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融学课堂视域下语文教学实践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丽

  [摘 要]语文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赋予了语文课堂教学新的内涵。融学课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融学课堂强调从整合育人要素、优化目标配置、变革教学方式等方面构建课堂教学新模式,以实现课堂教学内容从零散、割裂向整合、融通的转型,教学目标从知识积累向综合融汇转变,教学方式从被动接受向互动融洽转变。这样教学,能促进教与学的融洽共生,实现学科的整体育人、综合育人、全面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融学课堂;语文教学;学科育人
  [中D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01-0021-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这赋予了语文课堂新的内涵。课堂教学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更加清晰,课堂研究集中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学”课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一、融学课堂教学内涵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分散的、割裂的状态,无法有效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学模式、学习方法的根本变革。在实践探索中,融学课堂教学是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一个有效路径。一是融学课堂从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学习主体三个维度聚焦学科融合、资源融汇、学生融入,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二是融学课堂强调整体育人、综合育人和全面育人,关注学习主体,聚焦学习过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表现为个体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言语情境时,能用语文的方式恰当地进行应对,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所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1]融学课堂视域下的语文教学,就是要整合运用语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优化各种资源,构建基于学生“学”为主体的课堂,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审美创造等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二、融学视域下的语文教学价值追求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融学课堂视域下的语文教学就是通过整合语文育人要素、优化语文教学资源,把儿童和学习联结起来,促使儿童自身已有的语文经验与各个学习要素、生活经验产生碰撞交流,进行意义建构,形成完整的、具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融学课堂的内在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零散、割裂走向整合融通。它强调育人要素的整体设计与有机统一,这与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相契合。二是从知识积累走向素养培育。融学课堂视域下的语文教学关注新学习的知识与儿童的内部世界发生的实质性联系。这种联系发生的前提是要为儿童的语文学习提供真实的情境,让儿童慢慢学会建构与运用语言,用语文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用语文知识理解文化,用审美眼光鉴赏文学作品等,最终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三是从被动接受走向过程互动。以学为主的语文课堂,强调儿童主体意识的回归。学教融合是融学课堂的实践基础。课堂教学要依据儿童的语文实际水平,通过儿童的真实参与,使其在具体的情境与自身的认知结构之间建立起一种关联,从而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对语言、文化、文学意义的理解。
  三、融学视域下语文教学实践探索
  (一)整合融通,突出语文学科整体育人
  “核心素养―学科素养―单元设计―课时计划”,这是环环相扣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应当成为一线教师活动的新常态。[2] 融学课堂提出要突出育人要素的整体设计与有机统一,就是建立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基于统编语文教材的特点,在进行整体设计时,我们建构了以下三种单元教学模块。
  1.以习得知识、形成能力为模块的教材单元
  我们从教材视角出发,通过研究教材,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习得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统编语文教材的单元是按照一定的知识模块设置的。教学时,教师要围绕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把单元内的语文知识和可能形成的能力模块找出来,按照“导读―学习―运用―评价”四个环节展开单元整体教学。例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短诗三首》时,教师通过重组教材,落实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首先,教学《繁星(一三一)》,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现代诗中变音、韵脚、韵律等特点,引发学生对现代诗歌句式参差、节奏相近等特点的关注,初步感受现代诗的韵味;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繁星(一五九)》具有的现代诗的特点;最后,教学《繁星(七一)》。这样,达成了引导学生走入现代诗,发现现代诗的特点,感受现代诗的韵味,体会现代诗的情感,初步学写现代诗的教学目标。
  2.以儿童生活经验为模块的经验单元
  杜威指出:任何教学都必须始于儿童的经验, 这样才能激起儿童内在的兴趣, 才能实现在教师指导下的经验的持续生长。[3]因此,融学课堂应从儿童的经验出发,打破学科框架,设计组织学习活动。在进行单元学习设计时,教师要了解学生学习这个单元的先前经验是什么,把握他们在知识能力、学习风格、情感态度等方面的情况。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以科技为主题的单元,语文要素有两个:“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展开奇思妙想,写一写自己想发明的东西。”从儿童生活经验出发,我们按照“科技主题―自主提问―探究活动―创想表达―科普阅读”的程序来设计整个单元的学习,分六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学生熟读课文并识写生字词;第二、第三课时,引导学生学习提问的方法,学会自主提问,并分小组进行探究活动,全班汇报交流;第四、第五课时,指导学生总结单元写法,进行创想表达;第六课时,组织学生围绕科技主题进行拓展阅读与分享。这样的大单元教学设计,能让学生在问、思、探、写、读的主题学习中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

  3.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模块的学习任务群
  语文新课标提出了六大学习任务群,以推动语文教学的变革,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学习任务群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点。学习任务群是围绕特定的主题,以解决实际问题而进行设计的,让学生在具体真实的情境中进行语文实践活动,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整个单元内容遵循从理论到实践的学习原则,将读写结合在一起,最终指向习作目标的完成。因此,教学设计时,我们依据单元内部的编排顺序,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写作。我们从单元整体入手,紧扣本单元的主题 “把事物说明白”,进行单元整体设计,构建以“缤纷世界,与你分享”为主题的学习任务群,以“介绍一种事物 ”为主要任务,引导学生展开学习。基于大单元整体教学思想,我们设计了相互联系的五大板块,即“创设情境,整体导学”“着意表达,探索规律”“拓展阅读,梳理方法”“习作例文,助力表达”“缤纷世界,与你分享”。通过这一学习任务群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认识了事物,学会了介绍身边的事物,还产生了热爱自然、热爱社会的情感和探索世界的兴趣。
  (二)综合融汇,突出资源的使用与转化
  融学课堂强调课程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使用效益。为此,教师要树立课程意识,努力实现从“使用教材”到“建构教材”的转变,大胆地优化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各种资源,为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服务。
  1.补充文化资源
  在语文教学中,文化资源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历史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艺术文化资源、地域文化资源等。教材是教学中最主要的文化资源。为此,教师要有效地挖掘和利用好教材。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研究和分析,理解和掌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并适当补充文化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读懂文本,理解文化,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的《短诗三首》一文时,我们就充分挖掘资源,帮助学生学习文本。诗是听觉的艺术。教学时,我们运用朗读、音乐等手段充分展现诗歌的艺术性,同时让学生由浅入深地读出诗歌的韵律和情感,初步感受现代诗的韵味,领略现代诗的美。这样,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型,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2.使用技术资源
  现代信息技术走进课堂,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这一资源,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我们利用网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主题,选择圆明园概况、圆明园风光、观圆明园被毁等内容进行探讨。这样,学生深入文本,体验了作者表达的情感,产生了自主探究的热情和强烈的民族情感。
  3.利用生成资源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要满足儿童这种强烈的需要,就要给他们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这样,学生就会敢想、敢说、敢做,就会催生各种生成性资源。如课堂上有一名学生朗读得特别精彩,教师就可以深挖这一资源,让其他学生学习这名学生的朗读方法,掌握朗读的要领。课堂上,教师还可以抓住错误资源,化错误为亮点,让学生的思维更深入、表达更灵动。
  (三)互动融洽,突出学教的方式变革
  互动融洽是融学课堂实践的基本要求,强调情境同创、问题共探、全面参与,强调以学定教、角色体验、全程互动,强调民主平等、潜能激发、全人发展。教学中,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互动融洽。
  1.关注认知:努力从“全部”到“适度”
  认知水平是决定一个人判断、选择的基础,是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提升认知水平的核心是发展基本的思考能力 ,通过不同的维度深入思考问题 。这样的能力与语文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目标是一致的。然而,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在教学全过程中适度地、循序渐进地进行。例如,在教学《短诗三首》一课时,教师首先关注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然后,仔细琢磨, “一些特点”究竟指哪些呢?为此,教师搜索了资料,理解现代诗的特点有音韵和谐、意境优美、语言凝练、虚实相生等。四年级的学生,要全部理解这些特点显然是有难度的。根据单元语文要素中“初步了解”以及语文新课标中对中年段的教学要求,教师最终选择“适当地让学生了解现代诗的音韵、意韵的特点”作为教学目标。这样,整节课学生在多样化的诵读中理解了现代诗的基本特点。
  2.关注自主:努力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新课程理念强调语文教学要增强情境性和实践性,转变学生的W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要引导学生注重积累,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勇于探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教学《短诗三首》一课时,我提出一个问题:“现代诗读起来朗朗上口,秘密是什么?”在反复诵读、想象体验、讨论交流中,学生走进诗歌的意境,感受到诗歌的韵味。
  3.关注学法:努力从“学会”到“会学”
  语文新课程理念强调课程内容的整合,积极倡导项目式学习、主题式学习、跨学科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丰富学科的育人方式,促进课程育人目标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碎片化教学的模式,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解决真实的问题中学会学习,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语文新课标提出的六大学习任务群,就是强调语文学习的情境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听、说、读、写、思等语文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综合运用不同的学科知识,如语文、数学、科学、美术等,以及自身的生活经验对问题展开探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运用各学科的知识,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褚宏启.核心素养概念与本质[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4(1):1-3.
  [2] 钟启泉.读懂课堂[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 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责编 韦 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445978.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