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借以多科之石:我国职教本科何以跳出“漂移”陷阱?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唐锡海?王一璇

  摘 要 职教本科的兴办对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建设现代职教体系、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学术漂移现象的产生不仅会阻碍职教本科的蓬勃发展,也会对高等教育多元格局的构架造成威胁。以英国多科技术学院为例,学术漂移是指高等教育领域内职业型大学存在超越自身特点、违背自身发展属性,以改变自身目标定位、靠拢学术型大学为典型特征的变化倾向,并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政策、院校、学生、教师、项目及行业六大表现形态。结合组织趋同理论,学术漂移受合法性机制以及模仿、规范、强制三种趋同形式的共同作用。为规避我国职教本科未来发展陷入“漂移”陷阱,需要在社会层面共享价值理念以预防“漂移”诱导效应,在政府层面完善配套系统以筑就“漂移”预防机制,在院校层面回归自身理性以远离“漂移”现实漩涡。
  关键词 职教本科;学术漂移;英国多科技术学院;组织趋同;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2)10-0026-08
  多样性作为彰显、区别高等教育领域不同组织以及维持组织结构自身属性的核心特征,应当成为高等教育继续坚持、巩固与深化发展的方向。不容乐观的是,近年来学术漂移这一共频现象的出现不仅对高等教育领域的多样性提出挑战,也对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现实发展造成阈限。由此,2019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于开篇指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并要求职业教育“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1]。目前,我国职教本科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作为现代职教体系结构战略性升级的重要表现之一,职教本科更要走出学术漂移的“陷阱”。为此,有必要借助英国多科技术学院消亡这一典型案例,协同社会学组织趋同理论视域,深入解读学术漂移的具体形式和形成机制,以期为我国职教本科发展提供相关方向性启示。
  一、学术漂移的内涵解读及概念界定
  作为独特的学术概念,学术漂移对人类社会的部分教育现象有一定程度的概括性。该名词在20世纪20年代被哈特(Hart)首次提出,经过50年代中期大卫・理斯曼(David Riesman)利用“蛇形说”对低层次大学或学院模仿高层次院校实现向上升级的现象[2]进行阐述等系列研究后,学术漂移的指向范围也从一开始的批评中等教育大学预备课程过多、学术倾向严重、实用性缺失的层面延伸到了高等教育这一层级,最终于1972年被英国学者蒂勒尔・伯吉斯(Tyrrell Burgels)和约翰・普拉特(John Pratt)在《高等教育原型》一书中正式定义,即学术漂移是指单个高等教育机构通过由技术型学院转移到学术型学院的途径实现发展并获取地位的过程,表达了较低地位的高等教育机构渴望获得更高地位的倾向。该定义立足英国多科技术教育学院的发展现状,明确了学术漂移在高等教育中的适用性概念,逐渐引起学界的广泛兴趣和普遍关注[3]。
  就目前的研究而言,关于学术漂移的概念主要有两层解释:第一,指非大学的高等教育机构按照接近于大学“面目”的方式来确定相关活动实践的趋势[4],主要强调的是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即非大学高等教育机构和传统大学之间存在的转变,凸显类型漂移特征;第二,指大学和学院复刻那些更有声望的高等教育机构提供的活动实践趋势,主要强调的是同一类型不同层次高等教育机构之间出现的模仿趋势,更多凸显垂直漂移特征。由于英国多科技术学院的消亡过程符合类型漂移特征,我国职教本科建设的重点也是要规避“重学术”“轻技术”的漂移漩涡,与普通教育本科体系严格区别开来。由此,本研究将学术漂移界定为高等教育领域内职业型大学存在超越自身特点、违背自身发展属性,以改变自身目标定位、靠拢学术型大学为典型特征的变化倾向。
  二、学术漂移的表现形态及多科发展图式
  形态是事物因某种恒定的“力”(规律)而展现在现象中的具体表现,并以此保持自身本质的不变,所指对象是一种显露出的“概念直观”。在经历尼夫(Guy Neave)和凯维克(SveinKyvik)等人的区分后,学术漂移被分解为政策、院校、学生、教师、项目、行业六个层面。以上形态囊括于学术漂移的表现范畴,遵循学术漂移产生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研究学术漂移本体的基本内容。研究发现,英国多科技术学院的消亡过程囊括了以上要素,现结合英国多科技术学院产生与消亡的发展图式进行阐释,从而更为直观地解读学术漂移这一学术名词在现实范畴内体现的具体形态。
  (一)政策漂移――政府的“失策”
  政策漂移是指家或地方层面的政策制定出现的移位倾向,即相关政府未能精准预测政策作用对象的发展趋势及方向,从而导致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出现判断与决策的相对失误,以至于在错误地推进与实施中造成指向对象实际发展的偏差。现对英国多科技术学院治理政策进行系统化整理,具体政策颁布历程见表1。
  对表1相关政策的具体变迁路径分析发现,英国政府在管理前期对于多科技术学院的建立价值存在清晰认知,在英国传统大学无法满足战后经济社会重构的技术性要求、社会大众对于接受高等教育需求日益强烈的现实背景下及时颁布相关政策进行改革,合并、调整建立多科技术学院共计34所,正式打开英国高等教育“二元制”格局。但随着实际工作的开展,在后期管理中出现了过度分配管理责任的政策失误,从而导致地方与中央政府之间的矛盾突出,最终陷入漂移“漩涡”。具体而言,英国多科技术学院实行的是地方当局实际运行、国家委员会进行整体监督、教育科学部提供外部支持的多重管理模式,这一分权管理体制在多科技术学院运行初期起到了很好的实施效果,但其弊病却在后面的发展中逐步显露。一方面,就管理范围而言,地方教育当局在进行管理时更多侧重于学院对于本地区发展的功能方面,针对中央政府颁布的政策方针通常会采取“偏好性”选择,双方因此频繁出现掣肘局面。另一方面,就学术管理而言,地方教育当局虽然拥有行政领导权,但学院的关键权力仍然被国家学术委员会控制,学院的办学自主权未得到有效重视。如何平衡地方与中央政府的管理权成为后期政策的主要内容与方向,但实际成效却不容乐观,关于责任的不合理分配导致两者矛盾不断激发,造成多科技术学院发展秩序混乱。最终,地方政府的管理角色被迫“杀青”,中央政府接过“管理接力棒”,多科技术学院与传统大学由此走向“合流”。

nlc20220518192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431726.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