互动的文化行为产生能量,且适应于各新媒体平台,顺应了新兴媒体从互联网到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从而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当前,互联网、移动通信与播放平台的融合,都以电影为原点,再涉及其他。而音乐作为这个原点中的重要一环,因其极高的附加值也随之紧密融合,与微电影一起衍生出一种新的视听微文化。在新兴科技的快速发展中,这种微媒介模式被大量复制,究其原因就在于其强大的创造能力、建构能力及前所未有的创作速度,还有丰厚的社会经济效益。

2.文化圈子是微媒介进行经济推广的有效路径

微媒介产业发展依靠诸多新兴科技,创造了数字经济形式,革新了视听文化的传播方式。微电影音乐依托新兴科技在运用中不断推广、完善,同时也刺激了这一介质实用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带动了周边产业的迅速发展,甚至还建构起了一个微媒介公共领域,就是我们俗称的“圈子”。圈子,即哈贝马斯所谓的公共领域,本文中指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我们可以讨论与我们关系密切且十分清楚的对象及其主体性。按照哈贝马斯的理论,当代以微媒介为主导圈子发生的交往行为,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即以移动终端界面供社会大众交往,靠的就是移动终端软硬件技术设备和微媒介提供的文化资源、情感体验等。这一交往方式既能为用户带来情绪影响,又能为他们提供社交互动空间,一个可以自由控制且有限开放的私人空间,从而构建起相对独立的公共领域,或称之为情绪情境。大家基于这个情境能快速表达和发布微思想,各取所需,各诉其情,充分体现了新媒介的实时感、动态感。

3.新技术适时发展了音乐文化产业

纵观20世纪音乐文化的几次重大变革,都是以数字技术引领实现的。在制作上,从数字采样到数字合成器;进入流通环节后,其介质从密纹唱片到CD,再到蓝光片等,都是基于新科技而产生了根本性变化,使音乐欣赏成本降低,制作趋向大众化,传播更具优越性。这一变革带来的次生影响是音乐制作壁垒被打破,不会作曲、不会演奏乐器的人都可以参与,许多工作可以由一个人在电脑上完成,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或弥补了人力成本的投入。由于没有门槛限制,出现了部分庸俗化甚至粗鄙化的作品,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们应明确,在微媒介中,无论传播什么内容,以哪种叙事手段去建构现实或解构现实,都要在社会价值层面有所追求,至少要让我们熟知的音乐能带给人们温暖的人文关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创新,都应体现以人为本,为人的全面发展而服务的理念。音乐文化的核心是讲“人的故事”,新技术就是如何把“人的故事”讲得更生动、更逼真,手段更丰富、音效更优质。从音乐信息存储方式的改变(唱片—磁带—磁盘—软盘—光盘—硬盘)可见音乐文化产业的科技异化,这种异化既体现了产业升级与商业价值的日新月异,又体现了人们与日俱增的音乐需求对科技创新的内在驱动力。微电影音乐作为一种当代的音乐文化,也是一种商品,具有一定的科技含量,甚至能促进新科技的诞生。

微电影音乐的教育功能分析

隨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微电影音乐的传播途径日趋多元化,与新科技融合后,会有更大的创作空间,语言和手法也日臻完善。电影音乐艺术所具有的教育功能一样可以在微电影音乐中彰显。微电影以微媒介的方式关注学术的兴趣点,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学会审美、认识生活,进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如2012年上映的微电影《最后一课》,讲述了年近六旬的小学教师盛晓蓉在癌症晚期,经过多次手术及化疗后,仍割舍不下工作了42年的讲台之情。全剧20分钟,叙事平淡,但充满了生活气息。剧中,表现紧张剧情的背景音乐采用中国戏曲音乐锣鼓点“急急风”,速度快、节奏强;教师备课时的配乐以弦乐为主,再加上钢琴伴奏,充满着浓浓温情;更为贴切的情感表达是教师从医院回来后,伴随着画外音,小提琴绵长,如泣如诉,与剧情紧密相配;片尾是童声合唱,唱出了学生对教师的感激之情、关切之情。

每一部电影都有它要表达的主题思想,配乐除了要深化主题外,还要引导人们进行情感移入。在音乐教学中,强调情感引导时,既要注意学生的审美感受,又要考虑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一部立意与音乐都上乘的微电影作品,其精彩的音乐会短时间高效率地提高人们的深层体验。微媒介时代的音乐教学,可多用优秀的微电影音乐强化学生的乐感,激发其灵感,这是微电影所具有的独特性和优越性。

随着微电影音乐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高质量作品以其独特的方式传播,学生在音乐的感悟中感受生活,培养审美情感,积淀文化底蕴,进而陶冶情操。

参考文献:

[1]尚媚,杨国栋.微电影音乐研究初步[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4(3).

[2](德)黑格尔.美学:第3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54.

[3]Gibson, J. J. The Perception of the Visual World. [M].Boston: MA, Riverside Press, 1950:35-38.

[4](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34.

作者单位:西安音乐学院 陕西西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416633.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