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民办高职动力结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屠娟 扶齐 曾志怡

  摘要:民办高职应对技能型社会建设,应构建适合自身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和新学情的新动力源,遵循动力进步逻辑,将产业技能形成理论平移至民办职业院校,开展“技能社会公民养成”“认知协调”“项目牵引”“数字技能”四个维度的技能形成实践探索。
  关键词:技能型社会;民办高职;发展动力;服务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2)01-0039-06
  技能型社会建设是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在2025年基本建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面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在2035年职业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技能型社会。作为职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民办高职,在适应经济建设需求、符合现代职业教育要求和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也还面临着很多问题。
  宏观层面的变革能促进微观层面的创新,进而Ф中观层面的高质量发展。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改革推进、高考制度改革、职业教育扩招及职教五年制教育规模扩大,民办高职生源产生了极大的变化。新学情带来新问题,各项改革摆在学校和职教工作者面前。在诸多改革命题中,最重要的,也是能够从全局到局部都能产生影响的就是:在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下,找到民办高职新的驱动力,以解决民办高职增强服务能力、提升适应性的问题;根据新学情变化,提出有效提升培养质量的策略;面对区域产业变革的新需求,探寻产教融合的新路径。
  一、民办高职发展动力分析
  高质量发展的教育应该遵循两条规律:一条是教育与社会关系的规律,即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另一条是教育内部诸因素关系的规律,即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外部的关系规律指与经济社会建设相应,内部关系规律指内部各要素的梳理与处理[1]。而民办高职正确处理内外部关系的焦点是服务能力的强弱,而服务能力解决供给侧问题,就是向服务对象提供教育产品和教育服务,保证公平和效率。
  (一)民办高职发展动力的特点
  动力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指能够使机械运转做功的各种作用力,后被引入广泛的社会学领域,代表能推动一种系统前进和发展的力量。民办高职发展动力结构指为达到职业教育总的培养目标要求和学校发展目标,各系统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以及采取一系列保证运营、促进发展、完成立德树人总任务的措施和方法。发展动力结构受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利益相关方政府、企业、举办方、管理方、教师、学生等则是发展结构中最为关键的要素。围绕系统目标的实现,民办高职与利益相关方会产生相互作用,特别是内部管理手段、外部政策和经济杠杆等都会给民办高职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带来影响。
  在国家现有教育体制下,公办高职与民办高职在办学模式和管理方式上有很大差别。公办高校各个学校间一般来说管理差异并不大,但民办高校因举办者结构、教育情怀、校缘差别、办学定位和利益追求的差异,各校间人才培养组织手段、教学管理方式方法千校千面。从发展渊源来分析,民办高职发起类型大致包括如下几大类:“脱胎型”,创立时间较早,多是从公办高校的母校中脱离而来,由具备教育情怀或有高校经验者创立,与公办高校渊源较深,常常是举办者与管理者分离。“借壳型”,创立时间较早,以其他高校名义办学,常常是举办者和管理者统一。“升格型”,大多从中等职业学校升格而来,常常是举办者和管理者统一。“自创型”,多为近十年创办,一般创立者资本较雄厚,有教育情怀,举办者和管理者常常分离。根据上述民办高职的校际特点,不同类型学校的发展动力也有诸多不同。
  (二)民办高职发展动力进步逻辑
  回望民办高职三十多年的发展,尽管各校特色明显,但从动力结构分析上看,仍能循迹出民办高职发展动力的进步逻辑。
  民办高职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偏重于持续资本积累及其连带的学生规模和产业收入为主的动力结构,对生源数量产生严重依赖,导致对教学质量重视程度不足。经过多年沉淀,在第二阶段,多数学校在资金充裕的情况下将规范作为发展的重要促进要素。近十年来,将提高培养质量放在重要位置,逐渐由粗放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迈进,更有相当多的学校已把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提到办学高度上。民办高职动力进步逻辑见图1。其中,A代表发展动力进步逻辑;B代表动力目标;C代表经济动力;D代表管理动力;E代表质量动力;F代表服务动力;G代表运行保障;H代表规范保障;I代表产出保障;J代表适应性保障;K代表由粗放到精细。
  (三)民办高职的新学情挑战
  根据民办高职的办学特点和要求,双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逐渐成为共同追求。从社会、家长及考生的择校机会看,考生选择民办高职的意愿一般低于公办高职,这也决定了民办高职生源层次的特点。高考扩招以来,民办高职大部分生源通过单招考试和五年制考试进入学校,其中大部分来自县域基层学校,“三弱”(指家庭条件贫弱、认知能力薄弱、行为习惯稚弱)群类学生大于60%。生源变化带来学情变化,学情变化带来培养结构和结果变化。基于学情变化,民办高职从教学到管理再到就业等方面面对的挑战远远大于公办高职,而一项更为重要的社会责任摆在面前,即“阻断代际贫困传递”。如何实现这一社会责任,需要以打造能力建设体系为抓手,努力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发挥高素质技能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
  二、民办高职新的内生动力构建
  (一)创新理论基础
  1.重构培养体系
  国家提出在2035年建成技能型社会,是对国情、社情和民情的一次重大判断。相对于以往的文凭社会,技能型社会建设将对社会结构、社会价值观产生极大影响,意义重大且深远。民办高职要适应技能型社会建设,不但需要人才培养制度的重新构建与完善,设置能力建设体系新标准,将能力置于技能培养方案的关键位置,遵循能力导向原则,有序组织各要素进程,统一协调能力发展目标路径,真正做到能力导向[2],还需要在技能与技能形成体系概念的基础上对培养体系进行重构。能否转型到适应技能型社会建设,能否在技能教育中闯出新路,实现弯道超车,是摆在民办高职面前的重要课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425088.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