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习作单元精准教学的实践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徐同涛

  摘要:习作单元的教学应串联阅读体验与习作表达,指向感受和把握语文要素,使语文要素落地。习作单元课文,功能定位于学习表达方法。通过关注课文的基本样貌、基本章法、表达特点,精准解读教材,明确习作单元教学方向;以编者意图和学生学情为依据精心选择教学内容,把握习作要素落地的尺度;通过围绕习作要素、抓住课文片段精准实施教学,探寻表达的方法;通过激励性评价和多元评价,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提高参与的意识。
  关键词:习作单元;精准教学;表达手法;习作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12B-0053-05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每册都设置了一个习作单元,内容组成有“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习作”等五个板块。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习作单元编写意图明显:服务习作教学,打开习作思路,指向习作实践。习作单元功能定位不同于其他教学单元,更注重语文要素的落地生根,打通阅读体验与习作实践的壁垒,实现以读促写,读与写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习作例文,都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学内容的讲解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把握,更应着眼于文本和语言形式,关注文章的表达。
  习作单元的习作要素是基本要素,指向全体学生习作的“常规动作”。习作要素的定位是基本的“保底工程”,而习作中的难点则是“提升工程”,需要全面了解学情,深入挖掘文本,探寻习作单元课文中的“自选动作”,扩大习作教学的外延,提升习作实践的内涵,以助习作能力的全面提升。习作单元的阅读要素、习作要素是习作教学的“线”,习作难点和重点则是习作教学的“珠”,在落实基本习作要素的基础上,进行习作难点的突破,形成一串精美的“珍珠”。本文尝试展示“妙笔写美景,巧手著奇观”习作单元精准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教材精读,发现习作单元课文之“文”
  (一)解读文本,把握课文的基本样貌
  课文的基本样貌主要体现为文体和形式。习作单元课文的教材解读应从写作的角度,明确习作单元课文的文本价值。文本价值是教材文本的原生价值,兼具文学性和语言实用性。语言实用性表现在语言的典范性,能提供习作实践的样例。文学性则是文字艺术性的表现,是从表达手法体现出来的艺术表现形式。教学价值则是通过解读发掘文本背后的教学内容,架起编者、教材、文本、教师、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
  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文主要是名家的写景散文。编者选取的散文具有“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特点。《海上日出》《记金华的双龙洞》两篇精读课文的选取,目的是了解文章“按一定的顺序写景物”的方法。两篇课文的写作顺序又有所不同,《海上日出》抓住事物变化的顺序,围绕日出时不同方面的变化,特别是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表现日出时的壮观景象;《记金华的双龙洞》则是按照一定的游览顺序,通过移步换景的方式写清楚自己看到的景物。因为指向习作表达,教学中应重点把握“写作顺序”这一条线索,引导学生重点感知按照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二)解读片段,关注课文的基本章法
  不同题材课文的章法各不相同,例如写景散文的习作顺序表明了作者观察游览的顺序,而重点片段则能更具体表现游览的感受。在解读文本线索,梳理文章写作顺序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重点,通过片段深入感知作者游览中印象最深刻的内容。片段的深入解读是以文本解读为基础,是在理清文章结构和形式基础上的对重点内容的品析和精读。
  《海上日出》的重点片段是太阳初升时的变化的描写。由一开始的“小半边脸”到“完全跳出了海面”,这是太阳初升时形状方面的变化。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日出时颜色的变化,更能给人直观的感受,也更富有想象。从一开始的“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到“红得非常可爱”,再到“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形象生动。《记金华的双龙洞》重点写了孔隙,作者通过直观地写“船小”来表现孔隙的狭小。同时,作者又通过自己亲身穿过孔隙的体验深入形象地展现了孔隙的狭小。
  (三)解读语言,聚焦课文的表达特点
  语言优美凝练是散文的一大特征。生动的语言往往能带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受。写景散文的语言优美主要体现在遣词造句、表现方式方面。词语使用准确,字字珠玑,语句描写生动,妙不可言。解读中,教师以独特的语言为切入点,唤醒学生的阅读体验,进而深入文本,感受文本中景色描写之美。把握语言描写的细节,体会语言运用的精妙是将景物写具体的基础。
  习作例文《七月的天山》中“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不断,像天边的霞光那么灿烂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丽夺目”,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野花的五彩缤纷写得具体生动。《海上日出》中“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把太阳初升时的样子写活了,既能让读者感受到日出时的速度慢,又为读者展开想象留足空间,让场景犹如“定格动画”一般,太阳一帧一帧地升起的样子浮现在读者的脑海中。
  二、内容精选,把握习作要素落地之“核”
  (一)把握意图,内容选择要精准
  从习作单元结构安排来看,习作单元的功能更多地指向表达,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教师要依据单元的语文要素,大胆取舍,要精准,要适宜,要重点关注言语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学会表达。“要重视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1]24。习作单元的课文正是落实这一要求的载体。根据编者意图选择恰当的内容展开教学,是习作单元课文教学的最终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时,应把握教材编者编写的意图,围绕阅读要素和习作要素精准安排教学的重点。站在单元整体教学的角度,教师按照教材编者的意图,遵循“理解―体验―建构―运用”的学习规律,以单元板块式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和重点,循序渐进推进学生的习作实践。
  习作单元两篇精读课文的主要功能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习作的方法;“交流平台”则是对两篇精读课文习作方法的总结、梳理和提炼;“初试身手”是给学生提供话题,运用所学的方法进行片段练习;“习作例文”则是提供了贴近学生学情的文章范例,便于学生学习与模仿;而最后的“习作”是让学生迁移运用,做到知行合一,化知为能。比如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有两个重要的教学内容要关注:一是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之后,要帮助学生理出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习按照游玩的顺序来组织材料。二是课文的第五小节,写的是孔隙,是教学的重c和难点。因为学生写游记最大的问题是无重点,详略不分,重点景物描写不具体。课文的第五小节作者写出了孔隙的窄小这个特点,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特点的呢?作者通过只能坐两个人的小船进出、自己进孔隙的感受,侧面反映了孔隙的狭小。教学时,要让学生学习作者是怎么思考的,又是如何表达事物特点的,让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表达的提升同步进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421891.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