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混合式对分课堂”模式在中职语文微写作教学中的运用刍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叶少兰

  摘要:在微作被列入《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版)》和学业水平考试后,其教学受到一线语文教师的广泛关注。针对目前微写作存在的教学困境,构建“混合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把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应用于中职语文微写作的教学中,可以使对分课堂的优势通过互联网学习平台得到充分发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积累写作素材,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混合式对分课堂;微写作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18-0067-03
  微写作是学生结合一定标准与情境创作微型文学作品的一种写作方式,具有篇幅短小、形式灵活、内容丰富、观点明确、注重个性表达等特点,包括微小说、微散文、微笑话等形式。《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课程结构中首次出现微写作专题,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微写作的特点,激发写作兴趣,培养思维能力和快速组织语言的能力,提高人际沟通和交往的效率,这对发展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有重要意义。自2019年起,微写作作为一个全新的题型出现在福建省中职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中,学生的微写作水平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被高校录取,对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也有深远的影响。在新课标和学业考试的双重背景下,改革微写作教学,精准提高学生的微写作能力已刻不容缓。
  微写作虽然受到了广泛重视,但在具体教学中仍面临诸多困境。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中职语文微写作的教学现状,提高教学有效性,笔者围绕学生对微写作的态度、写作情况、评改方式、教学建议等方面对所授课班级开展问卷调查、测试,结合对本校教师的教学访谈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发现中职语文微写作正处于“教”“学”两难的境地。在“教”方面:教师的教学观念存在误区,没有充分认识到微写作和传统大作文的本质区别;沿用传统的写作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创新性不足,课堂沉闷,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写作兴趣;评改方式形式化,缺乏有效反馈和个性化指导;教学中重阅读教学,轻写作教学,写作课时受到制约,无法保障练习次数。在“学”方面:一些学生对微写作缺乏兴趣,不愿意主动参与写作课堂,甚至惧怕写作;语文基础比较薄弱,存在错别字、病句等问题;课堂参与度较低,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有限;平时阅读时间少,阅读习惯不佳,素材积累不够,写作思维狭窄。
  对分课堂是由张学新教授提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核心理念是将课堂教学时间对分,将传统的教学时间一分为二,一半时间用于教师讲授,另一半时间进行交互式学习。该模式分为讲授、内化吸收、讨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又可细分为讲授、独立学习、独立做作业、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五个教学环节。基于对分课堂的教学理念,笔者在充分把握学情的基础上,立足教学实际,结合中职语文微写作的特点,借助丰富的数字化资源和信息化教学手段,依托互联网学习平台,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有机融合到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中,构建适用于中职语文微写作教学的“混合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1.课前导学,准备微写作
  在课前,教师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微写作学习情况,在把握学情的基础上,制定清晰完整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难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由于课时有限,在日常的训练中可将复杂的大任务拆分成具体的、可完成的“微”目标,分阶段、分课时开展有针对性的训练,由浅入深,逐层突破,从而提高学生的微写作水平。由于学生的阅读量有限,教师可利用线上学习平台建立微写作资源库,把写作素材、视频、微课等资料提前放入资源库,供学生在课下随时学习。为保证课中精讲环节顺利开展,教师可在课前根据学情发布预习任务,并通过学习平台数据分析学生完成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完成课前导学。
  2.课中对分,走进微写作
  第一,精讲留白,明确“微”方法。讲授是对分课堂的首要环节,主要原则是精讲和留白。基于课前导学,教师在课中不必讲解每个知识点,而是精讲重点和难点,指导学生掌握微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启发学生打开写作思路,为下一步内化吸收蓄力,保证后期微写作的质量。在精讲过程中,教师可将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相结合,引入课本阅读篇目作为典型案例。此外,教师还应摒弃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留给学生主动思考和积极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
  第二,内化吸收,完成“微”任务。在精讲留白后,教师要立足学情合理安排学生的写作任务和完成时间,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进行内化吸收并独立完成。在布置微写作任务时,教师应注重任务的梯度,保证不同水平的学生能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还应注意任务的具体化,使学生的内化吸收更有针对性,并彰显任务的个性化,鼓励学生多样化表达、个性化写作。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合理安排独学思考的时间,能够在一节课堂中顺利完成的任务就采用“当堂对分”。对于有一定难度且需要课下查阅资料后才能完成的任务,则采用“隔堂对分”。教师在课外内化阶段可依托网络学习平台关注学生的内化进程,及时在线上进行答疑解惑。
  第三,讨论交流,完善“微”作品。为使讨论顺利进行,教师可通过“对分易”或其他学习平台提前做好分组工作。在学生完成微写作任务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先根据评价标准进行自评和互评,再在组内分享自己最欣赏的佳作并谈谈自己在本节课中最大的收获,最后对小组成员中的争议或困惑进行合作交流。对学生在组内讨论仍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应及时给予回应和解答,同时还应做好监督工作,提高课堂参与度。在完成小组讨论后,教师可通过学习平台随机抽取写作成果进行展示、点评,进行总结性发言,帮助学生强化对知识的记忆,并对本次课的学生表现进行评价,在生生和师生的有效互动中达成知识的深度内化。
  3.课后拓展,巩固微写作

nlc20220809123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437116.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