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双减”政策下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陈颖

  作者简介:陈颖(1975~),女,汉族,福建福州人,福建省福州市象园小学,研究方向:小学美术。
  摘 要:课堂教学对于学生知识掌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也不例外,“双减”政策明确要求了中小学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提质增效,促进学生在课堂上学好学足知识,以此来减轻负担。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我国各项教育都开始对自身教学方式进行优化,旨在将素质教育的思想与学科教育相融合。小学美术正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学科,而将美术知识和生活化视野相融合,探索美术文化和生活之间的联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小学美术的教学效果。美术是一门较为抽象的课程,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有意识地在其中添加生活元素,将小学美术教学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文章就“双减”政策下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策略展开探讨,期望能给相关人士提供参考。
  关键词:双减;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42-0139-05
  
  在“双减”背景下,如何为学生减负的同时,积极高效地推进小学美术教学质量的提升,这值得小学美术教育工作者思考。在此背景下,应积极探索小学美术教学新模式、新思路,不断优化小学美术教学方式,找出当前小学美术教学中存在的明显不足之处,从而提出针对性解决对策,以此来提升学生对于美术的学习兴趣,进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基于生活化视角展开小学美术教学主要指的是利用生活中的元素,把美术中被抽象化的部分以生活化的形式让学生明确,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相对应的知识,体会美术来源于生活的意义。
  一、 小学美术教育理念发展
  (一)学生是绘画的主人
  小学美术中的艺术表现形式多半是源自自然生成、不断发展的绘画艺术规律,涂鸦期以及象征期、图式期等绘画艺术特征大都是共有的,是一种伴随现代学生健康成长而不断发展的艺术技能。
  (二)教师是美术活动的导师
  绘画学的研究议题多集中在怎样掌握画画的基本技能以及基本技巧,较少关注学生自身的心理发展,这样不自觉地将教育绘画学的教师岗位形象化地定位于自己作为一个绘画教书匠而不是一个艺术家的导师。对于学生教育而言,绘画学就好比一种身体供需平衡供求关系,绘画对于学生教育更是依靠一种能够实现自身供需平衡的身体心理组织动态供应关系从而发展出的供求关系,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绘画系统发展关系以及变化特点,掌握学生的教育绘画发展变化规律。
  (三)重塑审美价值观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价值观相对朦胧的时期,他们在实际认知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偏差,尤其是针对美学教育来说,这一方面的教育涉及学生的生活,不良的审美价值观会影响到学生对于事物的评价和认知,进一步影响到他们健康成长。小学生正处于欣赏美和爱美的阶段,由此就会有学生产生不正当的审美观。然而,在小学美术课中,教师就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健全认知,重塑学生的审美价值观。
  二、 “双减”政策下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策略
  随着双减政策的全面落实推行,义务教育学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解决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要求小学要因地制宜、因地设策,研究和制定“减负增效”措施。素质教育的推行是小学不同学科教学“减负增效”的有力保障。只有做到“减负”才能实现“增效”,只有将“增效”落到实处,才能将“减负”真正减下去。所以,“减负增效”是国家不断推陈出新、改革基础教育的有力措施。
  (一)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在开展小学美术教育时,老师安排的教学设计要合乎新课程改革的主要规定,明白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性,合理利用学生的想象力,正确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了解到的事情开展美术绘画,进而提升学生的美术技能。
  日常生活是文化教育的最好引导者,教育的信息大多数来自生活的具体细节。杜威曾明确提出“教育即生活”的基础理论,陶行知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教育离不了生活。在教育的背景下,要让学生有体会生活的能力,启迪学生创作。教师可以挑选生活中幸福的界面给学生赏析,让学生从生活中幸福的景色中感受美术,发掘风采。那样可以激发学生对艺术美学的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使学生在悄无声息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想象力,进而激发学生对艺术美学的求知欲。在美术的学习过程中,大家不应该局限于课堂上的教学内容,而应当领着学生亲近生活,走进大自然,从生活中的风景下手,让学生切身体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这将有利于学生将自身的真实体会融进美术绘画中,进而更具创造力。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因此在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联系,最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例如在教学《给你提个醒儿》这一节课时,在课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一些公共场所,例如公园以及图书馆等寻找提示牌,并且将所收集到的资料带到课上与同学进行沟通以及分享。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提示牌进行观察以及比较,了解不同提示牌的用途以及类型,并且根据提示牌的特点进行分类,这样也能够使得学生在无形之中深入了解提示牌。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联系,同时也能够引导学生对周围的资料进行收集,并且与同学展开合作分享。在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同时也帮助学生累积了丰富的美术素材,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创新空间。除此之外,在本节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在图书馆看书时存在的一些不文明行为,引导学生产生共鸣,使得学生意识到在公共场合进行大声喧哗是不文明的,而教师也可以顺势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法。在激发学生创作欲望的同时渗透德育,增强学生的公德意识,可谓一举两得。
  (二)引导学生进行生活观察
  在小学阶段,学生大部分没什么生活经验,但在这个阶段,学生求知欲强,想象力是成人无可比拟的。美术课程大部分内容是根据视觉效果见到的,教师必须正确引导学生细心观察,感受丰富多彩。在传统学习中,学生一直盲目跟风,这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多样化发展趋势。在这个阶段,学生对新生事物十分好奇,假如要想了解事物的本质,老师可以把学生的这些心理状态作为教学的立足点,协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事情。例如画“树”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领着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树是什么样子的,观察的时候要十分细心,留意树木特点、纹路、色彩等。完毕后,学生返回教室开展美术创作。学生根据这些方法取得的灵感会形成绘画冲动。生活中的一草一木都能够作为学生观察的美术绘画目标,这可以给学生之后的美术创作提供大量的灵感。

nlc202212151730



  (三)促使学生切身感受生活
  生活中的事,学生只靠“听”是不能体验的,仅有自身经历后才有切身感受,随后根据美术绘画来展示自身的体会。在课堂教学之外,学生可以考察相对应的园林景观,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绘画素材。完毕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追忆了解到的物品,并开展美术绘画。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可以沟通交流他们的生活感悟。那样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感情融入美g绘画中,这比教师具体示范有更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自觉性也会有所提升。比如,在绘画校园内的整体情况时,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是不是了解校园内的总体布局。一般来说,学生对校园内的总体布局不是很清晰。这时,教师必须带领学生了解校园内、体育场、教学大楼概况。在学生对校园有一定了解后,就可以让其画画了。又比如在教学生画“莲花”时,假如情况容许,可以带领学生现场观察,看莲花的外形、色彩等。莲花从表面上看较为质朴,但在古代中国的名人手上却展现出独特的特点,这与观察是分不开的。光凭想象,我们无法得到如此深入的理解。带领学生观察时,留意多次观察,让学生观察莲花不同时期的样子。那样绘画要比盲目跟风好许多,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和大自然的风采。
  文化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人生境界,与其他课程不一样的是,美术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观,使其形象化地体会生活。因此,美术文化教育并不是让学生纯粹地画画,而是让学生开启生活的窗,让学生了解到生活是艺术的起源地,在美术课堂教学时,我们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交流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效把握学时,创新教育方式。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作业,根据内容叙述来绘画出这一幅画的内容,那样可以节约学生在课堂上沟通交流的时间,进一步掌握学生的内心活动,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
  (四)展开游戏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各种各样创新的教学方式层出不穷。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也应该引入这种先进的教学方式,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给小学生的绘画教学创造更好的环境,使课堂教学氛围更为生动有趣,从而有效调动小学生对绘画的学习兴趣,进而改善传统绘画课堂中的劣势,使学校美术课堂成效更加显著。例如在教学《趣味文字》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如“西瓜汁”等进行趣味文字设计,并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猜一猜的游戏中。通过这一环节能够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认真的观察以及分析,并且逐步地了解趣味文字所具备的特点,掌握文字的变化规律,能够通过笔画以及字形等美化方式开展创意设计,并且充分体会到趣味文字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通过这样的教学途径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得学生意识到趣味文字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且是生活中十分重要的装饰性元素。只有学生对生活产生兴趣,并且适当地进行联想,才能够更好地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
  (五)运用信息技术
  在当下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十分广泛。教师可以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现色彩教学的知识点,从而为美术课程教学提供更多的便利。虽然当下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无法真正避免课程教学的弊端。然而,也能够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在对这些现代化技术应用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当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确保色彩教学的科学性以及有效性,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确保课程教学效果。小学美术教师在融合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时,需要贯彻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辅助教师开展课程教学,最终确保课程教学质量。从美术教学的角度出发,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是为了取长补短,而不能不分主次,因此,不能过多地运用信息技术,导致本末倒置。很多知识点的教授是能够脱离信息技术展开教学的,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应当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来选择是否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并且选择合理的插入点,善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运用信息技术展开辅助教学的作用,最终确保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的效率。通过运用微课这一方式能够更好地构建课程教学情境,最终营造良好的美术学习氛围,使得美术教学更加有趣。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对于绘画的理解程度展开小组分层教学,通过为学生创设课程教学情境能够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运用更加直观的方式对美术作品进行讲解,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例如在进行美术教学之前,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合理分配,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并且结合微课创设教学情境。教师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色彩的体验,可以运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思考。通过询问学生在中国传统节日中哪种颜色是最常见的,并且为学生播放一些有关节日的纪录片,引导学生就纪录片中的颜色进行回忆以及探讨,并且给予适当的帮助,通过这样的教学引导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红色的印象,并且使得学生了解红色在中国代表着喜庆。
  (六)以学生为主体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那么美术学习的实际效果就会较差。因此,兴趣才是每个学生快速完成美术作业最有效的方法,在美术作业设计中一定要注重让学生借助多种渠道完成作业。在对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当转变传统的指导思想,提高美术作业布置的科学性以及有效性,还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使得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美术课程教学推进的过程中,教学活动可以被理解为如何开展动静结合的教学,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当遵循精简的原则,最终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美术学习中。
  (七)搜集绘画作品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融入传统民间艺术,如陶艺,以此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陶艺不同于其他艺术创作课程,陶瓷可以将学生的大脑、手、腿和其他器官一起调动起来,让它们共同运作。在陶艺课程教学中,需要将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再如,在介绍窗花这一民间艺术作品时,老师首先可以讲解绘画花朵的方法,并展示窗花和各种绘画作品。通过讲解,老师向学生详细介绍窗花的历史背景和传统文化,让学生了解艺术和文化的本质,以促进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在学习《水墨游戏》这一节内容时,为了能够不断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帮助学生认识美、鉴赏美,教师就需要制订完整的美术课堂教学目标,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的水墨画艺术。教师可以在课前利用互联网搜集一些水墨画作品,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出来。在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为学生讲解与水墨画有关的知识,帮助他们了解水墨画的发展以及产生历程。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课标要求和教学目标为依据,将“教育三角形”学、教、评融为一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课程评价要求,选取与知识点相关的实事或情境,设计课堂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知识,并启发学生思考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多元化教学评价不仅把教学评价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联系、相统一,而且可以将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反馈出来。

nlc202212151730



  (八)利用民间美术资源
  对于小学美术教学来说,民间美术资源的应用十分关键,面塑艺术就是其中的一种。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艺术文化,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善于使用面塑艺术来让整个课堂的教学内容变得更为丰富,展现艺术中的传统文化,学生领会其中的内涵。在教学准备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对当地的面塑艺术进行进一步的调查,了解相关信息之后,利用互联网来搜集资料,这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把握面塑这一民间美术艺术。教师在制订计划的过程中也要基于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因此,可以将整个教学分成以下几个部分:首先,引导学生欣赏面塑作品。在学习面塑艺术的过程中,观察是美术学习的第一步,因此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到当地的面塑博物馆进行参观,或者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来搜集面塑作品的相关材料。其次,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以小组的形式来进行深入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更好地加强学生对面塑艺术的了解,促进他们更为主动地去了解面塑的历史,增强他们的表达和分析能力。
  对于学生来说,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是他们最大的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就需要注重为学生播下兴趣的种子,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然而,在面塑艺术教学开展的过程中,由于该课程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比较高,因此就需要教师手把手进行教学,教师做一步学生跟一步,这主要是让学生能够充分把握面塑的特性,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一般来说,在面塑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使用到超轻黏土。在使用黏土时,教师应当提醒学生进行排气,充分排出黏土中的空气,这样才能让作品变得更为细腻光滑。在面塑教学中,学生需要把握搓、挑、捏、揉、贴等各种技巧,如此才能制作出更好的作品。例如,在制作“水滴造型”时就有长水滴、胖水滴、小水滴等,不同的水滴造型所使用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小水滴只要少量的黏土用手指头压住圆球一半,搓出水滴造型即可;长水滴则需要用手将圆球呈25度斜面揉出外形;胖水滴需要较多的黏土,利用双手搓出胖水滴的造型。在对树叶、圆柱体进行捏造的过程中还需要借助各种工具,这样才能让物体变得更为逼真。学生通过按部就班的学习能够发现面塑学习的整个过程其实并不是很难,且十分有趣,学生制作出产品也能够获得成就感。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一般来说,自学能力是学生人生中比较关键的一个学习能力。在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就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质疑,形成一种自学能力。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应当有意识地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在学生把握面塑相关技巧之后,就应当为其安排识图、读图课程,让学生了解黏土成品图片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了解每一步采用了什么方法、黏土的比例和处理又是什么样的。通过自己的分析来模拟图片中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对于黏土分量的把握能力和对作品的判断能力,以此为后续的创作奠定基础。在面塑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艺术创作,真正地将自己所学知识内化。因此,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开展与生活有紧密联系的课程,让学生进行积极探索和研究。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技法之后,就能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所见所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作品。这种教学的目的是使得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情感和个性,并形成一种基本的审美能力,感受艺术的价值,创作出有个性的作品。
  三、 结语
  “双减”政策下需要美术教学不断优化,教师应该不断强化自身业务素养,精准把握教学要素及方式方法,真正让学生“有所得”,既起到减负的效果,又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其学习效果的提升。美术作为小学教育的关键构成部分,它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活化教学重视学科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密切联系,注重专业知识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功效,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到美术特有的价值。美术来自生活,又高过生活。美术文化教育务必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开展美术教学,最终回归生活。近些年,笔者进行了美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探索与实践,使课堂教学更接近学生了解的生活,真正使之变成学生喜爱的科目。
  参考文献:
  [1]顾月莲.扎根生活之土,浇灌艺术之花:谈谈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J].幸福家庭,2021(14):141-142.
  [2]吴景晖.聚焦核心素养 发现生活之美: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J].新智慧,2021(13):59-60.
  [3]郑素静.浅谈运用生活化教学具进行小学美术设计创意教学的途径与方法[J].美术教育研究,2020(11):168-169.
  [4]贾梦圆.让生活走进美术课堂:浅谈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J].当代家庭教育,2020(35):91-92.
  [5]陈红.让美术走进生活:探索小学美术生活化课堂构建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2020(23):174-175.
  [6]孔令蒙.打开生活之窗,徜徉多彩课堂: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策略[J].学周刊,2020(35):165-166.
  [7]季陈茜.浅谈如何利用生活中的美提高小学美术教学课堂效率[J].考试周刊,2020(73):159-160.

nlc20221215173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443359.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