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学科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宋春玲

  摘 要:强调和做好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不仅是践行和发展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和提升的有效举措。尤其在近几年里,数学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数学教学实践备受关注,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也逐渐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正是因为高中数学课程教学的特殊性,其实施起来会比传统学科课程的难度大。鉴于此,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当中,应该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既要改变自身的定式思维,试着去提升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又要对现有的一些授课方法进行调整,采用更能激起学生学习和探索欲望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授课,从而真正意义上让学生学好数学这门课程。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程教学;核心素养;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11-0074-04
  在高中阶段的新课程改革当中,特别强调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也正是如此,让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重视在数学课堂上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方面的研究。但是从目前数学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数学教学实践情况来看,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并没有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给予太多的重视,也没有注意到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对学生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因此很少在课堂当中渗透核心素养理念,也很少借助一些能够指导高中数学教学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方法和手段,导致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培育只是一句空话。面对此种情况,文章从七个方面来展开举例和论述,希望能够为现阶段高中数学课程教学工作更好的开展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提供一些可行的方法和建议。
  一、 基于“数学抽象”素养的数学教学
  从目前数学抽象素养在课堂上的落实情况来看,尽管教师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数学抽象的概念,但是多数情况下教师并未从学生素养的培育入手,为学生开发和设置一些极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学问题。导致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很难去发现一些抽象性的数学观念,牢牢抓住教学的本质。面对此种情况,就需要教师在课程教学期间切实加强学生抽象思维方面的训练,努力去为学生搭建和构筑一个好的课堂学习环境,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W习和探究课程知识内容,真正让抽象素养的养成成为可能。当然,在整个课程教学环节,还需要教师从学生数学思维的养成入手,在给学生留下充足学习和探究时间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去做好随堂笔记。也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抽象素养得不到提升的问题。
  例如,以“集合的概念”一课为例,在课堂教学初期,教师便巧妙地借用直观陈述的方式重点向学生交代和介绍了具体什么是集合,以及集合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在交代和介绍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认识,让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学习产生一定的探索欲望。随后,教师则引导学生阅读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并在阅读教材文本的过程中列举一些存在于现实的集合实例,比如,一个班级当中的女学生、20到50以内的偶数、汽车展厅里的汽车等,通过有意识的引导和教育学生去发现现实生活当中存在的集合,从而在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对集合知识的学习和记忆程度。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哪些事物能够按照这种方法进行归类,并且引导学生推断集合元素的确定性、无序性和互异性。在这样的思考之下,学生自然能够掌握集合的概念。当然,为了实现对学生抽象素养的培育,教师需要在数学课堂上多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对学生的一些错误观点,也不能盲目的进行否定,而是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和支持,尤其需要对那些努力学习的学生进行表扬,以此来保持他们继续学习和探究集合知识的信心和动力。当然,学生数学抽象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学生自身的努力。教师只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数学的学习中来。
  二、 基于“逻辑推理”素养的数学教学
  对学生来讲,高中阶段是整个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学习数学的关键,是奠基石的环节,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数学的影响是十分长远的。因而,对高中学生数学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是关键且必要的,是数学教学目的之一。鉴于此,需要教师对此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不仅要正确引导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逐渐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性,同时还需要对多种多样的推理方法进行灵活运用,并将其运用到具体的课堂教学当中。
  例如,在“随机事件与概率”一课的教学当中,起初,教师可以利用课件给学生出示一些具体的事件,来让学生尝试判断这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以此来引入本节课的教学。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猜想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以及相互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并就大量重复试验中某一随机事件的频率会有什么变化趋势来进行猜想。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次具体的投掷骰子实验,借此来帮助学生去验证自己的猜想。在此次投掷骰子的实验活动当中,教师不仅需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同时还需要让学生对所有的实验数据进行系统化的归纳和整理,利用表格或统计图的方式来直观呈现和展示,将小组合作探究的成果进行分享,从而提高学生数学课堂学习的效果,真正意义上发挥出学生的能动性。
  三、 基于“数学建模”素养的数学教学
  作为连接基础理论和实践桥梁的数学模型思想,能够直观呈现学生在遇到难题时思索的整个过程,让高中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树立起一定的学习自信心。由此可见,将模型思想作为科学地研究数学核心素养在具体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状况是适当的。对此,在课程教学期间,需要教师从学生数学建模素养的培育和养成入手,有针对性的展开课程教学工作。
  例如,在“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一课的教学之中,为了让学生数学建模素养的培养成为可能,一方面,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着重为学生打造一个好的数学建模环境。在此期间,尤其需要教师做好导学案的设计工作,不仅需要将其和教学过程设计看的同样重要,提及当前的知识点,还需要注重对数学文化和数学生活问题的代入。另一方面,则需要依照教材内容为学生设计具体的学习情境,并在学习情境当中合理的应用建模思维。比如,为学生布置了“试着将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一元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利用具体的表格进行表示”这样的新课探究任务,通过让学生阅读教材,进而总结得出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一元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数学课堂学习的效果。当然,学生数学建模素养的养成离不开课后作业的布置,因此,为了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后结束阶段,还向学生布置了“例题分析,举一反三”这样的学习任务,通过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利用课堂所学的知识内容去解答“求下列不等式的解集:(1)x2-6x+6>0;(2)8x2-3x+8>0;(3)-x2-2x+3>0”等习题,从而在解题的过程中巩固课堂所学。

nlc2022051715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431503.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