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状况调查与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杨勤林

【摘要】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地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任务。文章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甘肃省迭部县教育发展状况进行了初步分析,并从培养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学生为本发展教育等方面为少数民族偏远地区教育发展提供了几点应对策略与建议。

【关键词】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发展;状况;建议

【中图分类号】G526.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1)11—0079—02

近几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少数民族地区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显著提升,但是部分少数民族偏远地区因其偏僻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历史背景,使教育发展总体水平相对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仍有一定的差距,制约教育发展的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显现。目前,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越来越成为当下少数民族偏远地区教育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教育发展基本状况

迭部古称“叠州”,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甘肃南部白龙江上游甘川两省交界处,总面积5108.3平方千米,全县辖5个镇、6个乡、2个社区、52个行政村、24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2万余人,藏族人口占79%。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87所,其中幼儿园59所(含民办幼儿园4所),小学14所,教学点8个,九年制学校2所,初级中学、高级中学、完全中学、职业技术学校各1所。

该县2017年起实施了以“三年行动计划”的500人以上有需求的行政村学前教育资源全覆盖工程,全县在办幼儿园达到57所,乡镇中心以上幼儿园全部达到了“标准化幼儿园”办园标准,基本上解决了“入园贵、入园难”的问题,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8.68%。利用“全面改薄”和“三区三州”等政策机遇,各中小学相继铺设了塑胶操场,安装了“班班通”等教学设备,建设录播室、舞蹈室、书法室等多功能教室,实施县域划片招生,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缩小了城乡、校际办学条件差距,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9.6%,成功创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县城3所完全中学高中部合并而新建的独立高中已基本完成,由与中央民大附中、西北师大音乐学院等高校合作办学,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和大学生“顶岗支教”等形式加强师资培训、补充学科教师短缺,强化了学生体艺特长的培养,使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3.35%。

二、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目前,虽然该地区教育发展有了较大改善,但是由于地处偏远山区,教育基础较为薄弱等,教育发展水平总体落后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制约教育发展的诸多瓶颈因素仍然存在[1]。

(一)传统教育教学方式难以跟进新时代教育发展变化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面对互联网等各种多媒体丰富的资源,学生群体越来越广泛、深入地利用互联网等新兴多媒体进行学习、生活和交流,但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师对新理论、新知识学习不系统、不深入,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思路不广、办法不多、创新不足、研究不深入,尤其是对有效推动工作的具体应用措施、办法探索还不够,在如何利用网络开展教育教学,存在技术水平有限、运用较为滞后等现象,对于个别问题甚至有些束手无策。

(二)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首先,该县中小学教师队伍配备上处于超编状态,但是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该县教学点分步相对较多,导致办学过程中对人、财、物的需求远远高于其他地区。其次,教师流失较为严重。一方面部分教师对教师职业缺乏恒心,通过公务员招考等方式流向其他行业;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不同地区的教师之间、城市和乡村教师之间的住宿条件、工资待遇等存在差别,加之优惠政策力度不强,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最后,引进师资力度不强。近年来,该县主要以“三支一扶”“特岗计划”方式补充师资队伍。为了解决本地高校毕业生就业,在招考生源上主要以本地为主,缺乏县域外优质师资引进的渠道。

(三)学校建设规划布局相对滞后,存在着规划布局滞后于发展形势和缺乏规划布局两种现象。根据调查,其一,该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整体规划和定点布局较为合理,但个别学校校区的新建、扩建周边没有科学规划预留用地,校园扩建工作难以实施。其二,城乡义务教育资源统筹不均衡。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大量农村家庭迁入县城定居、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进入县城,导致县城小学学位紧张,校舍不够用,产生学校接纳能力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适龄入学儿童数量的矛盾,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2]。

三、对策与建议

(一)探索建立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的考评激励机制,推动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的提升,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变革了传统教育过程的特征,使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究发现者,教学媒体也由教师的教辅手段、教学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教学过程也由“教师讲、学生静听”转变为“创设情景,学生主动探索、协商、讨论和意义建构”。这需要作为教学活动组织者的教师,能够灵活运用各类现代教育技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使学生学得更积极主动。为此,一方面需要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加大校内、校外和县际之间现代教育技能运用大赛,以赛促练,在比拼争优中得到锻炼与能力提升;另一方面探索建立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考评机制,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考评结果作为教学业务水平评价的一项基本指标,列入评优选先、职称评审等的基本条件中,从引导转向督促,从被动转向主动,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技能。有效督促改善少数民族偏远地区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日益齐全,但实际使用率较低,运用效果不明显的现状,助力于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二)提升教师待遇,探索建立教师引进与退出机制,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其一,针对多数县城学校教师职称比例达到限额,导致部分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未能正常申报职称,使教师之间存在同工不同酬的问题,建议相关部门研究制订中、高级教师职称评定在达到条件的基础上,有评则评,确保吸纳、留住人才。其二,大力实施乡村教师周转房建设工程,有效缓解乡村教师住宿紧张的问题,同时,按照工资增长比例,对教师工龄工资进行相应动态调整,进一步提高教师待遇,不断改善乡村教师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使乡村教师安心从教、乐于从教。其三,建立健全教师引进与退出机制,专设特殊岗位,制订考核评价办法,从全省乃至全国引进特殊人才,形成“鲶鱼效应”,推动教育发展;探索建立教学与后勤相分离的学校人事管理新模式,着力解决“劣者汰”的问题,将不适应教学岗位的人员调整到后勤服务中,建立学校后勤服务队伍,有效解决教学、后勤人员混杂现象。

(三)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健全评价导向机制,科学规划教育发展蓝图。教育具有自身特殊的发展规律,其目的是“旨在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化与个性化,从初生的自然人逐步成长为能适应社会并能促进社会发展的人[3]。其一,切实改变分数为本的单一评价模式。其二,注重社会实践,尊重个体差异。探索建立符合地方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访学制度,开阔学生视野,拓宽知识面,锻炼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其三,根据区域人口增长趋势,结合现有学校布局,充分利用村组教育用地可调配性强、难度低与县城教育用地紧张、调配难度大的特点,探索建立“小学低年级+幼儿园”的村组、“小学高年级+初中”的乡镇和“小学+初中”的县城三种复合式教育园区,有效解决个别学校无扩建教育用地的尴尬局面和乡镇小学低年级寄宿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弱的痛点,满足各方面有需求的受教育者能够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综上所述,偏远山区与沿海地区教育发展进程相比较,较长时间内将存在一定差距。如何扭转这一落后局面,需要政府、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即在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等基础上,進一步破除思想禁锢,顺应教育发展规律,推进教育领域改革不断深入,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提升少数民族偏远地区的教育发展的水平,培养出时代新人,促进民族和社会的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李锡华.振兴山区民族教育谱写均衡发展华章[J].中国民族教育,2019(21):57-60.

[2]张德.我国山区教育的发展困境和对策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9(23):21-22.

[3]王道俊,教育学(第七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编辑:宋春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421104.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