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人本主义管理理论的高校课堂管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靳于谦

  [摘 要] 课堂管理不仅是高校课堂顺利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保障,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性环节,更是促进教育教学不断生长的动力。然而,受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的高校课堂管理中“无人”现象普遍,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将学生视为发挥教师权威的“工具”,学生在课堂的主体性地位不足,其发展的个性、兴趣与需要得不到满足,最终导致各种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基于人本主义管理理论的高校课堂管理具有科学性、人文性、创新性的特点,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强调一种“生本性”,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且利于对学生进行全面、即时的课堂评价。
  [关键词] 人本主义;高校;大学生;课堂管理
  [作者简介] 靳于谦(1984―),女,陕西西安人,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西安工业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师培养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01-0144-04 [收稿日期] 2021-07-19
  虽然素质教育在我国已经推行了许多年,但是部分高校课堂仍然只将“管住学生”放在课堂管理的第一位,这种刚性管理模式很难缓解并减轻学生内心的压力和过重的学习负担,只会把学生变成死读书的“单质群体”。基于人本主义管理理论的高校课堂管理要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都要体现“生本性”,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实际需求,采用交互式的课堂管理方式与人性化的交往和沟通策略,开展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和积极性的课堂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自我管理、自主学习,激励学生不断开拓创新,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课堂管理的内涵与理论基础
  (一)课堂管理的内涵
  课堂是由教师、学生和各种有效的环境组成的复杂的社会系统,通过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完成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20世纪80年代,首批学者如陈时见、刘家访等以提高课堂管理为目的,主要从课堂管理的机制与课堂管理行为等角度揭示了课堂管理对于学校教学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埃默认为:“课堂管理是指一系列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与活动的教师行为,具体包括维持课堂秩序、创设课堂物理环境、处理学生问题行为和培养学生自我规划、自我管理的活动。”田慧生指出:“课堂管理是教师通过协调一节课中所有的因素,以达到既定教学任务的过程。”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课堂管理的内涵进行了界定。笔者认为,课堂管理是一种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的,以教师与学生的课堂行为为中心,通过一套能完成预定教学任务的程序来协调课堂内部多种关系,进而促进课堂中各种关系的生成并不断生长。
  (二)理论基础:人本主义管理理论
  人本主义课堂管理理论以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人”为其基本的前提与假设,将人本主义理论引入课堂管理,要求教育者应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创造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教学环境,设立教学目标和任务。师生之间通过双向互动来交流与合作,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引导者和合作者主要作用在于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比如探究合作学习、情境教学等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形式,以激活学生在课堂上“主人翁”意识,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对课堂管理的自觉性。
  二、高校课堂管理存在的问题
  人本主义教育观强调人的完整性、自主性及尊重人的个性,主张把人作为教育管理的出发点,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相信学生具有自我完善的内在潜能。长久以来受分数至上、片面理解尊师重道等多种因素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地位体现不足,课堂管理中“无人”现象普遍,部分教师在行为管理、制度管理、环境管理、师生关系等方面做出不恰当的管理方式,对有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一)高校课堂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表现
  1.管理两极化明显。大学生相对而言学业自主性较强,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相对较多,在课堂上容易出现自由散漫的情况。然而有不少教师认为,大学生应该具有自我负责意识,学生只要不影响教师的教学进程,学生在课堂上的不良行为,便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部分教师更倾向于通过制定班级处罚制度与行为规范来管理课堂,J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遵守纪律。显然,这种两极化的管理方式已不适合对当代大学生的管理,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2.管理制度形同虚设。古语云“无规矩不成方圆”,高校的课堂管理也需要一定的规章制度来对学生的行为举止进行规范。然而一些教师认为,大学生属于成年人,没有必要对其进行约束,忽视了制定课堂行为标准和行为规范这个重要的环节。
  3.课堂管理环境缺乏民主。一些高校教师将强制性的管理措施当成建立高效课堂的“法宝”,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对学生的监督和控制来管理。诚然,纪律和师威在一定程度上为开展教学工作提供了保障,但是大学生毕竟是有独立思想和个性的成年人,如果长期处于被控制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的思想、行为、情感和交往等方面会逐步机械化,导致大学生对课堂产生厌倦的情绪,很难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4.师生关系不和谐。高校以教师为主体的专制型课堂管理使得课堂教学普遍呈现冷冰冰的知识传授状态,教师准时上课、下课,与学生沟通交流较少。一部分教师认为,课堂管理主要靠学生自觉,教师只需要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即可。师生之间缺乏尊重和信任,会导致教师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影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使师生关系陷入不和谐的状态。
  (二)高校课堂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1.在课堂管理观念上,受传统工具理性的影响。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是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针对人的理性提出的重要概念:“人的各种行动,都是根据自身内在动机的功利性需要发出的,并借助于理性来实现其预期的某种目的,而行动者完全是从利益与效果最大化的视角来考虑,忽视了人自身的情感需要和精神价值体现。”早期的班级授课制受到工具理性的影响,极大地提高了课堂管理的效率。应试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是传统课堂管理下的生成物,从本质上来说它属于一种传统工具理性教育,主要目的在于将大学生有意识地培养成会考试的机器,在这样一种工具理性的压迫下,课堂管理矛盾日益凸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424157.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