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PBL驱动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茆婷婷

  [摘 要] 以PBL驱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国家发展、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常态化实施、推动中小学教育教学变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理论与实践脱节、方法和路径单一、传承传统文化的践行力度不够、体系化设计不够、教育教学水平有待提升。构建校本特色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采用PBL模式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整合优质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设计多样化的传统文化教育项目,激发传统文化教育的活力。为打破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发展的困境,PBL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应重点关注资源整合、项目设计、成果转化和师资队伍建设问题。
  [关键词] PBL;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策略
  [基金项目] 2018年度西安欧亚学院重点课程建设项目“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2018KC013)
  [作者简介] 茆婷婷(1990―),女,江苏盐城人,硕士,西安欧亚学院人文教育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语文学科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01-0148-05 [收稿日期] 2021-08-15
  一、以PBL驱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综合变革,综合国力的增强,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从国家战略发展的角度迫切需要推动文化协同发展,增强文化创造活力,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的重要前提是构建科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自上而下稳步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党和国家系列政策与方针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明方向,要求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和展示出来,实现文化育人的目标。因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是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对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教育顶层设计需要促进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常态化实施
  教育部为响应国家战略的发展需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14年发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2018年发布了《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的通知》,2019年发布了《加强和改进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方案》,2021年发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系列政策举措,从顶层设计着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承发展体系,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常态化实施。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自上而下表现为从总体规划走向系统化、体系化、制度化,要求统筹中小学各学段的目标要求,分层设计,重点突出,同时结合各学科自身的特点,有机融入,统整有效的教育教学资源,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发挥传统文化综合育人的功能。在理论体系建构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探索,不断推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
  (三)PBL凭借其优势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学变革的重要抓手
  21世纪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迅速发展,各个国家都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世界范围内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推动着全球教育的变革。项目式学习(PBL),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在国内外基础教育阶段都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及实践。以美国萨米特学校为例,采用跨学科的PBL模式获得成功,以培养当下社会环境下健全和健康的人为目标,发挥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优势,让学生通过做项目解决实际的问题、克服挑战。近年来,国内很多学校也大规模开展PBL模式的探索,基于项目和真实问题情境的学习,富于挑战性的驱动问题,让学生更深入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发布项目产品或学习成果,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PBL凭借其优势成为我国一线中小学教育教学变革的重要抓手,是落实培养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体系庞大,兼容不同领域和学科,涉及语文、历史、思想政治、音乐、舞蹈、戏曲、书法艺术等。目前已有很多中小学尝试采用PBL的方式整合不同领域资源,设计基于现实问题情境和当下生活需要的传统文化教育项目,引导学生在理解、感受、践行、传承的过程中体会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将传统文化教育与PBL相结合,有助于将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增加传统文化的趣味性和实践性,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在项目中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当前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在国家、地方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受到普遍重视,各地区和学校纷纷加大力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重要进展。
  第一,传统文化教育素材优化。北师大版、鲁教版、江苏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先后出版启用,涵盖小学、初中、高中全学段,为中小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文本。与此同时,各地教育部门及组织机构相继修订各学科原有教材,修订课程标准,充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将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加入原有教材,初步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课程与教材体系。
  第二,魍澄幕教育活动广进校园。中小学结合学校所在地区特色,纷纷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活动。各级、各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学生能够近距离感受中国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民俗文化、传统节日习俗等传统文化的魅力,汲取传统文化的智慧,极大丰富校园文化教育的内容。
  第三,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形成特色校本课程。部分中小学立足于本校,聚焦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积极探索极具校本特色的课程体系建设,将优秀传统文化较好地渗透校园,与校园文化结合成为学校特色文化的一部分,形成学校文化雕塑、学校文化展示墙、学校文化博物馆等校园文化空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424156.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