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试析如何基于构建班级和家校共同体提高小学心理教育的效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夏萍

  【摘要】心理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心理教育也需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进行有效结合,如此方能凝聚家校双方的力量,提高心理教育的效率。文章针对小学心理教育面临的问题进行研究,并从构建班级共同体、家校共同体的角度进行探讨,分析如何基于构建班级和家校共同体提高小学心理教育的效率,意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
  【关键词】小学;心理教育;班级;家校;共同体
  作者简介:夏萍(1989―),女,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宝楠学校。
  虽然小学阶段的学生的思维和认知正处于发展阶段,但是其自身的情感已经非常丰富,并且每一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学生阶段的生活主要分为学校生活与家庭生活两个方面,但要想让学生今后更好地融入社会,就必须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让学生获得充分、全面的发展。因此,学校与家庭要通力合作,构建共同体提高学生心理教育的效率,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一、小学心理教育的内容
  (一)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
  小学阶段的学生较为缺乏独立意识,学校与家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引导,而不能放任不管。
  首先,在家庭心理教育中家长要引导学生正确意识到自身的家庭地位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并且家长要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如何待人接物。
  其次,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小学生的身份,并了解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目的、如何与同学相处以及如何被他人了解等内容。
  最后,小学阶段的学生往往对自己有着特别的好奇心,但是在传统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家长和教师都没能关注学生的心理教育,没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家长和教师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让学生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还要教学生从他人的看法中了解自己的特点;另一方面,要在培养学生独立意识的基础上,尊重学生个人独特的内心世界,使学生不断改进自己,变得更好。
  (二)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家长和教师过多采用理论灌输式的知识传递,不仅不会让学生产生兴趣,甚至还会让学生产生抵触的情绪。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揭示了生活和教育之间的密切联系。家长在家庭心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让学生在参与家务劳动中锻炼思维,再将抽象化的思维转化为具体的行动[1]。如此,学生不仅能够学会生活的技能,还能够提高认知能力,塑造健康的心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发现很多学生无法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身边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让学生的注意力发生转移。而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认知能力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心理发展不成熟。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培养学生的情绪控制力
  当前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成员所有的爱都集中在其身,但与此同时也造成学生的情绪不稳定,有时还会伴有消极情绪或抵触情绪的爆发。长此以往,并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因此家长和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情绪控制力。
  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要更多地带领学生接触社会、亲近自然,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并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找到自身的兴趣,从而让学生学会自主调节自身的情绪,提高情绪控制力。
  在学校教育方面,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教师要尊重、支持以及公平地对待学生,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对营造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有积极作用。而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有利于促进学生快乐地交往和快乐地学习。如此,有利于稳定学生的情绪,提高学生的情绪控制力。
  (四)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每一个学生由于生长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性格。在实际的生活中,教师会发现有的学生比较腼腆,而有的学生则较为活泼。不同性格的学生的人际关系不同,而健康的人际关系能够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教育强调因材施教,因此家长和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让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获得安全感、幸福感以及价值感,从而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运用正确的价值观念,引а生学会正确地对待他人,让学生懂得如何理解他人、尊重他人以及关爱他人,从而为学生适应学校的集体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应该明确和谐的班级人际关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教师要通过游戏或者其他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感等积极情感,让学生逐渐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学生积极与同学、教师以及父母沟通,有利于让自己的心理更加阳光、乐观[2]。
  二、小学心理教育构建班级和家校共同体的策略
  (一)构建班级共同体以引导学生自主管理
  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往往会以较为威严的姿态出现,其目的是要在学生中树立威信,以便于更好地管理班级。高压状态下的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加“听话”,但是这种片面追求纪律与秩序的教育方式,往往让学生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利于学生之间互相沟通,也不利于增强班级凝聚力,更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构建班级共同体就是让教师与学生处于同一地位进行平等对话。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发挥各自的特点,共同为班级的进步做出努力。构建班级共同体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互相帮助,而是让学生以民主选举的方式争取班级内部的管理职位,并对学生的职责进行明确分工,让学生感受到自身被重视,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在强化班级共同体的自主管理时,教师要注重和家长的沟通交流,通过探索家校合作的模式,在班级管理理念和模式上达成共识,更好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为做好学生的心理教育保驾护航。

nlc202302031107



  (二)进一步明确心理教育目标
  学生的家庭环境不同,成长方式也有较大差异,教师在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应进一步明确教育目标,不能采用统一化的教学方式,而是要针对学生成长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教育目标的差异化构建。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心理教育目标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要以学生的实际生活或兴趣点为基础,设计操作性较强的教育目标,这样可以使得心理教育事半功倍。
  首先,教师要了解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制订分层心理教育目标。
  其次,教师注意不要给学生太多的学习压力,鼓励学生多参与体验式的团体心理活动,从中了解学生的真实心理状态,提高制订心理教育目标的科学性。
  再次,随着学生的不断成长,学生的心智会逐渐成熟,此时,教师会发现学生开始有了自己的小秘密,有了隐私意识,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隐私,在心理辅导上运用引导方式而非高压方式[3],给学生更多的健康成长空间。
  最后,教师和家长交流沟通,达成一致的心理教育目标,有助于提高家校共育的综合效能,同心同力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三)通过家校共育活动汇聚心理教育合力
  作为教师要积极探索科学的家校共育活动模式,与家长一同形成教育合力,更好地引导和帮助学生的健康成长。但是,如果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则可能造成学生的认知混乱。
  不同家庭之间的实际情况存在差异,如不同的家长来自各行各业,如果能够让家长彼此了解,则可以开发出更多的心理教育资源。教师可以定期举办亲子活动,让家长互相交流不同的心理教育经验,这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诸多益处。
  另外,教师可以通过家校共育活动正确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帮助家长改变以往家庭教育中的错误做法,进一步提升心理教育的效能。
  (四)探索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方式
  构建家校共同体需要学校、家庭、学生的共同参与,教师要不断地探索和创造各种教育机会,同时也要创新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方式,发挥有效沟通的作用。
  首先,家访是较为传统的沟通方式,需要教师在课后时间走入学生家庭与家长进行沟通,同时这种沟通方式也更加直接,能让双方在面对面的谈话中互相了解。由于班级学生众多,教师要制订更为细致的家访计划,也要综合学生家长的态度、学生的家庭情况等多方面因素,为学生制订科学的心理教育方案。
  其次,当前网络发达,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与家长进行沟通,这不仅能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同时也能发挥网络即时性的优势。教师可以建立班级家长群,让家长互相交流心理教育经验,并针对学生心理共性问题进行探讨。
  再次,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不同,家长为人处事的方法具有差异性,这要求教师寻找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点,对不同家长采用差异化的沟通方式,并有针对性地为家长提出科学的教育意见。召开家长会和开设家长课堂是两种较好的模式,家长不仅可以针对自家孩子的心理问题进行探讨,而且不同家长提出的建议也提供了不同的心理教育视角。
  最后,教师在寻找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点的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和家长的差异性。例如部分家长由于平日工作较忙,对学生的陪伴较少,这部分学生可能较为腼腆胆小。如此,教师应该与家长进行沟通,建议家长给学生更多的陪伴,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又如,部分家L对学生过于溺爱,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此时教师需要对家长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家长摆正教育心态,并更多地借鉴其他家长的教育经验。教师与家长沟通时需要注意沟通技巧,不能伤害到家长的自尊心,同时也要从多角度提出建议,赢得家长的信任和配合[4]。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学校、家长需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然而小学心理教育的系统并不是封闭的,而是需要学校、家庭等多方面形成教育合力,构建班级和家校共同体,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国芳.构建班级家校共同体促进小学低年级心理教育实践[J].情感读本,2021(09):12,14.
  [2]刘梦谌.对“家校共同体”在小学生品德发展地位的理性分析[J].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2019(03):32,35.
  [3]王丰林.重构智育与德育平衡,打造班级共同体[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5(14):116-118.
  [4]张婧.浅谈小学家校教育共同体构建的策略探索[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1(10):134.

nlc2023020311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444559.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