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标背景下的结构化体育教学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周妍

  摘 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要以发展核心素养为教育目标实现结构化的知识与技能的学练。结构化体育教学是为了解决单一动作技术教学所产生的弊端,重视对多种单一动作技术和组合动作技术的学练,引导学生体验动作技术之间的有机联系,培养学生对整体性运动项目的体验和理解。基于此,本文对结构化体育教学的内涵、特征及教学建议等进行阐述,旨在为体育教师实施结构化教学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结构化;单个动作技术;组合动作技术;运动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2)12-0021-03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要以发展核心素养为教育目标实现结构化的知识与技能的学练。同时,在教学建议方面强调,“避免孤立、静态地进行单个动作技术、单个知识点的碎片化教学,注重用结构化知识与技能教学……”这对结构化体育教学的实施提出了具体要求[1]。然而,长期以来受“运动技术中心论”的影响,教师往往将整体性运动项目分解,采用单个动作技术的碎片化教学[2]。这不但违背学生的认知结构,背离运动技能的学习规律,而且导致了运动技能“学不会”的状况。提出结构化体育教学的目的在于解决单个动作技术教学所产生的弊端,重视动作技术的组合学练,引导学生体验动作技术之间的有机联系,培养学生对整体性运动项目的体验和理解。由于结构化教学是《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新理念,基层体育教师在理解与实施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基于以上认识,本文对结构化体育教学的内涵、特征及教学建议等进行阐述,旨在为体育教师实施结构化教学提供参考。
  一、结构化体育教学的内涵与特征
  (一)结构化体育教学的内涵
  结构化教学主要源自于结构主义教育理论,其代表人物为瑞士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与美国认知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早在20世纪20―30年代皮亚杰就开展儿童智力结构及智力发生、发展相关的研究。布鲁纳深受皮亚杰结构主义心理学理论的影响,他基于学科本质提出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本质就是要在头脑中形成关于各学科知识的知识结构”,并致力于将其理论应用于中小学课程改革。
  结构化就是使某种事物按照其内部的逻辑关系连接、组合成某种特定结构形态的动态过程。结构化教学不仅要体现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层面的结构化(表1),对于学生发展来说,更重要的是认知方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显性到隐性深度的结构化,在更深层次上形成结构化思维。因此,结构化体育教学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运动技能习得规律,将孤立的、碎片化的运动知识与技能进行整合,联结,引导学生形成旧知到新知的迁移链,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由浅层走向深度,由表层符号走向逻辑与意义的统一,实现将体育学科知识向核心素养转化的育人目标。
  (二)结构化体育教学的特点
  体育与健康课程结构化教学应具备以下特征。
  1.整体性。结构化体育教学强调将零散的体育知识、技能进行合理组合,开展结构化运动知识与技能教学,让学生对所学的技战术具有整体性的认识,从而建立起体育学科“大概念”。
  2.关联性。结构化教学强调单个动作技术之间相互联系,协同发展,注重将多个单一动作技术加以串联、组合,并设置相应的练习活动与比赛情境,帮助学生构建符合自身认知和心理发展规律的动作结构体系。
  3.层次性。结构化教学要求运动知识与技能要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s、从习得到应用,构建起阶梯式的教学内容,使学生逐步掌握运动技能。
  4.应用性。结构化教学强调设置运动情境,运动知识与技能习得要以对抗练习、实战比赛或成套动作的展示为主,发展学生在运动情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
  二、结构化体育教学的实践价值
  (一)有助于学生掌握完整的运动技能
  为何学生学了12年的体育课却掌握不了1项熟练的运动技能?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要学的内容过多、每项内容学时过少、教师教学方法传统、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学习评价等。其中教师的教法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传统的教法聚焦于单一动作的教学,认为只要学生掌握了单个动作,并把数个单一动作叠加,最终就能掌握完整的动作,以上思路似乎符合逻辑,但这是错误的理解。以篮球教学为例,篮球技术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进攻技术,包括传接球技术、运球技术、投篮技术、持球突破、抢篮板球等;另一类是防守技术,包括防守对手、移动、抢打断球、抢篮板球等。传统的教法是篮球技术逐个分解教学,如先教传接球技术,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学生基本掌握了传接球技术,但距离“会打篮球”还差得多。结构化教学则强调“传接球技术”与“投篮”的组合、“传接球技术”与“运球”的组合、在被动防守(逐渐过渡到主动防守)中学习“传接球技术”与“投篮”的组合等,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篮球比赛需要掌握多项篮球技术,而各项篮球技术是相互关联的,不是孤立的,从而激发学生学练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利于掌握整体的篮球技战术。
  (二)有助于提升学生运动认知与思维能力
  碎片化教学的主要弊端在于知识与技能无法形成系统的关联,并无法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中,无法形成体系化的知识与技能,从而导致学生认知与思维发展的片面化或窄化。以脑认知方式习得的知识如此,依赖于体认知方式的运动技能更是如此。结构化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是把知识与技能置于整体的、大概念的背景下进行设计,形成知识与技能的相互关联、逐渐递进、螺旋发展的结构体系,使学生在层次分明、联系密切运动技能的学习中,深刻了解知识、技能之间的逻辑联系,通过这种结构性、逻辑性的学习,摆脱机械、单一、重复的学练,有利于建构和发展学生整体运动认知结构,有利于养成运动习惯。因此,结构化教学的优势在于帮助学生从局部的、割裂的思维习惯转化为整体的、综合的思维习惯,由碎片化的运动技能转化为整体化的运动技能。以排球为例,碎片化的教学思维是以垫球、传球、发球等单个技术作为内容进行教学,只要学会了其中某几个技术就算是学过排球项目了,考核也以垫球数量等为标准,其结果是虽然学过或掌握了某几个排球技术,但还是不会“打排球比赛”。结构化教学思路在于把垫球、传球、发球等单个技术置于排球项目模块中进行设计,单个技术仅仅是整个运动项目的一部分,学习单个项目技术的目的在于整合完整技术,最终让学生学会打排球比赛、懂得排球比赛规则、会欣赏排球比赛。

nlc202301061259



  (三)有助于提升学生体育学科的实践与运用能力
  学科教学的目的在于既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与技能。由于结构化教学关注的是整体化与系统化思维、解决了碎片化教学存在的弊端,并突出知识与技能在“比赛”中的应用过程,因此,在学生的思维方式方面,有助于养成整体化思维;在知识与技能的运用方面,通过比赛这一特殊的手段,达成实践操作能力;在学习评价方面,关注在整体运动项目上的掌握程度为指标。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运动技术,但运动技术并不是孤立不变的,而是相互关联、互为促进的,当然运动技术关联度的大前提是运动项目“大概念”,即结构化教学的前提条件是“大概念”教学。结构化体育教学聚焦的是知识与技能之间的关联、衔接与转化,这就要求学生运用体育学科的概念、思想与工具,整合心理过程与操控技能,参与体验先前所习得知识、技能的内在联系,提升体育学科实践与应用能力,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这一逻辑解决了长期以来碎片化体育教学的“运动技能学不会”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实践能力、运动能力、比赛能力。
  三、施结构化体育教学的建议
  结构化体育教学注重运动项目特征,关注运动知识与技能的内在关联,以单个动作技术为基础,将两个及以上单个动作技术进行组合,且与战术配合、运动原理、项目规则、体能练习、教学比赛等内容联结,形成有机的、整体的运动项目大概念教学。本文以水平五“篮球行进间运球上篮”单元教学为例,探讨结构化体育教学实践建议。
  (一)根据大概念教学理念,构建教学内容及其关联结构
  不同的教材内容,其功能与价值各异。根据运动技能的不同特点,可以将运动项目分为两大类,即开放式和封闭式2种。篮排足等球类运动就是典型的开放式运动项目,它们具有共同的项目特征,即运动员事先不能做出动作,要根据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动作。结构化教学基于教材性质对单元内容进行梳理、整合,以单元内容为载体。因此,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全面的深度研读,深挖教材的内在结构,在明确所授运动项目的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后,按其内在的逻辑,组成由简单到复杂,具有整体性、关联性、系统性质的教学内容体系。例如,在构建篮球行进间运球上篮单元教学内容时,首先应把“篮球行进间运球上篮”这一教学内容置于“篮球运动项目”这一大概念之中进行思考;其次再设置“篮球行进间运球上篮”的基本动作技术、组合动作技术、技战术配合、教学比赛、体能练习等由简到繁、由易到难逐步完整、完善的单元教学内容体系,这样的结构化教学内容能帮助学生学会和理解篮球行进间运球上篮。
  (二)根据结构化教学内容,创设真实的比赛情境
  某项运动技能的习得一般要经过泛化、分化、巩固、自动化四个阶段,而以往的运动技能教学中,由于学时较短,学生的学习结果却多停留在泛化与分化层级,只掌握了某项单个动作技术,对运动项目的理解停留在初步的认知与体验。结构化体育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运动,而不是学会单个动作技术,只有将学练内容融入到真实的、复杂的运动情境中,才有助于学生真正理解与掌握运动技能。例如,在篮球行进间运球上篮这一单元教学中,首先在教学初始阶段,即泛化与分化层级,教师可先创设简单的个人学练情境,采用“语言描绘情境”的方式,描绘防守球员采用贴身防守的简单情境或进攻球员持球推进快攻的简单情境,引导学生对行进间运球形成初步的认知与理解[4]。其次随着学生对行进间运球动作技术理解逐步深入,在复习与巩固阶段,可采用模拟“比赛”形式,针对行进间运球上篮的动作技术创设各种竞赛情境,主要为一对一对抗情境、局部对抗情境以及实战比赛情境,强化技能组合的整体性与关联性,提高学生在运动情境中运用技能的能力。
  (三)根据结构化教学目标,实施综合性评价
  以往的体育教学评价过分关注的是学生体质健康的达标,单一动作技术的掌握或运动成绩的胜负,这是一种机械化、单一性的评价思维方式,不仅忽视了学生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学生运动参与、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等方面却未得到足够多的关注。结构化体育教学评价应积极提倡教师在真实、复杂的运动情境中对学生运动技能习得过程中的表现及应用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例如,在篮球行进间运球上篮这一单元评价中,既要关注学生对此技术动作的掌握程度,又要关注此技术动作在实战比赛情境中的运用能力,同时注重学生学习该技术动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合作性等,全面、多元评价学生运动学习的效果。
  四、结语
  结构化体育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动作技能学习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它的提出与实施有助于学生掌握体育学科知识结构,发展学生认知结构和思维,实现掌握一项运动技能的目标。结构化体育教学是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需要更多的专家学者和一线体育教师共同努力,坚持用实践验证和完善结构化体育教学的构建,共同打造高质量的体育课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季浏.突破关键,推进新时代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22,37(03).
  [3]董翠香,吕慧敏.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关键要点确立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J]. 体育科学,2020,40(06).
  [4]周珂,张伯伦,李相龙,等.《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结构化的理念体现、要义表征与实现路径[J]. 体育教育学刊,2022,38(04).

nlc20230106125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443807.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