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1+N”产教协同育人的智能制造类专业教学改革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任清华 林志荣
摘要: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重要的办学模式,适应地区产业发展特色,探索独特的融合模式对职业院校发展至关重要。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深入探索产业学院的产教融合模式,对接莆田智能制造千亿产业集群,与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带动区域中小企业联动办学,形成“1+N”产教协同育人模式;以学生全面成长为主线,重构“强基础、重融合、多方向”的课程体系,实施师资、课程、评价、赛训“四融并重”教学改革与产、学、研、训、赛、创“六位一体”实践育人。
P键词: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2)01-0080-05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提出“吸引企业联合建设产业学院,推动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相适应,实质推进协同育人”的产教融合建设途径。产业学院是当前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时代背景下应产教融合式发展需要而生的组织形态,是传统的“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订单式”培养和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等的升级版[1],校企共建产业学院是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途径。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探索产业学院的办学途径,并依托产业学院,创新性地形成“1+N”的产教协同育人模式。
一、产业学院在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方面存在的问题
产业学院建设是为了更好地实践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2017年,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与深圳市卫国教育有限公司共建智能制造省级专业群产教融合实训基地。2018年,成立卫国工匠产业学院,依托产业学院实施政校行企联动,区域内多家企业与产业学院互动办学。但作为新生事物,在办学初期还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以及一些亟需改革和调整的事项。
(一)校企合作存在“合而不融”的问题
职业院校大都与企业存在合作关系。但职业教育办学投入资金、精力较多,加上其办学的公益性,大多企业选择只在末端参与,只愿参与顶岗实习、吸收就业环节,而不愿意全过程参与办学。部分参与办学的企业虽然意愿强烈,也愿意付出,但并不真正懂得教学规律,教学资源、企业师傅等方面并不能完全胜任教学要求,参与的水平不高。
最突出的问题是,往往只是停留在单个专业与单一企业合作,在办学能力、资源、思路上无疑都存在一定短板,局限性凸显。与单一企业合作,引进的也是单一的企业课程,会造成学生的专业能力片面,不利于职业生涯发展。所以,这种关系只是合作而不是真正的融合,合而不融,没有办法真正做到产教融合。
(二)人才培养存在“舍本逐末”的问题
产业学院办学,一般都会根据合作企业的岗位设置、能力要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与企业生产相吻合的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合作企业所需的专才,但往往忽略了学生全面发展。职业院校往往追求技能竞赛等显性办学成果,却忽视了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存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不足等问题。同时,学生也存在学习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专业基础能力的培养才是职业教育办学的本,应加强学生专业基础能力的培养,打好专业基本功,不能本末倒置。
(三)教学评价存在“单一片面”的问题
教学评价实施的主体基本以学校为主,用人单位参与评价不多,没有真正做到多元评价;评价方式以卷面成绩为主,比较单一,未能凸显以实践能力为引领的评价方式;评价内容未能体现岗位能力需求及职业能力要求,未能有效构建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与职业精神为核心的教学评价标准;评价结果没能真正考查出学生的学习成效,不受企业认同,学生无法直接依据评价结果在企业内部定岗定级,导致学生对企业的适岗性不够、离职率高等问题。
二、智能制造类专业“1+N”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
针对产业学院办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以重点专业――智能制造类专业为突破口,就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改进和创新进行了深入探索,形成了基于“1+N”的产教深度融合、资源要素集聚、服务发展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构建“1+N”产教协同育人平台,创新产教融合模式
在长期探索中形成“1+N”产教协同育人平台,如图1所示。“1”即与深圳卫国教育有限公司共建产业学院,学院提供场地及师资,企业投入671万元,提供实训设备、技术团队等。校企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师资团队、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合作,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打造教学创新团队,开发基于智能制造岗位群需求的公共基础技能平台课程,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与市场化运行机制,构建智能制造产教协同育人基础平台。
“N”即吸纳区域周边的威诺数控、鞍钢冷轧、厦门通达等N家行业企业与产业学院联动办学,一企一策地制定合作方案,引进行业、企业的特色课程及资源,推行订单班、冠名班等合作模式,合作顶岗实习、推荐就业等,量身定制化培养人才,提升学生的适用性,推进学生就业创业。
产业学院与N家企业紧密合作,产业学院是办学主体,强化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培养,推动实训基地建设,提升科研、技术服务和社会培训水平,但不包办所有办学过程,不独享人才培养成果。N家合作企业是产业学院的有力补充,在第三学年参与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开展订单班、新型学徒制、员工培训、技术服务等。既减轻了企业办学投入的压力,又能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打破了单一节点、单一途径的校企合作方式,让N家企业都能从平台找到合作切入点,实现了多维度、多环节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解决企业全过程、深层次参与意愿低的问题。探索实践开始以来,产业学院与27家中小型企业共建技术研创平台4个、教学工厂4个、企业实训室3个、培训中心2个、竞赛协会3个、工匠创客坊1个,多向发展,资源共建共享。
(二)建构“强基础、重融合、多方向”的课程体系,重构教学内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4250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