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数学教材中基本素材的创新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靳红梅

  【摘要】教材是知识、方法、情感的载体,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课程资源。创造性地运用好教材中的素材,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进而落实新课标。本研究以小学数学教材为例,分析了基本素材的创造性运用研究现状,提出了创造性运用小学数学教材基本素材的策略。本研究认为,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教师必须关注教材的“开篇”内容、“章头”内容和“结尾”内容。
  【关键词】数学教学;教材;“开篇”内容;“章头”内容;“结尾”内容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0463(2022)12―0086―04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获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源泉。新编小学数学教材坚持以学生为本,教材的构思设计上呈现了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特点,既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又符合时代发展潮流[1]。但一直以来,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关注课本知识内容的精准输出,重视教材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概念、例题、练习等内容的教学,而对“开篇”“章头”等一些非常具有育人价值的基本素材“一带而过”,甚至直接摒弃,教材的育人作用没有最大程度得以挖掘和发挥。那么,如何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中的基本素材呢?
  经过对文献资料的梳理,我们发现对创造性地运用小学数学教材基本素材的研究比较肤浅,大多集中在对教材运用不够、处理不到位等方面的研究,但具体如何使用没有详细的实践素材。如苏永勇在《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策略》一文中提到,“教师只有认真研读了教材,充分理解了教材中每一幅图、每一句话、每一个章节安排的意图,才能深刻体会教材中所蕴含的核心素养,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蔡娥在《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一文中,分析小学数学的现状时明确提出“教师对教材的处理能力不强”的问题。但均对如何研读、理解教材,创造性地运用、处理教材,没有具体的实践探索。张惠在《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一文中提出,“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成为现在教师所面临的新问题,要尊重教材又不能完全照搬教材,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遵循的原则是‘脑中有课标、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指出通过“挖掘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思想方法”等途径,并借助教材设疑问难,引导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努力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是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的具体表现。对教材的使用提出的观点非常鲜明,遵循的原则也和新课标要求相符,但是对教材如何创造性运用论述还显单一,存在不系统、不完整的问题。
  (一)用好教材中的“开篇”内容
  小学数学新教材开篇内容以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智慧老人、淘气、笑笑、机灵狗的对话展开,对话语言亲切,设计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容易产生亲切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每一册的开篇内容侧重点又有所不同,都是编者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特点精心设计的,都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文化内涵及研究数学的方法。
  如,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是学生拿到的第一本数学教材,开篇内容恰好是编者与学生关于“什么是数学”的一段平等对话,对话充满了亲和力,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都像是与一个熟识的朋友进行的一次畅谈,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将开篇中出现的四个人物隆重地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再利用开篇内容,将对话内容适当拓展,作为新学期师生谈话的“第一堂课”,带领学生进入“数学的世界”。
  (二)用好教材中的“章头”内容
  “章头”内容不仅给枯燥的小学数学赋予了灵魂,还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变为富有儿童情趣的数学实践活动。尤其是“主题图”和“主情境”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在{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形成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为学生建立知识网络、形成科学思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创新运用“主题图”素材。“主题图”中通常包含着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点。合理运用“主题图”,不仅可以为教师提供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还可以引导学生明确本章节的主要知识点,做好学习的准备。新教材中的“主题图”有“单元主题图”“例题主题图”和“习题主题图”,设计的内容丰富多彩、形象直观,和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能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而,教材中的“主题图”都是静态的,如果能让静态的“主题图”“动”起来,就可以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变成更加形象直观的“日常生活实际”。
  例如,在一年级上册“排队购票”一课的教学中,教材提供的主题图是一幅“购票图”,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将“购票图”用动画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图中的人物“动”起来:一个小朋友已经买好票离开了,后面的人依次跟上,队伍人数、排序都在改变。学生通过看动画演示,更直观地理解“几个”和“第几个”这两个自然数的概念,并能正确区分、应用。让“主题图”“动”起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丰富有趣的数学活动,拉近了教材与生活的距离、学生与知识的距离,也让学生在仿真的活动场景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体验学习的兴趣,产生继续学习的动力。
  2.创造性地运用“情境图”素材。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是基于情境的,教材中设计了多样化的“情境图”,富有童趣、贴近现实,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例如,在二年级下册“秒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将学生熟知的春节联欢晚会零点倒计时的画面引入课堂,通过引导学生看钟表中秒针走动、听“咔咔”声响、按频率拍手等方式,充分调动他们手、口、脑等多种感官协同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亲身感知体验“1秒”的长短,把时间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数学知识,也使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得更深刻、更全面。
  (三)用好教材中的“结尾”内容

nlc20220720215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436373.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