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乡村中小学教师移动学习意愿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佳
摘 要:信息技术背景下,移动学习为乡村中小学教师的自我成长和专业发展提供了创新的机会和可能。该研究利用计划行为理论建立理论模型框架,检验乡村中小学教师移动学习的影响因素和机制。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乡村中小学教师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感知有用性、上级影响、自我效能和便利性对移动学习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感知易用性和同事影响对乡村中小学教师移动学习意愿影响不显著;不同学历、学段、从教时间长短对乡村中小学教师移动学习意愿没有显著差异;男女性别在行为意愿上有显著差异。最后提出了加强乡村中小学教师移动学习意愿的一些建议,以期为同行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计划行为理论;乡村中小学教师;移动学习意愿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22)01-0046-10
一、引言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网络教学迅速渗透到了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和每一个学生,“线上教学”“移动学习”等学习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的融合成为教育的新态势。移动设备的移动性、可携带性等独有特征为教育变革与学习革命提供了技术性支持,尤其是在推动教师培训、变革学习者学习和促进发展中国家教育公平等方面,具有现实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1]
“移动学习”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21世纪以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其内涵由技术的移动延伸到空间的移动,再到学习者的移动。移动学习的“技术移动性”和“学习者的自主性和互动性”两个特点决定了其不仅适用于在校学生,也适用于教师的个人学习和专业发展。
近年来,国际上将移动学习与教师教育领域相结合的研究呈现非常明显的增长趋势。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移动学习对教师专业发展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2]经过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践考验,信息技术、无线网络技术以及移动终端的普及应用,为传统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提供了创新的机会和可能,不仅可以为身处不同区域的教师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也为教师打破空间、时间的隔绝,建立专业发展共同体,开展反思性和合作性学习提供了机会。[3]作为一种越来越普及的学习方式,移动学习可以达成教师自我移动学习与移动教学的双向结合,将传统的“传道受业解惑”的教师角色转换为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与支持者,进而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由自上而下、控制型范式转变为自主式、个性化发展的模式。
目前,关于教育领域移动技术和移动学习的研究多集中于学生移动学习的课程应用、教师支持学生移动学习的途径、学校课程与移动学习技术的整合、信息技术在教师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等方面。研究教师的移动学习意愿可以为不同情境下教师的工作和学习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诊断。
在具体的实践中,乡村中小学教师因为地处偏远、教学任务较为繁重等因素,难以抽出大量时间进行集中学习,移动学习作为一种被认可的远程学习方式,其便利性、自主性和互动性等特点,能够为乡村教师提供时间灵活且自主的学习模式。但相关研究表明,乡村教师σ贫学习的整体接受程度不高[4],因此有必要了解究竟哪些因素对乡村教师的移动学习意愿有影响。计划行为理论已被绝大多数的研究证实能够显著提高对行为的解释力和预测力。[5]本研究将计划行为理论聚焦于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领域,以计划行为理论为理论基础和假设依据,探究乡村中小学教师移动学习意愿的影响因素。
二、理论与研究假设
(一)计划行为理论
计划行为理论起源于Ajzen等提出的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和多属性态度理论(Theory of Multi-attribute Attitude)。计划行为理论的核心是个体行为是来自于理性的选择,受到行为态度(对执行目标行为喜爱或者不喜爱的评估)、主观规范(个体在决策是否执行某一特定行为时感知到的社会压力)和知觉行为控制(个体感知到执行某一特定行为容易或困难的程度)的影响。[6]行为意愿是影响行为产生的动机因素,表示个体想要采取某一特定行为倾向,愿意付出多大努力去执行某项特定的行为。[7]一般来说,个体对实施某项特定行为的态度越积极,组织或者对个体影响力大的人支持力度越大,知觉行为控制越强,那么个体执行某项特定行为的意愿就越强,反之则越小。
计划行为理论已经应用到多个不同的领域,绝大多数的研究证明该理论在预测具体的个人行为和意愿方面具有较好的解释力和较高的信效度[8],也成为国外研究预测人类行为的一个比较有影响力的理论。计划行为理论从意愿和行为间关系的角度解释和预测行为,这正是教师移动学习意愿与行为之间存在差异的实质。计划行为理论为教师移动学习意愿提供了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性框架,也为计划行为理论应用于教师专业发展领域提供了可能,拓宽了计划行为理论应用的边界。
(二)研究假设
1.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与教师移动学习意愿
态度是指个体对执行某一目标行为具有喜爱或不喜爱的程度。Ajzen和Taylor认为,态度对行为的执行具有很强的预测性。本研究中的行为态度是指教师在个人成长和专业发展过程中对移动学习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或消极心态。主观规范,是指个体在执行某一目标行为时所感受到的社会环境的压力,即周边重要他人的意见会对个体是否使用新的技术产生重要影响,个体是依赖组织氛围而生存的。[9]因此,主观规范与行为意向相关。对于教师而言,主观规范是指他们在使用移动学习的过程中感知到组织或周围人的看法或影响。知觉行为控制是指个体对执行某种特定行为所感知到的控制程度,个体所感知的行为控制程度直接影响个体的行为意向,如果个体感知自身有更多的资源和能自信克服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就会激发起个体的知觉行为控制力。教师在使用移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移动学习资源丰富、操作便捷,那教师就会越倾向于使用移动设备。根据以上阐述,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4240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