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陈亮 林徐润 刘顺姬

  [摘 要] 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传统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亟待调整。如何构建课程思政视角的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立体化教学资源体系,是一个重要且富有挑战的课题。在课程思政、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分析了课程思政视角下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立体化教学资源体系的建设背景,分别从教师资源建设、教材资源建设、实践资源建设和实习资源建设四个维度,给出具体建设路径。
  [关键词] 课程思政;大数据与会计;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路径
  [基金项目] 2018年度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广东省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现状、评价及其发展对策”(SK2019B002);2020年度广东省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高职扩招专项“基于课堂教学改革的高职扩招‘双轮双线双轨双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GGZKZ2020162);2019年度校级教研项目“现代学徒制背景下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践基地的模式研究”(2019XDXTZZX08)
  [作者简介] 陈 亮(1981―),男,湖北武汉人,博士,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财经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职业教育、行为金融与粤港澳大湾区等研究;林徐润(1975―),男,广东揭阳人,学士,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财经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专业建设、高职扩招、人才培养等研究;刘顺姬(1982―),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财经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职业教育、行为经济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06-0029-04 [收稿日期] 2021-09-27
  课程思政自被提出,便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跨界融合、协同创新,成为时代主流。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是给传统会计学基础进行大智移云背景下的科技赋能,面对思政铸魂与科技赋能的时代洪流,会计专业如何构建一套全新的教学资源体系,保障教学效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目前十分重要且富有开创意义的研究课题。然而,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当前研究还处于碎片化阶段,有些只是分析课程思政与会计专业教学,有些只是研究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会计专业面临的转型与改革。本文试图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探索构建基于课程思政视角的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立体化教学资源体系,并给出具体建设思路。
  一、文I述评
  当前,将课程思政与会计结合起来研究文献不在少数,但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对课程思政与会计专业建设的探讨,如吕登玲从课程思政的概念角度出发,阐述课程思政对会计专业的重要性及实现措施等[1];二是将课程思政与具体的会计专业课程相结合,这样的相关研究很多,如刘彬研究了“会计学基础”课程融入思想政治元素等[2]。国内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与教学研究相对较少,之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会计专业的转型与变革,顾春景提出信息技术的数据化与网络化使得传统的会计工作模式受到强烈冲击,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亟须创新变革[3];闫慧重点研究企业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者融合发展的职能与功能定位,探讨二者在内容的相互渗透、技术和人员的交集、融合框架和融合有效性等方面的可行路径[4]。构建立体化教学资源很早就被提出,宋云娴等人将立体化教学资源分为教学信息系统化、教学环境数字化和教学对象层次化三个方面[5]。
  二、建设背景
  2021年3月,教育部将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更名为大数据与会计专业,这是教育部为了适应“大智移云”的时代背景,给传统的企业财务会计转型赋能,让学生更好更快适应新的智能财税工作岗位而做出的重大调整。众所周知,会计的两大职能便是核算与监督,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传统重复机械的会计手工记账工作先是被会计信息化软件替代,现在又被数字化智能财务机器人取代,这给会计人员工作带来了极大便利,不仅大大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也让会计工作更加标准化和流程化。
  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不是简单地将大数据专业与传统会计专业简单机械地融合,不是生搬硬套地给传统会计理论加上大数据的外壳,而是需要基于两条具体路径来实现:一是对会计核算业务进行大数据背景下的智能化改革,在会计核算领域,智能财税软件、财务机器人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都可以较好地完成票据识别到凭证生成再到电子账簿最后到生成报表的会计全流程;二是对会计核算的结果进行大数据分析,传统的财务数据分析主要依赖财务报表数据进行静态财务指标计算与分析,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更加强调应用POWER BI、PYTHON等大数据分析软件对财务数据进行动态化、可视化分析,在海量财务数据的演变中挖掘数据隐含的价值信息,从而为科学财务决策提供支撑。构建立体化教学资源是现代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信息化、网络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课程思政是打破原来单纯思想政治课程育人机制,建立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专业课程结合起来,实现协同育人的目的,在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中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一本源。课程思政视角下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立体化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对高质量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是实现人才培养高精尖的重要抓手。
  课程体系设计是人才培养最重要的基石之一,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可以将全部课程体系分为四个层级:第一层级为通识课程体系。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课、体育劳动健康课、社会文化心理课、创新创业指导课与专业通识读物课,通识课程设计要着眼普适性,最好能结合丰富案例进行教学,融通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第二层级为平台支撑课程体系。该体系由5门核心课程构成,包括:“经济学基础”“统计学基础”“会计学基础”“大数据分析基础”与“PYTHON编程基础”,基础课程要以基本概念、理论原理为基石,建立丰富的教材配套习题资源,强化“讲”和“练”。第三层级为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该体系可以按照学生就业方向设置不同的模块化课程:一是传统会计师模块,可以开设“企业会计实务”(证书类课程)、“经济法基础”(证书类课程),“财务管理”等;二是传统税务师模块,可以开设“税法”(证书类课程)、“涉税服务相关法律与实务”“财务会计”等;三是现代财务分析师模块,可以开设“大数据财务报表分析”“大数据财务决策分析”与“大数据商业智能分析”等,教学要结合行业企业实际工作过程,以任务驱动项目化教学。第四层级为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包括:1+X智能财税实践、1+X财务共享中心实践、财务机器人RPA实践、大数据财务管理与决策实践。在构建了大数据与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框架后,更加重要的则是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资源建设需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而人才培养的最主要目标有两个:一是培养专业素养;二是学生“三观”塑造,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相互融合,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做到知行合一、表里一致,最终达到“三全育人”的根本宗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426495.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