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儿童本位:“新小先生制”的源流及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陈瑛

  【摘要】“小先生制”是陶行知先生倡导的一种教育形式,它为解决当时的师资匮乏而生,现代“小先生制”更侧重于理论与实践结合,在学科教学和德育等多方面进行了实践运用。文章结合时代特点,通过文献研究和问卷调查,传承和创新了“小先生制”,提炼出“新小先生制”的五种策略。
  【P键词】小学数学;小先生制;“新小先生制”;源流;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02―0054―04
  从古到今,从国外到国内,“小先生制”经历了多次发展,在实践研究中,更多侧重于理论,实践类保留了原始的模样,创新的并不多。基于时代的发展,现代教学模式的不断更新,笔者将“小先生制”传承并创新,提炼了“新小先生制”。“新小先生制”凸显儿童立场,体现教师对儿童的理解与引领。作为“大先生”的教师,应顺应儿童的天性,理解儿童的需求,让儿童在自由、平等、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不断提升素养,理解知识本质,获得全面发展的能力。所以,坚守儿童本位是“新小先生制”的应然追求。
  (一)“小先生制”的起源
  国外起源于英国的“导师制”[1],导师选择优生担任“导生”,先教这些“导生”,然后由“导生”当“导师”,成为教师的助手,教会其他学生。这样,可以在短期内实现一教十,十教百,不仅解决了师资匮乏的困难,也大大减轻了教师工作量。在国内,韩愈先生在《师说》中提到“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应该就是“小先生制”的最初起源。到20世纪30年代初,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即知即传人”的“小先生制”,指出儿童是知识传授过程中的主要承担者[3]。“小先生制”的提出,与英国“导师制”有相似之处,在当时我国普及教育但师资缺乏的背景下,是最快速最简单的方法,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二)“小先生制”的现代运用
  笔者查阅大量文献发现,近十年来,学者主要研究“小先生制”在学科教学和班级管理方面的运用,也有对陶行知先生“小先生制”的教育思想的研究[4]。一些研究者侧重于“小先生制”策略的运用,提出不同的策略,各有亮点,虽然表述不一,但主要方式和基本思想几乎类似。如,徐锡标老师针对不同的课型采用不同的方式,在新授环节利用15分钟进行“互学点拨”,主要步骤为四阶段:完成练习――互助学习――教师点拨――订正错误;在复习课和练习课时采用“知识回顾――错题评析――互助学习”模式[5]。还有一些研究者侧重于如何培养“小先生”,关注“小先生”的作用。但是对“小先生制”的具体实施措施研究的并不多,也很少有独特的观点和做法,而如何通过“小先生制”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则更少了。
  (三)“新小先生制”的产生
  笔者在校内分别做了教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从教学模式的改革、学生听课方式的改变、学习兴趣、是否愿意当“小先生”等多方面进行了调查。
  从学生问卷调查结果看,62.8%的学生希望课堂有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完成,16.03%的学生希望在课堂上能相互讨论,可见他们的主体意识非常强。遇到问题时,58.05%的学生首先选择自己思考,尝试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24.12%的学生愿意请教同学;只有17.83%的学生首选是请教老师。对于帮助他人解决问题,84.79%的学生都非常愿意。从教师问卷调查结果看,93.33%的老师愿意尝试“小先生制”,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60%的老师已经进行分层教学,并对备课、作业设计有自己的思考。
  基于文献研究和问卷调查,笔者在陶行知先生“小先生制”的基础上,在现代“小先生制”的实践运用上,对“小先生制”进行传承和创新,提炼了“新小先生制”。“大先生”(教师)借助五个“一”(一单、一卡、一链、一图、一境)推动“小先生”的学习,通过“新小先生制”的五种策略,五制并育,深入理解数学。
  (一)虚假学习与浅表学习致缺乏深度理解
  现实教学中一部分教师重点关注自己“怎么教”,想方设法丰富“教”的内涵;另一部分教师关注“教什么或学什么”,想尽办法进行“填鸭式”教学,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内心感受较少关注;还有部分教师从传统教学向学生自主学习转型,但偏重于形式,学生“程序式”和“表演式”成分更多,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优生”经常是这种课堂的主体发言者。出现这种现象的实质是没有充分体现儿童立场,导致课堂教学中学生虚假学习与浅层学习的普遍存在,从而缺乏对数学本质的深度理解。
  (二)大班教学与双班教学致难以全面辅导
  当前的数学教师,大部分都是双班教学,并且每个班都是将近五十人的大班额,一个数学教师面对的是近百名学生,要实现一对一、点对点地个性化辅导,所花的时间和精力显然远远不够,这就需要生生之间有互帮互学的机制,让学生教学生,学习随时随地发生,促进学习共同体的产生和发展,助力数学理解。
  (一)儿童本位视角下“新小先生制”的内涵
  “新小先生制”来源于“小先生制”,在陶行知先生“小先生制”的基础上,根据当前教育的改革,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传承和创新,打通了“大先生”和“小先生”之间的关系,从课前到课中,再到课后,提炼了“新小先生”的五种策略,以此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1.凸显儿童本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靠兴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6]。儿童是教育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每个儿童因其不同的家庭背景、生活习惯等具有自己的独特性。作为“大先生”的教师,需关注儿童的不同起点,尊重儿童间的差异,充分挖掘儿童的闪光点。儿童本位,追求儿童的最大解放,教者需要充分相信儿童的天赋和潜能,并且相信这些潜能会在恰当的时机发挥最大的能量[7]。教学中,应把儿童置于“课中央”“学中央”,找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了解儿童、走进儿童,让儿童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体,实现长足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424287.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