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指向学习内生动力提升的教学策略改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蔡巧英

  摘要: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内生动力,应深耕教材、深耕教法、深耕过程,通过任务驱动、多向引领、建构应用等策略,努力实现学生学习的思维流程、成长进度及问题解决程度的可视性及时反馈。通过教学策略的改进,创立课程实践支点,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优化学生学习状态。
  P键词:学习内生动力;教学策略;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12B-0031-04
  如今小学生的学习动力主要来源于家长和教师的外力驱动,包括各种奖励和惩罚。这种动力可以在短期内收到明显的效果,但其弊端是难以持续,必须不断加强。而仅仅依靠外力驱动必然让学生对学习本身缺乏兴趣,最终导致厌学。因此,需要教师改变教学策略,促使学习内生动力的持续激发。
  一、学校教学策略现状
  当下的学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受其影响,小学课堂教学常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认知规律的研究,普遍存在着重“灌”轻导、重教轻学、重知识结论揭示轻学习过程指导的“三重三轻”弊端,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和自觉能动性的发挥。教师不注重教学策略的改进,千篇一律的陈旧教学策略日益加重学生的学习心理负担。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严重缺失学习内生动力。
  在“双减”背景之下,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改善教与学的关系,改进教学策略,向四十分钟要质量,让学生从内而外地迸发学习动力。
  二、教学策略优化提升范式
  基于当下学生的学习动力现状和教学策略状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改进教学策略。通过深耕教材,让知识充分体现自身的魅力;通过深耕教法,让任务驱动、多向引领、建构应用等化作学生的自觉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深耕过程,借助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等先进手段,努力实现学生学习的思维流程、成长进度及问题解决程度的可视性及时反馈。从而切实研究和改进教学策略,全面改善教与学的关系。
  (一)深耕教材,汲取源头活水
  教材是连接学生、教师、编者的媒介,是教师借以实施教学流程、抵达教学目标的渡船,是学生借以学习知识,建构知识体系,形成态度、情感、价值观的范例。精研教材,深耕文本,是提升学生学习内生动力的源泉。
  1.调整钻研教材思路
  首先,将偏重于单元(章节)、课文(内容)的钻研教材调整到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钻研教材的轨道上来,从局部性转向系统性,明确所教学科课文(内容)、单元(章节)在整个小学年段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建构中的地位作用。其次,将所教学科知识结构体系与学生认知过程结合起来研究,基于教学相辅相成的关系,充分发挥“导”的功能。再次,将学科教学计划的制订与激发学生学习内生动力的目标、措施、方法的总体设计联系起来研究,使其成为教学策略改进的重要组成部分。
  2.明晰教材教学目标
  教师在教学前,要认真研读教材、分析教材,特别要明晰教学目标。为了提升学生学习内生动力,教师需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明确每课教学目标,由教师单一“教”的要求转移到引导学生“学”的目标上来,提高行为与目标的匹配程度,突出学生“学”的地位,体现“导学”特点。第二,将备课中的教学过程设计由关注教师的“三重三轻”教法转移到关注学生的当下认知,使每堂课在总体上有较好的教与学协调发展的认知教学程序。通过明晰教材教学目标,注重学生学习内生动力的发展,转移学科备课重点,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突破文本知识的学习,加强认识发展,提升学习内生动力。
  3.探究活化教材策略
  教材,是经典的教学案例,是学生接受知识、提升素养的重要载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单位。当下的教学要基于教材“科学与人文并重”的特点,基于新课程改革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在教学中实践“五化法”,即:文本情境化,借助文本创生的言语意义场制造在情境中学习的契机;情境问题化,在具体的教学情境里以问题催生学习动力和兴趣;问题行为化,使学生的问题不仅仅止步于思考的脑力动态,还要追求生活的指导意义;行为目标化,教学中的每一个行为都设立多向目标,让学有迹可循;知识素养化,使学生掌握知识,把知识转化成学生的素养。
  “五化法”可以让静态的教材文本鲜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内生动力。如,在准备道德与法治课“雷雨来了”时,教师在教材原有的基础上设计一组学生上学和放学时雷雨来了的模拟情境。通过营造气氛,模拟学校周围的景物,让学生选择可以在哪里躲雨,并说出选择的原因。通过“五化法”让学生在听、想、说、看、做的过程中进入情境,激发学生质疑探究,掌握日常躲避雷雨的方法,形成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这样,无声的教材有了鲜活的生命,“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的状态,与人的生命、生活重新息息相关,使它呈现出生命态。具有生命态的知识,最能激活、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信心和提升他们的主动探求的欲望和能力”[1]。
  (二)深耕教法,引领学生前行
  教法,是教者借助多样的教学手段实现教学目标的可借鉴路径。它的选择、改进、创新,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效果及效率。当教师以催生学习者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为目标,探究教学方法时,学生在教是为了不教、以学定教等理念的引领下会产生学习主动性。
  1.任务驱动,前行有方向
  任务驱动就是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学习任务,在强烈的问题动机驱动下,发挥学习主体性,实现自主探究学习。基于学生年龄特征、兴趣性格特点,从创设情境、确定任务、自主学习、效果评价四个方面开展任务驱动探索,创造性地在学习中设置学习进度条,学习过程采用递进式,让学生树立阶段性目标,从而产生学习的愉悦感,激发学习内生动力。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实现学习的良性循环,进而培养学生独立思索、勇于开拓的自学能力。如在中高年级作文教学时,教师设置清晰的任务单:三年级学写一日散记、四年级撰写个性日记、五年级合写循环随笔、六年级完成组合小说等。在此类任务驱动下,学生写作的兴趣和动力得到了激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421896.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