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村“两类学校”的教学创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建祥

【摘要】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人们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农村学校的生源在不断减少,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城入学。乡村小规模学校在这一背景下产生。推动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的改革发展,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文章针对农村学校中生源自然减少的现状,解决当下农村教育的主要矛盾,实施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决策,推动“两类学校”的改革发展,采取“育、动、用、情”的教学行动,助力农村“小班额+寄宿制”教学行动的高效化。

【关键词】两类学校;教学行动;思维;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1)11—0084—02

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简称“两类学校”)是城镇化推进、乡村学校撤并和城乡教育质量差距等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乡村学生“成规模”“稀疏式”向城镇学校流动,导致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呈现出“城挤”“镇宿”“乡弱”的形态格局。针对这些问题,相关部门发布的文件,明确提出基本补齐两类学校短板,进一步振兴乡村教育,基本实现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1]。笔者所处的学校为甘肃省一所农村初级中学,从工作实践可知,目前农村的教育出现了两个新矛盾:一是逐年减少的学生人数与超编且逐年僵化的教师资源之间的矛盾;二是生源质量参差不齐与发展乡村振兴所需有生力量之间的矛盾。笔者以一名农村学校教师多年的工作经验出发,思考农村学校教学的现状,提出能够推动“两类学校”的改革发展的策略,本着“留学生、促教学、谋发展、升质量”的出发点,谈农村初中“超小班额+寄宿制”教学行动的思维策略。

一、育——践行温情“陪伴”,挖掘学生的潜质

农村学校要一改传统的“量大面宽”的粗放式教育到“精准点细”的针对性教育,由“硬教”到“陪伴”。农村初中“小班额+寄宿制”教学行动才是实施和重塑农村教育“转型产业”的温床和平台。

1.农村初中“小班额+寄宿制”教学行动能注重培养学生知识、技能,还能够进行针对性的学习辅导。与传统四五十人以上的班级相比,在十几人的小班中学习,学生有更多的展示机会,教师也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惑。

2.乡村初中“小班额+寄宿制”教学行动给予了教师分配“营养”的可能。传统大班额教学是“一锅饭,全班抢”的粗放式教学,教学缺乏针对性和可塑性,小班额就十几名学生,教师有充分的主动权,对“缺水”的学生浇水,对于“缺少营养”的学生施于养料从而给予学生精心的关爱与呵护。

3.“小班额+寄宿制”教学行动赋予教师个性化评价评估学生学业水平能力的可能。在此种教学行动中,教师有精力、有能力对每一个学生做出科学的评价与个性化的评估,肯定学生的成就感和存在感,激发和驾驭学生的创造性和潜在智能,精准定位并实施帮助。教师才有可能实施“教在当下,育在未来”的主动权利,真正实现“陪伴育人”的职业价值。

二、动——树立帮助理念,引领学生的发展

在“小班额+寄宿制”教学行动中,教师既要注重教学常规课程设置,增强师生互动交流,也要引领学生勤于思考,触发学生多思考。

1.有助于实现教师与学生联动。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零距离接触,运用交流、讨论、表演、操作不同手段,充分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能;在生活体验中,教师来到学生中间用以身示范等方式,用行为说服事理,最大可能使每一位学生动起来。师生上下联动,生活中有学习,学习中有生活,在联动中消除师生间的距离,不经意间使学生获得新知。

2.有助于实现教师与家长互动。每位学生家长都能参与并体验教育教学来“当教师”;教师关爱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来“当家长”。运用校园开放日、家长会、教师家访调查、送教交流等多种途径,获得真实素材,从而描绘每一位学生的生活、学习、成长情况的坐标,因材施教,真正意义上达到育人的效果。

3.有助于实现学生与家长互动。教师规划了班级的发展方向,有助于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家长的频频参与,给予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平台。活动中仁孝,善念,感恩,理想,价值等思想在学生的内心萌动,这和家长的期望相互交融,彼此碰撞出“火花”,家长踏实了,学生有动力,教师的职业价值才得以实现。

4.有助于促进学生成长。这一过程需要时间,需要呵护,需要陪伴,教师可以记录每一位学生成长的点点滴滴,可以绘制每一位学生成长发展的“坐标图像”,从而精准地展现出学生的成长轨迹。

三、用——注重实用,赋予教育主动权

注重实用,不断实现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教师应具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视野,先科学设计“建筑”的效果与结构,再着力于“添砖加瓦”,改变传统大班额教学中的局部到整体的狭隘格局,赋予教育的主动权。

教师提升教学应变能力,采用“深出浅入”的方法讲解教材内容。在“小班额+寄宿制”的背景下,农村初中教学具有以下特性:一是学生学习空间足,教师可不拘泥于形式的束缚。桌椅摆放,座位调整,不拘一格;教室布置,张贴宣传,形式多样;课堂教学,资源共享,有声有色……学生置于知识的海洋之中,学生沉醉于艺术的美感之中。二是学生生活空间广,教师不受限于内容的羁绊。校园文化,社团活动,体艺竞技、事迹报告、营养膳食等各个方面都要呵护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生活的习惯。

“用”是教学行动实施过程,学生“盲点”的触发,突出点点滴滴,真真切切。可面批作业,个性化发现问题,普遍性总结经验,着力有效开展任务型辅导;可多元化评价学生发展,就一个问题,一种现象甚至一句话开展讨论,肯定学生的成绩,在认同中提高认识站位;可精准定位学生的学业,创造性指导学生的发展;可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可监管学生的习惯,杜绝欺凌,懂法守纪。

四、情——着眼“纯朴”,影响学生的人格

在“小班额+寄宿制”教学行动中,教师要将纯善朴实的真情融入其中。一是情景交融,情不自禁。“小班额+寄宿制”教学行动中,最容易聚拢学生的情緒,能广泛地激起学生的心理波动。教师应走下讲台,回归学生的本位,运用换位思考的方式,降低知识的抽象性,提高知识的形象性。二是声情并茂,通情达理。在“小班额+寄宿制”教学行动中,教师真正实施对每一个学生的照顾,从一定角度提升学生的地位,影响学生的习惯,增强师生间交流的信任程度,学生从中获得成就感、自豪感,从而才会有责任、有担当。在行动交流过程中,可以多渠道,多途径地疏通引导,不仅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健康的人格,发展学生的潜能。因此,“声情并茂”是手段,“通情达理”是过程,实施手段与过程的完美结合,就能疏通学生的心理,呵护每一个学生成长。三是动之以情,情有可原。每位教师面临的毕竟是发展中有待提高的学生,错是必然的,是学生成长记录的痕迹,错又是正常的,是学生成熟标志的经验教训,在“小班额+寄宿制”教学行动中,学生错的表现更突出、更鲜明,教师寻找出错的根源所在,这样处理错的方式才能更精准,改变错的成效更到位。“动之以情”是教师的情怀与态度,“情有可原”是学生的成长与经历,教师以无限的热情关爱学生,学生以无限的价值回报社会。四是手足情深,情真意切。在“小班额+寄宿制”教学行动中,师生间更易成为朋友,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成长的点点滴滴,无不渗透着教师的关爱与情怀,学生的每一个收获,无不映衬着教师的身影与期望,学生感恩、教师自豪的互动是教师职业价值的再现,师生情感高度升华,由此将会产生较为积极良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在新时代,教师要践行立德树人,尤其在亟待复兴的农村教育发展中,“小班额+寄宿制”教学行动着力助推了每一个需要发展的农村学生,是乡村振兴战略决策实施中农村“有生力量”实体交汇的“节点”,“节点”的思维策略,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宇文,侯钰婧.农村两类学校布局优化的现实问题与方向选择[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0(03):78-83.

(本文系2020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乡村寄宿制初中超小班额特色教学的行动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0]GHB3215)

编辑:宋春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421102.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