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图式理论在初中语文写作中的有效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周霞君

  摘要:写作是训练学生表达和思维能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图式理论有效运用到实际写作中,帮助学生构建写作的“知识树”,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从内容图式、构思图式、语言图式入手,探讨图式理论在初中语文写作中的有效运用。
  关键词:图式理论;初中语文;写作教学
  图式是存在人的记忆中的认知结构或者是知识结构。它是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将各级主题关系呈现出来,从而形成有效的立体结构。而写作的本质并不只是“写”,重在“思”。写是在思的基础上的有效表达,是思维的精练和外显。基于此,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图式理论将写作变得可视化、可思化、可操作化,进而由“作文内容――作文构思――作文表达”这一模式,形成形象化的认知结构与具体化的思维框架。
  一、构建内容图式,让作文“有话可说”
  写作活动是学生由内到外的意义表达。学生需要将已有的生活积累或者阅读经验进行整合,并有效运用到情境之中进行情感表达。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唤起已有的写作内容图式,从而做到写作时“有米可炊”“有物可写”“有话可说”。
  首先,梳理已有生活内容图式,构建作文内容框架。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对家庭、生活、社会已经有一定的情感认知。教师需要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写作知识储备,从而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感悟生活、追问生命。这一过程就是图式理论在写作中的具体实践过程,学生与自我不断对话,激活内心情感,构建作的内容图式。比如,肖培东老师在讲授《联想与想象》这一作文课时,巧妙地选择天气作为切入点,与学生聊起家乡的天气,当地的寒冷。这样的情景设置有效地让学生展开联想。具体如下:
  师:昨天刚到重庆,老师站在酒店高楼,拉开窗帘,看着重庆这重重的夜色不禁浮想联翩。猜一猜,老师想到了什么呢?
  生:重庆夜晚灯火通明,老师会想到重庆的五年来的变化。
  生:满城的灯火通明温暖着每一个来重庆的客人,老师会想到重庆人的热情。比如,老师打出租的那个司机小伙,还有那个饺面店里温情的大妈……
  生:“月是故乡明”,外面灯火再绚烂也抵不过家里昏黄的灯光,老师会想到自己家乡,想到自己生活的城市。
  生:老师应该从重庆的万家灯火中想到几十年前中国的那些小山村,想到中国的日新月异的变化。
  生:老师由灯火会想到人心灵世界的灯火,想到困境中主动承担自己的责任、默默付出的普通人。
  由此,学生展开了种种联想和想象,情感被点燃,生活的经验被唤起。教师注重引导学生缘情入境,联通了情境与写作知识,从而帮助学生构建了写作的内容图式。
  其次,提取课本中的写作内容,丰富已有的内容图式。初中教材中有许多经典的文本、经典的图画、经典的故事均可作为重要的写作资源。教师需要善于运用图片,有效地将之转化为作文的素材,帮助学生整体构建内容图式。比如,《河中石兽》《天净沙・秋思》这两篇文本,编者都配上了富有意境的插图,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插图,确定一定的标题和文体写作要求,让学生进行写作。比如,围绕《河中石兽》,教师可以用《说“老”》或者《点与面》为标题,让学生以文本为例证,写一段议论性文字。学生观察图画,有效地进行扩充,然后结合《河中石兽》的内容提炼主题,形成了以下文字:
  “老”包罗万象。年龄上的老,是成熟而不是迟暮;学术上的老,是娴熟而不是迟缓……《河中石兽》的那个老河兵一听情况,立马做出准确的判断,字重千斤。“老话”之所以好听,因为它被折腾老了,反反复复地追究、删改,口耳相传,就如陈年美酒,时候越长越香,老话是一针见血的,不拖泥带水。
  可见,学生可结合文本中经典的素材、图画,丰富已有的内容图式,会对事物形成新的见解,提升了认识事理的能力。
  二、构建构思图式,让作文“有路可寻”
  首先,根据头脑中储存的材料,提取写作构思图式。写作既可以源于生活经验,也可以从阅读中习得“先验”。教师可以借助学生记忆中的经典文本,习得名家的经典构思,从而巧妙地变为自己写作的“原料”。在写作《味道》一文时,笔者布置了以下学习任务:1.阅读《走一步,再走一步》《背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 〈山海经〉》四篇文本,梳理出四篇文本的结构。2.思考作者如何将之串联成文?3.作者如何表现出自己的情感,画出文中细节描写的语句,并且作简要的赏析。三个学习任务有效地将学生的阅读素材与写作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了工具性支架,帮助学生进行图式迁移。在此基础上,学生唤醒自己的记忆,联系生活,搜寻相关的写作素材。教师可以让学生梳理出经典文本的文脉,发现这些文章的结构之美。四篇文本分别运用了卒章显旨(文末升华)、以小见大(知微见著)、板块碰撞(画面叠加)、抑扬转换(欲扬先抑)的构思,平凡的事情中蕴含真情、简单的事情中寓于哲理。在此基础上,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学会化具体为抽象,运用“一线串珠”的方法,写出了味道背后的那一份情,一段岁月,一份回忆。比如,有的同学选取“黄豆”这一事物进行素材的搜索,确定“团聚童年”的主题,明确了写作素材,构建结构图式具体如下:
  辞岁吃黄豆――辞别的热闹;
  外婆做黄豆猪蹄――外婆的能干;
  年夜饭后吃豆腐脑――母亲的热情;
  吃黄豆唠家常――大家其乐融融;
  思黄豆。
  其次,根据写作要求,构建文体图式。比如,学生在写《神器》这篇说明文的时候,教师可结合写作要求,构建说明文“四问”图式。具体如下:“1.明确介绍的神器是什么?2.你以什么身份进行介绍?是发明者、使用者还是销售者?选择恰当的身份进行情境介绍;3.联系生活实际,写出介绍的原因;4.你将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使用怎样的说明顺序?将重点介绍该神器的哪一点?”“四问”构成了说明文的写作图式,让写作更具可操作性,提升了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学生在此基础上将已有的零散的文体知识进行聚合,形成了文体图式,催生出了实践性知识。比如,有的学生以生产厂家的身份介绍“自拍神器”,介绍的侧重点落实在了商品材质、生产和功能上;有的学生以使用者身份讲述“自拍神器”的使用的方法、使用的便捷、使用的有效性等。文体图式像一张施工图纸,让学生操作时更具有方向感。
  三、构建语言图式,让作文“有情可言”
  在写作中,学生运用生动的词汇、惯用的语句可以增加作文的生动性。基于此,教师需要善于激活学生的语言图式,让学生作文做到“有情可言”。
  注重联想和想象,搭建语言图式的外框。《文心雕龙》中说:“古诗也,持也,持人性情。”优秀的作文需要能走进人心,触及人情。在写作中,教师需要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让语言和思维有效融合在一起。笔者还以肖培东老师让学生创作《秋叶》这首诗歌为例,肖老师要求学生补充诗句,使学生的思维和语言逐层攀升。具体如下:
  坡上/坡下/ /散落一地
  教师以这一首诗为写作的媒介,让学生一步步走进诗歌的意境,展开联想,丰富语言图式。比如,有的学生写到:坡上/坡下/ 金黄色的蝴蝶/散落一地;坡上/坡下/ 随风舞动的精灵/散落一地;坡上/坡下/宁静的回忆/散落一地。学生不断植入意象,营造意境,文字变得更加丰富。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进行仿写,锤炼字词,善用修辞,做到妙趣横生。学生语言从具体的意象不断地向外扩散,思维由形象走向了抽象,语言图式越来越丰富。
  总之,教师巧妙运用图式引导学生写作,建构经验与先验,联通生活与想象,让作文内容、构思、语言变得更加可视化、可感化、可思化。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发现生活之美、思维之趣,其文才能达到人迹罕至、险远其绝至处。
  
  参考文献:
  [1]张彬彬.真情境・深思考・勤实践[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版),2021(4).
  [2]张五芳.图式作文的尝试与研究[J].中学语文,2018(4).
  作者简介:周霞君(1981― ),女,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葛江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初中语文写作教学。

nlc20220525135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432139.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