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思政课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晓军

  【摘要】问题意识是培养中小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一个突破口和切入点。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堂教学理念下,文章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初中思政课的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教育的特点,提出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构建开放教学模式、开展“多元评价”、引导学生以“点”质疑等对策与方法,培养广大初中生的问题意识,提升其道德品质和道德素养。
  【关键词】初中;思政课;问题意识;对策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19―0019―04
  问题意识是人们在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应对困难情境时所产生的心理状态,是对其中所包含问题的一种清醒、自觉,并伴之以强烈的困惑、疑虑及想要去探究的内心状态。这种内心状态,可以驱使学生积极思维和探索求知,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引导、激发、催生以及”思维发酵”,让学生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思维和能力的提升。
  一、初中思政课教学现状
  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突破口和切入点,然而,在传统教学中我们受旧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与评价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初中思政课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倾向:教师采用“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课堂上“不想问”“不敢问”“不善问”,患有“问题意识缺乏症”,习惯于只做课堂上忠实的“倾听者”,被动地接受知识,在听课、作答、机械训练、检测等这种“程式化”的课堂中,思维僵滞和固化,缺乏对问题的深度思考、质疑和批判。学生在课堂中主动质疑、积极思考、大胆提问的意识逐渐弱化,认知仅仅停留在对知识的识记与简单理解上,很少去主动积极地思考和发现问题,没有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思维不开阔,情感得不到充分体验,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这就使得初中思政课堂空洞乏味,教学效果欠佳。
  长此以往,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得不到培养和发展,无法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也达不到社会对人才的客观要求,这应该引起教师的高度关注。课堂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的主阵地,教师是培养核心素养的主导者,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更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学生的问题意识一旦形成,就会在知识学习过程中产生联想、猜测和质疑,进而接受、吸纳知识,把知识内化为自己认知结构的一部分,形成一些技能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初中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提高学生问题思维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提升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使其形成具有解决现实问题的创新意识和行动自觉。
  二、培养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对策
  1.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在“敢问”中“亲其师,乐其学”。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思政课堂教学改革,对学校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1]。在新型的课堂教学理念下,教师要积极自觉尊重全体学生,理解他们的情绪和各种行动表达方式,积极鼓励参与课堂,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使课堂在活跃宽松的教学气氛中进行。
  要真诚和蔼地面对每一名学生,设法以和谐民主的课堂形式来创设“敢问”情境,通过引导学生质疑、讨论并积极探索,促进他们主动并富于个性化地学习,在平等交流中学习知识,共同分享感受和体悟,共同见证成长。创建“乐学”场景,在融洽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教师要认真倾听和接纳每一个学生的意见,并深入引导他们深度思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增进与学生的交往,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课堂上平等对待学生,关心、呵护学生,以“理解人、尊重人、关爱人”的角度教育学生,使学生健康成长。教师放下自己“高大的身段”,降低“高高在上”的姿态,在课堂上遇到问题时,跟学生一起讨论,让思政课成为师生成长的“生命共同体”,成为师生共同学习、共享成长的道德交流平台。
  教育的过程是双方互动、共同促进和提高的过程,学生在“敢问”和“善问”中更加亲近老师,老师在施教中也真正体验到教学的快乐。实践表明,学生在民主、轻松的环境中思维普遍较为活跃,大都能轻松地去表达他们的所感所想,所思所问。因此,教师必须改变教学观念,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积极地创造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探讨式、交往式、合作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提升思政课的价值塑造和思维培育功能。
  2.优化课堂教学设计,适当“留白”,让学生在质疑中拓展思维。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都是由提出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因此,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所授的教学内容,精心巧妙地设计各种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比如,通过才艺表演、辩论、角色扮演、故事分享、时政点评等多样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让学生畅所欲言,质疑解惑,互学交流,增强自信,这样,问题意识自然就会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充分挖掘各种有用的问题因素,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创设问题情境,增设教学“留白”,引发学生产生问题,拓展思维。
  首先,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有意识并创造性地合理使用教材,克服教材内容的时代局限性。课前、课中、课后适当“留白”。如课前五分钟时事政治速递点评,组织以“实践、反思、体验”为主的主体探究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正反方的主题辩论会和讨论会等。把思政课堂教学与主题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⒀习与实践变为一种教学新常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思考现实,解决现实问题,从而自然产生一种自主独立学习的基本需求,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其次,教师在备课的教学设计中预设一些有价值、有内涵和有深度的问题,从提出和解决问题入手,以“问题链”层层引导课堂教学深入推进,着眼于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以此来强化和丰富课堂教学。教师通过自己创设的各种条件,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敢于并善于向他人提出问题,能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nlc202211141552



  再次,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身心特点把教学内容情境化、生活化、实践化和体验化。教师可以教材为范本,联系生活实际,强化学生的内化体验,如从贴近生活的情境创设入手,利用语言、多媒体、游戏、活动等方式创设不同的体验情境,在情境中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思考中使学生的道德情感得以内化,形成正确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念。
  3.引入开放学习方式,在追问探究中实现思政课的育人目标。初中思政课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以开放的心态接受新的知识,更新教学观念,以学生为本,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探索新时代初中思政课的“打开方式”。初中思政课是一门独立的、具有综合性质的课程,教师应适时通过生动的课堂语言、明确的学习目标、适当的竞争激励激发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动机。
  教师需要与时俱进,结合时代特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源、选择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途径和方式,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性和吸引力。如,将多媒体技术恰当地引入教学,也可以通过举一个事例、讲一个故事、图表分析、看图解意、时事汇报、小品示范表演等教学方法,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化,让每个学生的脑袋动起来――“多思”,嘴巴动起来――“多说”,手脚动起来――“多做”,在听、看、思、说、演中学懂记牢,构建起“自然、开放、民主、和谐”的课堂。同时,教师将活动性的课程、情境式的教学模式、合作探究性、案例式教学等引入课堂,营造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互动和协作的方式下,共同参与讨论、调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讨论、展示、点评、补充、质疑中达成一致的观点。这样,学生上课的兴趣会越来越浓,参与程度越来越高,问题意识也就会增强起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春风化雨般地塑造所有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最终顺利实现思政课的育人目标。
  4.开展多元评价,在“以评促思”中增强学生的自信。传统思政课对学生的评价侧重于以考试成绩为依据,重知识的掌握而轻道德品质的形成,忽略了准确地记录、描述学生的行为状况,忽略了学生道德发展及其道德成长的过程,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得不到全面而长远的发展。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适时引入激励性的评价机制,将学生自评与同学互评、组长点评与教师综合评价有机结合,以“多元评价”的方式,发挥教学评价的引导与激励、判断和导向功能。教师通过适度地表扬,从不同侧面评价学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点亮学生的心灯。
  在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要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和关爱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和评价学生,给予学生正面积极的评价。教师要构建课堂多元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上创新,过程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在学习过程评价中,更注重学生在教学环节中的思想动态、行为特征和思想表现,以评促思,以评促问。在综合评价中,突出知行合一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看重学生对现实的关注,关注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政治素养。
  5.引导学生以“点”质疑,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初中思政课是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培养学生理性辨析、正确判断的思维能力。思政课教师要从学生的视角思考,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使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对话,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情感与兴趣。
  教师应该善于并主动引导学生从课堂内容的“疑点”“难点”和学生关心的“热点”“兴趣点”入手,学生提出质疑,引发其探讨与交流,让学生在思辨中提升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聚焦于正确道德价值观的形成,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经历与认知,用教材的理论或自己的观点分析实际问题,如“网上交友新时空”章节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提出“网上交往的利与弊是什么?”“线上‘朋友’能发展成线下‘朋友’吗?”等开放性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在辨析中提升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课堂中挖掘这些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在探讨中整理、整合大量已学知识,在交流与探讨中升华自己的认知,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如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教育资源,紧贴学生生活和社会热点,触及“时事热点”和“社会关注点”,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
  这就要求我们在时政教育中,既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引入时下新闻、热点问题,鼓励学生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如“强国之路”“共同富裕”[2]“创新驱动”“精神家园”“中国梦”等具有时代气息的“关键表述”,要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这些问题开展讨论,进行客观、理性、科学的分析。通过课内讨论、课堂互动等形式,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问题意识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动力和“引擎”,是学生创新思考和积极探索的基础,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学生自我发展和今后适应社会的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学习意识,在此过程中形成科学正确的思维方法,通过“问题――探索――解决”强化自我意识,逐渐消除定式思维,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方式,成为自我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思政课教师从育人的目标出发,精心引导和栽培。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出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初中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民主意识,为国家培养合格的有用人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2.
  [2]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
  [3]姚本先.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J].教育研究,1995(10).
  [4]刘新泽.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当代教育科学,2006(16).
  编辑:陈静

nlc20221114155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442118.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