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第三学段语文写作教学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赵爱霞

  【摘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在进行小学第三学段学生写作教学时,教师要在选材、立意、谋篇布局、用词、写作手法等方面给予学生指导,使学生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以文字形式写下来。本研究从以下方面进行了论述:教师勤反思,找准学生写作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根除弊端;遵教法,依学情提出有效写作策略;微写作,带动学生的写作热情;创情境,提升学生用好素材的写作力;精练笔,磨砺学生的书面功底;互评价,提升学生的写作潜能。通过以上论述,力争实现文从字顺、表意清楚、思路清晰、富有真情实感的练目标,有效提升语文学科的辐射作用,助力学生学习其他学科。
  【关键词】小学语文;第三学段;写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14―0098―05
  小学第三学段是依据“六三”学制设定的学段。课程目标为九年一贯整体设计,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小学第三学段(5-6年级)写作定义为“习作”,意思不言而喻。纵观语文写作教学研究,从写作技巧指导到回归生活实际,这说明作文教学逐渐从深受模式化影响回归到尊重儿童的生命价值。如,小学著名特级教师丁有宽的“寻美作文”;以章法、技巧为构架的作文教学实验,主张“从模仿到创作”,注重从作文实际内容出发,内容决定形式;上海师范学院教授吴立岗率先提出并积极倡导了“素描作文”;“新概念作文”强调突破传统命题作文的章法束缚,提倡自由表达,这样,作文就回归到自己的本原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强洪权在《原汁原味的绿色作文》中提出,小学生的作文应当是他们真切的生活体验的记录,应当回归自然,原汁原味;田本娜在《回归儿童向生活开放给子方法指导》中提出,小学生作文回归儿童,以童心写童真。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问题仍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陆俭明认为,语文教育一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二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三是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能力和知识。此次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重观察、重思考、重真情、重实感,要求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杜绝假话、空话、套话。牵引联想、想象和幻想,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小学阶段,教师要鼓励学生不受拘束地表达,少写命题作文,提倡多写观察日记、生活笔记、书信和随感。此外,要注重激发学生练笔的兴趣,在具体要求上,不再从中心、条理等方面提过高的要求,而是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实用的书面表达能力。”[1]在新课程改革中,如何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想法,将真实生活和真实情感通过文字写出来,这是训练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所以,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力争以小学第三学段的学生写作训练为突破口,努力提升其写作能力。
  一、勤反思,找准学生写作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2]这一理论对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发展具有正确的指导性。但目前小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并不能达到课标里的要求。
  1.不能有效积累和运用写作素材。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水,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3]旨在告诉我们,生活是写作的源头。通过梳理学生的作文发现,学生往往忽视了感受生活的过程,错失了“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大自然是最好的课堂”的教育。当学生拿到某一写作话题或者题目之后,由于他们年龄小,缺乏对生活经验和体会的再认识,觉得没事可写,无情可叙。
  目前,学生在选素材方面存在的问题有:要么选材比较陈旧,经常是人云亦云;要么,学生的情感是凭空而来,主观臆造,不是从具体典型的实践中得到的感受和领悟;要么,不注重观察日常生活,不注重日常积累,大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要么,信手拈来,不加分析,与现实生活千差万别;要么,学生平常缺乏正规有序且循序渐进式的指导练笔,出现了口能说,却难以用文字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
  2.缺少阅读积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小学六年的阅读量要在145万字左右,但小学六年的12本语文教材总的阅读字数是32万字。若要达到这一要求,学生必须在课外大量阅读读物。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对孩子阅读的忽视、教师对阅读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等,大大影响了学生的阅读量。
  笔者对所授课的五年级(10)班54人课外阅读现状作了调查,统计结果显示:近半数学生能够每天读课外书,约30%的学生经常读课外书,但还有约20%的学生只是偶尔读一读书。学生平均每天阅读时间为10-20分钟的居多,占总人数的45%,阅读时间不足十分钟的近15%,这一调查结果令人堪忧。毋庸置疑,约半数学生完不成课标所要求的阅读量,而把阅读的积累转化成文字在写作中输出来就成为了一句空谈。
  3.缺乏文从字顺的磨炼和表达。“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写作也要追寻恰到好处。现实中,小学生阅读量小,意味着学生吸收的东西就少,更主要的是不能亲近自然,致使其不能灵活地使用词语将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准确地选用合适的词语、运用准确的修辞去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情感,就成为空谈。
  4.不会内化和迁移运用知识。目前,小学生在写作上暴露出很多问题,如一些学生虽然积累背诵了很多成语、名言警句、诗词佳段等,但是不能一一内化为己有,存在不会用的现象;或将某些经典语句生搬硬套在作文中,但缺乏推敲,不能很好地贯通于上下文,失去了文章的美感,有画蛇添足的嫌疑;或是市面上的满分作文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禁锢了学生的再创作能力,只是一味模仿,忽略了对生活的体验和再认识,缺乏真情实感,产生积累内化素材的新盲区,不能迁移升华出成果。

nlc2022090721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439390.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