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视野下的中考古诗词命题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许文婕 金宇乐
【摘要】古诗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语言魅力的文艺形式。作为我国文化经典中的瑰宝之一,古诗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用好古诗词,引导学生读懂中国古人的智慧、情感以及对语言艺术的精致追求,实现文化润养和心智养成,是许多初中语文教师都在追求的理想的古诗词教学。然而与理想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由于缺乏相关的语言环境和实践情境,现实中古诗词一直都是初中语文教学和评价的难点。为了探寻古诗词教学和评价的新方向,2021年甘肃省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下文简称甘肃中考)中出现了基于多文本的古诗词命题。运用群文阅读来推动古诗词教学和评价的发展,正在逐渐成为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和实践的新趋势。文章以2021年甘肃省中考语文20题为例,就群文阅读视野下的中考古诗词命题研究作一阐述。
【关键词】中考;古诗词;群文阅读;命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02―0123―04
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的面世,“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频繁出现在初中古诗词教学的视野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提出,促使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思考古诗词教学的变革方向与深化问题。截至2019年,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全面实施为深化古诗词教学提供了更丰富的内容载体。从选文数量上,统编教材中的古诗词篇目达85篇(课文篇目37篇,课外积累48篇),占教材选文总量的35.86%;从选文主题上,统编教材采用了“人文主题”式的选文编排方式,在部分古诗词的编排和引导上也增强了整体以及与单元主题的联系,这种编排方式为开展专题式或项目式的古诗词教学提供了可供深化和可利用的内容框架。
以课标和统编教材为导向,审视当下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不难发现一些教师还没有挣脱古诗词教学的历史桎梏。胡虹丽(2010)梳理了自1904年语文单独设科以来古诗词教学方法的百年更迭,发现古诗词教学经历了从被动地“读、背、讲”到“文学分析范式”到“工具论教学方法”再到“人文论教学方法”的变革[1]。当下,尽管统编语文教材进一步强调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实践方面特别是古诗词教学实践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四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教学目的和内容的模糊不清和理解错位,教学方法上存在传统与创新两极分裂,缺乏对学习主体认知规律和学习兴趣上的关注,初中与高中的古诗词教学存在衔接问题。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相比课标中最基本层面的要求,我国各省(市)中考对古诗词的考查表现出显著的“更进一步”的要求。在分值占比上,大部分省(市)的古诗词考查占总分的比重约在6.7%~10.8%之间。考查能力主要以古诗词的识记、理解、分析、b赏评价和表达运用为主。考查题型围绕以下四种类型展开:第一,背诵默写古诗词的能力;第二,考查学生对古诗词内容、主题以及思想感情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第三,考查学生对古诗词表达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对写作技巧和表达效果的赏析能力;第四,考查学生在了解古诗词写作背景、作者信息、创作风格基础上融会贯通和举一反三的能力。从中可以看出两大趋势:一是在中考对古诗词的考查要求正在向现代文阅读类考查要求靠拢,甚至等同;二是中考的古诗词考点与高中阶段古诗词教学及考点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中考古诗词考查趋势变化的背后反映出的核心问题是古诗词教学理想与现实间的不统一。一方面,课标的基本要求与中考的较高要求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另一方面,中考的要求代表着古诗词教学应有更深层次的追求与探索。在基于素养观的评价改革进程中,单纯的默写和赏析题已经无法满足现今古诗词的教学和评价需求,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和研究者在古诗词教学和评价理念上正在发生转变,他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古诗词教学中的结构化知识建构、情境运用以及高阶思维发展等问题。
依托理念的革新,近几年多地的中考古诗词命题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探索和创新。如,在古诗词识记层面,重庆2019中考(A卷)尝试了从多篇古诗中选取符合情境的诗句的考查方式。在理解层面,北京2019中考卷尝试了“对比阅读”的考查方式。在2020年浙江省9地(市)中考语文卷中,除了绍兴以外,其他8地(市)中考的古诗词考查均涉及到多文本(2篇及以上)的形式。
甘肃省2021年中考语文试卷中,首次出现了基于多文本的古诗词考查方式。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两首诗词对比阅读的基础上,20题更是让学生从《残梦》《从军行・其四》中再选择一首,与前两首诗词组成“一组阅读材料”,并回答原因。
相较于前文列举的基于两篇文本的中考古诗词题例,甘肃中考卷20题实现了一个大胆突破:在已有的情境结构下,要求学生通过选择并增加文本的方式,建构一个新的意义结构。很明显,这是一种群文阅读视野下的古诗词考查方式。如果从教学角度审视,本题考查的“通过组织文本建构意义结构”其实是一种教师的教学行为。通过这种切换视角的考查方式,本题拟重点考查学生两方面的能力:其一,基于意义整合的知识建构与运用能力;其二,基于高阶思维的自主探究与创新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4242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