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探究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梁永琴
【摘要】探究性思维能力是学习数学知识的主要思维能力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能力,能为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研究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方式,是数学教师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文章分析了探究性思维能力形成的过程,结合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能力的现状,提出了针对性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探究思维能力;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11―0097―04
探究性思维既是一种思维模式,也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不是思维的辅助,而是思维走向深入的核心,是创新、创造得以出现的关键。在知识学习、科学研究、工程实践,甚至在日常生活中,探究性思维都是新问题得以妥善处理和解决的推动力。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帮助他们更好地获取知识。而数学学科,在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能力,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探究性思维的形成主要包含以下三个阶段。
一是发现问题的阶段。问题需要通过思维来解决,但思维需要问题来触发,问题的发现就是思维的开端。在生活中,我们遇到陌生的、不理解的问题,就会出现困惑,产生疑问,这些困惑和疑问,就是触发思维的开关。打开这个开关,才会有对问题的思索和探究。所以说,发现问题是探究性思维的第一步。
二是寻找思考动力的阶段。在现实中,很多问题提出后并没有得到解决。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人们在发现问题后,由于缺乏解决问题的动力,而没有积极地去思考它。产生思考动力的方式很多,而对未知的渴望和对探索结果的信心,则是最直接、最有力的推手。因此,鼓励人对未知事物积极追求,增强人探究必将有所收获的信心,会促进思考不断深入,对未知世界继续探索。
三是获得思考问题方法和解决问题策略的阶段。寻找到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需要经过复杂且漫长的过程,而学生也需要在不断启发和引导下,才能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并掌握科学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探究性思维而言,也是如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还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让他们能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技能进行有效正向迁移,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思维基础。
1.教师重知识的传授,轻思维的培养。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一直采用“知识传授+方法训练”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在课堂上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并在课后布置大量的习题,让学生通过做题巩固所学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探究思维的培养。
2.教师缺乏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能力的理论指导和可借鉴的实践模式。大部分教师虽然都认同探究思维能力培养至关重要,但由于缺乏相关培训和指导,也没有可以借鉴的实践模式,导致教师在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能力时缺乏学科性和合理性,造成培养效果不尽如人意。
3.对学生探究性思维的培养效果,缺乏可量化的考核标准。考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教师教学行为的导向,虽然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思维是抽象的概念,很难在教学评价中得到体现[3]。素质教育实施了多年,但社会对学校的评价、学校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还是侧重于学生的课业成绩,这也是导致教师不重视探究性思维培养的原因之一。
1.重现概念、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能力。思维的过程比找到问题的答案更重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只给学生教授知识和解题的技巧,还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概念和公式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只是以引а生理解、记忆、运用为目的,而对概念和公式的推导过程不够重视,甚至忽略。这种灌输式的教学,会让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不利于学生探究性思维能力的提升。其实,数学概念、公式的存在,本身就彰显了人们对知识的不断探究,是人们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的具体体现。通过对概念和公式的推导,能让学生看清简单知识到复杂知识的演变过程,让学生明白一个知识点到另一个知识点的跨越,是在人们不断探究中实现的。跟随教师完成对概念和公式的推导,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白知识点的来龙去脉,还体会到了探究的重要性,产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动力。因此,在新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概念和公式的推导过程,让他们在自己探究的过程中掌握其实质,并逐渐形成探究意识和探究思维能力。
比如,学习“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对圆形纸片的剪裁和拼接,让他们经历由圆到长方形的转化过程,明白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感受探究性思维在新知识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进而产生探究的欲望。
2.通过易错题的练习,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能力。学生用所学知识直接解决问题,是一种正向的思维。但经常做正向思维的题目,容易让学生陷入思维定式的困局中,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更不利于学生探究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其实,思维定式就是一种思维的惰性体现,是探究性思维训练的“拦路虎”,要想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就要打破思维定式的负面影响[4]。设计一些存在干扰信息的易错题,可以转变学生简单直接的思维方式,打破他们的思维习惯,促使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并且,学生在做易错题的过程中,会经历思考→出错→再思考→更正解题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也是一种探究流程,更是探索精神的体现。
比如,习题“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是5cm、3cm和4cm,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学生很容易做错。出错的根本原因是:学生还处于根据现成数据套用公式的阶段,没有明白如果数据信息不明确就不能直接套用公式,从而增加了出错的可能。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辨别三角形底和高的办法,让他们知道在直角三角形中最长的边是斜边,另外两条边是直角边,两条直角边可以分别为底和高。这样一分析,学生就会知道,并不是所有的题目都可以直接套用公式,很多时候需要打破思维定式去探索问题的实质。这样,在解题过程中学生就会自觉摆脱思维定式的禁锢,形成探究意识。
nlc20220706155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4354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