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信息技术助力整本书深度阅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吴丽梅

  【摘 要】自主阅读、专题阅读如果没有信息技术做支撑,是很难实现深度阅读的。本文提出借助信息技术搭建学习共同体,学生在共同体中通过问题导读、互动讨论、网络投票等活动落实整本书深度阅读的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整本书;深度阅读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23)01-034-03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整本书阅读提出明确要求:“阅读整本书,应以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主阅读、撰写笔记、交流讨论为主,不以教师的讲解代替或限制学生的阅读与思考。在整本书阅读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提出专题学习目标、组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和交流。”[1]从上面要求来看,整本书阅读更强调学生的自主阅读、交流讨论式阅读与专题性学习。如果不借助信息技术,这些阅读活动很难得到落实。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与以往教材相比,有一个突出变化就是将《红楼梦》《乡土中国》列入教材单元之中。对《红楼梦》整本书的阅读要求是:“通读《红楼梦》全书,梳理小说主要情节,理清人物关系,理解和欣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整体把握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建构阅读长篇小说的方法和经验。”这样的阅读要求对于高中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它要求学生不仅能通读全书,还要完成专题阅读学习任务。它需要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搭建自主阅读环境,通过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将整本书阅读引向深入。下面我结合《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活动教学实践,分析并介绍这方面的具体做法。
  搭建学习共同体,为深度阅读提供保障
  深度阅读学习共同体由网络学习平台、学生、教师、学习资源等组成。教师通过网络学习平台的主题讨论、互动点评、网络投票等功能开展网络教学活动,从而实现对学生阅读的学情诊断、难点探究、个性化辅导等常态化教学活动。在学习共同体中,学生通过真实的阅读情境和言语实践活动,自由选择和使用学习资源,满足自己的个性化学习要求;通过交流互动,找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路径与方法,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通过开放的网络学习环境,获得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的协同学习空间,进而实现深度学习。
  在学习共同体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是信息的加工者;教学资源不再只是教材,还有教师、学生共同创造的生成性资源;媒体不再只是呈现知识的载体,而是互动交流、协同作业、知识运用、思维碰撞的载体。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实效性更强,个性化学习需求得到最大限度地满足,核心素养得以更好地发展。
  设置阅读情境,激发深度阅读兴趣
  阅读情境一般包括阅读资源及其问题导读两部分。阅读资源一般来自教师或学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阅读要求利用网络整合学习资源,构建适合学情需要、开放动态的阅读环境。例如,为了更好地引领学生深入理解《红楼梦》中贾宝玉“石性”与“玉性”的性格特点,请学生在通读《红楼梦》章回目录的基础上,利用《红楼梦》的电子书稿,分组整合《红楼梦》中与贾宝玉有关的章回,概括与贾宝玉有关的主要情节,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地把握人物形象;同时请学生搜集与贾宝玉有关的评论性文章。以此帮助学生领会《红楼梦》圆型人物的创作手法,认识到贾宝玉身上尊重女性、平等待人的美好品质,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他身上异常顽劣的一面。从而引导学生从历史角度和现实角度理解贾宝玉人物形象的多面性,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问题导读是教师根据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与重点、难点而设计的系列阅读问题,以此引导学生把握全书阅读思路,提升文本解读能力。《红楼梦》整本书篇幅较长,内容与人物众多繁杂,有些学生很难坚持完整阅读《红楼梦》。基于以上学情,可以通过问题导读方式,引领学生开展自主阅读活动。导读的问题设计最好围绕章回题目设计,因为《红楼梦》的章回题目里隐含着章回的关键情节。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把握章回体小说的体例特征,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红楼梦》的章回题目与章回内容的关联性,以此培养学生基于章回题目把握阅读路径的阅读思路。
  每个章回的问题数量一般控制在2~3个,通过定时推送答案或录制微课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品质,推动学生持续阅读整本书的热情。如在《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章回的阅读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围绕题目中的“试才”和“题对额”设计了如下思考题:贾宝玉题写了哪些对额,从中体现了贾宝玉的哪些才情?请结合章回内容,画出贾政一行人的行踪路线,并简要概括重要场馆的环境特征。通过这样的系列问题导读,引导学生关注小说情节的重要信息,提升整本书阅读的实效性。
  互动交流,提升深度阅读思考力
  互动论是教师依托网络学习平台推出的专题性学习活动。学生在通读的基础上,通过网络平台的回贴、点赞、送花等功能,自主选择3~5个作品进行互动交流。以此激活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思考,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共享专题性学习成果。在《红楼梦》里有很多互为镜像关系的人物,如黛玉和晴雯、宝钗和袭人,甄宝玉与贾宝玉等;同时也有如黛玉和宝钗互补式人物,宝玉和秦钟一体两面式人物。更有一人多面式人物,如黛玉既有多愁善感、羸弱多病、孤傲尖刻的性格,也有学识渊博、热情大方、诲人不倦的诗人气质的一面;贾宝玉既有博爱而心劳的一面,也有粗鲁玩劣的一面。基于《红楼梦》人物塑造特点,通过“我最关注的镜像人物或我最感兴趣的一个红楼人物”专题研讨,鼓励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梳理人物生命轨迹,理解《红楼梦》圆型人物的塑造方法,认识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网络交流的基础上,学生按选题自由结合分组,共同丰富、修订、整理小组学习成果,并通过现实课堂分享成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处于协同、共商、合作状态,每个学生都会根据自己的选题方向,找到适合自己的合作者,在平等交流的氛围中,激活思维。

nlc202302091508



  网络投票,形成深度阅读成果
  网络投票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常用的手段与方法。通过投票,可以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形成思维碰撞,形成正确认知和评价量规,帮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网络投票的资源来源于学生互动交流过程中产生的生成性资源。生成性资源是学生自主学习把握成果,对提高学生思维品质意义重大。教师从中既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现状,也可以据此精准设计教学目标和学习方式。下面就以贾宝玉的“石性”和“玉性”为例来谈谈网络投票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环节一:教师推送生成性资源,学生通过网络投票评出最优作品。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分别推送了如下三名学生在讨论贾宝玉“石性”与“玉性”问题时的典型作品。
  学生作品1:红楼梦中宝玉“亦石亦玉”,“玉性”体现为她对女性的尊重和体贴。如宝玉见龄官在地上画“蔷”字时,希望为她分担心中的煎熬;误踢袭人后,道歉问候,找名医治病,丝毫没有主仆之分。宝玉的“石性”体现在听到不符心意话语时的冷漠态度上。当听到宝钗劝他读书走仕途时,他生气地抬脚就走;当史湘云也好言劝他要考科举中进士时,最终换来了冷言相对。宝玉不善于接受他人的劝解成为了他碧玉上的一点瑕疵,展现了他的顽劣的“石性”。本作品的主要特点是学生能对“玉性”和“石性”进行概念界定,能结合具体情节阐述观点,能从宝玉角度辩证思考人物身上的“玉性”与“石性”特征。
  学生作品2:《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既有“玉性”又有“石性”。“玉性”体现为他对女性的体贴和男女平等的观念。如贾宝玉见家里的姐妹和林黛玉都没有玉,于是摔玉表达自己的不满。又如他见龄官画蔷时,希望分担他心中的煎熬,误踢袭人后对她的照顾,体现了他对女性的体贴和男女平等观念。而他的“石性”体现在别人对他的评价上。比如王夫人认为他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贾敏认为他是“顽劣异常,极恶读书”,这些体现了他的“石性”。本作品的主要特点是学生能对“玉性”和“石性”进行概念界定,但观点与情节不符,且不能基于不同的角度辩证分析宝玉的“玉性”与“石性”。
  学生作品3:宝玉认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儿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觉得清爽宜人,见了男儿,便觉得浊臭逼人”这体现了他的“玉性”。他不喜走仕途之路,不愿与贾雨村交往;他不愿读“四书五经”之类用来考取功名的书籍,喜欢诗词歌赋。这体现了他的“石性”。本作品的主要特点是学生没有对“玉性”和“石性”概念进行界定,没有具体阐述相关情节。
  环节二:网络投票形成评价量表。网络投票不仅是评价学生分析判断能力的学习活动,也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深入思考贾宝玉“石性”与“玉性”的过程,是帮助学生学会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层次分明地表达观点的互动式学习过程。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投票理由的陈述显得非常重要,因为投票理由是形成此次微写作评价标准的基础。表1就是师生通过网络投票梳理、提炼而成的评价量表。
  活动评价,促成深度阅读的思维进阶
  运用信息技术丰富学生的表现性评价,形成多样化的学生成长记录,全面而科学地衡量学生的发展。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表现性评价,将学生的阅读与现实生活对接起来,提升素养。如在《红楼梦》第五回的阅读活动中,通过书签设计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判词与画册的内涵,活动流程为书签设计、网络推优、成品印制、成品发行等。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借助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力量,还要借助自媒体力量。通过活动将判词学习引向现实生活,将个人审美成果推向社会大众,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教学反思
  为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运用信息技术助力语文整本书深度阅读要关注以下问题。
  1.信息技术要催生阅读活动生成
  信息技术助力整本书深度阅读,首先以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和营造阅读氛围为要义,切不可将信息技术仅视为学生打卡或报告阅读进度的平台。因此,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尽可能地让每名学生有事可做、有事能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资源共建、问题设计、点评交流等活动推动阅读活动持续发展。
  2.信息技术要推动学生思维发展
  信息技术助力整本书深度阅读是以解决学生问题、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为目的,不能将信息技术等同于PPT或互网,教师要通过在线活动引导学生找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因此在信息技术与整本书阅读融合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量表等学习支架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甄别,学会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信息技术要促进合作学习真实发生
  信息技术助力整本书深度阅读不仅是技术介入,更是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建构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环境,组织学生在真实情境和言语活动中,通过回贴、点评、整合、分享等方式与他人协同合作,在合作中落实整本书深度阅读。
  注:本文系北京市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与课堂融合创新课题“区域化‘互联网+教学’研究实践整体推进模式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3.
  作者单位:北京市昌平区第一中学

nlc2023020915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445027.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