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产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困境与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劳赐铭

  摘 要 产业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人才培养和输送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调研发现,乡村振兴中的产业人才需求呈现学历门槛提升化和能力需求专业化、联合培养意愿明显、在职培训需求显著、技术服务需求旺盛等特征,而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产业人才培养面临着层次化惯习、“离农”倾向、培训方式传统、产教融合不深等困境,其消解路径包括:加快高等职业教育升格进程及内涵建设,加强职业教育服务农业产业的人才培养导向,推进涉农人才在职培训方式和体制革新,深化产教融合提升农业产业技术服务能力。
  关键词 职业教育;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2)10-0059-07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实现乡村振兴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历史交汇期,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不仅是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更是有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抓手。关照历史和现实,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底层逻辑,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物质保障[1]。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乡村振兴应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换言之,乡村振兴需要培养大量的农村实用性人才,从而为乡村全面振兴和脱贫攻坚成果巩固背景下的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我国的职业教育要在适应产业发展背景下,培养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实用性人才为使命。而职业教育在培养乡村产业实用性人才方面具有内在要求和价值旨趣。职业教育最初是在为机器大生产培养技术工人的背景下产生的,以追求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为唯一目的,进而通过开展职业教育实践来追求服务于人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最大功效[2]。审视当下,我国乡村实用性人才培养存在不足,与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支撑需求存在差距。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和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从另一个方面佐证了乡村振兴中产业实用性人才供给的明显不足。这就要求业教育要顺应当前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态势,尤其要了解乡村产业对人才知识、技能、素养的要求,以及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意愿和偏好,从而展现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责任和担当,为各类农业经营主体输送高质量的实用性人才。
  一、乡村振兴产业人才需求特点
  为精准了解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对高职涉农人才需求的特点,本文以教育部高职“农产品流通与管理专业标准修订”工作为契机,在浙江、安徽、山东等省份通过网络问卷、实地调研等形式,共调查合作社、基层供销社、涉农企业等农业经营主体212家,回收有效问卷205份。有效问卷中,有合作社61家(30%)、基层供销社31家(15%)、涉农企业113家(55%)。从分布和规模来看,县级及以下机构占69%,员工20人以上机构占46%,资产500万元以上机构占53.2%。调研内容包括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中的农业经营主体对于岗位人才需求、联合培养意愿、技术服务需求、校企合作意愿等。从调研来看,乡村振兴产业人才需求特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学历门槛提升化和能力需求专业化
  在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伴随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深入,我国农业产业获得了长足发展,也产生了深刻变化[3]。农业产业链化发展态势,大幅提升了农业各个环节的紧密合作和有效联动,促进了各环节和领域的专业化分工水平,提升了生产效率,也产生了对人才专业化能力的需求[4]。农业面临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消费端需求升级态势明显,深刻影响了农业产业的结构和方向,追求更高生产品质、注重产品营销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鲜明旨趣,从而对于具有更高学历水平的农业生产技术服务和营销类实用性人才的需求日益凸显[5]。
  从调研来看,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对于大专、本科、研究生的需求总体占比分别为30%、55%、15%,不同农业经营主体对于人才需求存在区别。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于大专人才需求比例最高,原因在于当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整体处于发展水平不高的状态,对于本科及以上人才的需求和容纳能力有限。涉农企业因实力较强,对于人才学历要求较高,人才吸引力和容纳能力也较强。从人才需求的专业和能力来看,农业经营主体对于人才的专业需求偏向于农业生产技术服务和流通类。其中,经济管理类、农业生产技术类、农产品物流类、农产品加工类专业的需求占比分别达到了73%、41%、33%、20%。综合来看,农业经营主体对人才能力需求显现出与产业链分工态势相匹配、更能满足消费升级趋势需求的特点,其中农业经营主体最看重的能力分别为专业技能、创新创业、营销能力,而这些能力能有效满足农业产业链分工和消费需求升级的发展趋势。
  (二)涉农人才联合培养意愿明显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迭代升级,高等教育的结构性矛盾也日益凸显,人才培养和农业产业脱节的态势明显,迫切要求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提高人才的创新性和实践性[6]。而深化产教融合,开展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是探索培养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实用性人才的重要方向和有效路径[7]。享誉全球的德国“双元制大学”模式,正是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实施联合人才培养,开创了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新途径,其对推动我国高校涉农人才培养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8]。换言之,在职业院校涉农实用性人才培养未能有效满足农业产业发展需求的背景下,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对于职业院校开展涉农实用性人才培养充满期待,并在获得高素质实用性人才的期望下愿意对联合人才培养进行投入。
  从调研来看,农业经营主体与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联合开展人才培养意愿较高,非常愿意和比较愿意的比例达到了81%,凸显了农业经营主体对于联合开展人才培养的意愿。与高校联合开展涉农实用性人才全日制培养较受农业经营主体期待。相对来说,该方式是农业经营主体出于对具有系统知识、强能力、高素养人才的需求,培养方式主要包括委托培养、定向班培养和订单班培养。其中,委托培养和定向培养方式较受青睐,而这两种方式的产教融合更深入,人才培养的指向性也更清晰和精准。相应的,农业经营主体为联合开展人才培养投入意愿明显,包括愿意在实习实训基地、就业岗位、培养经费、企业课程、企业教师、教师顶岗实践岗位等方面进行投入。其中,愿意在实训实习基地、就业岗位、培养经费等方面投入的占比处于前列,比例分别为53%、39%、29%。而且,联合开展人才培养作为一种专用性资产投入,产教融合越深入、联合越紧密、合作越稳定,则农业经营主体投入意愿越高。

nlc2022051819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431722.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