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也谈学案导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一经出现,就受到许多学校、教师的推崇,引来叫好声一片。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自有它的优点。但是历史学科不能盲目跟风,因为历史学科有自己的特点,历史教育有自己的要求。该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局限主要有:该模式以教材为载体,不能做到用教材,不能体现新的研究成果;该模式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不利于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该模式是实用主义的典型,不利于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等等。所以我们应审慎地利用该模式进行历史教学。
  【关键词】 学案导学 历史教学 高效课堂
   以下是今年我校一份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比赛要求的通知。比赛目的:为进一步推广学案教学,提高45分钟教学效益,打造高效课堂,实现减负增效,进一步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技巧和能力,经研究决定举行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科目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比赛。比赛要求:参赛教师根据课题编制一份学案,学案要求:每节课的内容当堂学习,当堂巩固。即学案中要有预习、课堂教学、课堂训练、课后巩固四个部分,大约时间分配为: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课堂教学约25分钟,课堂训练约10分钟,课堂训练讲评和本节课总结约10分钟,课后布置适量作业。这不是个案,现在许多学校都在实施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一些关于学案导学模式的课题研究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所谓"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一般包括"课标要求",也就是学习目标,"学习建议",也就是学法指导,"知识梳理",也就是本课的结构和基本内容,"探究与思考"主要是对本课的重点和难点的探讨,以及课堂巩固等。该模式的核心特点就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老师少讲,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当堂训练,当堂讲解。这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好途径。但这种模式在打造高效课堂的旗帜下,实际上是典型的实用主义做法,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宜迷信。特别是中学历史教学更不宜亦步亦趋,盲目追随。因为历史学科有自己的特点,历史教育有自己的要求。我们学校的这次比赛,评委们共同的感受是许多课都讲的不伦不类,令人失望。我觉得这种教学模式更主要的问题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该模式以学案为载体,而学案又是以现行教材为依托的。这就出现两个问题:第一,我们的历史课是"讲"教材还是"用"教材?《普通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历史教材只是历史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进行历史教学的重要载体,但绝不能视其为圣经。况且现行教材的编写还是有瑕疵的,应该"用"教材而不是"讲"教材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而学案导学模式是"讲"教材的典型。所谓基础知识梳理不就是把教材内容给梳理一遍吗?问题探究也还是围绕教材中的问题进行探讨。这样一来,讲历史就变成了讲教材,这对学生意味着什么?看书谁不会啊?历史教师还有存在的必要吗?本来生机盎然的历史教学变成了味同嚼蜡,如此怎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体现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一些学生不喜欢历史课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此。第二,这样的模式怎么体现新的研究成果?相对于学术研究,历史教材的滞后性已为广大有识之士所诟病。比如新人教必修二第三单元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课,教材还是按照传统观点编写的,即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后,19世纪末初步发展,1912-1919年短暂的春天,1927-1949年曲折发展。而现在史学界已否定了这一说法,并且已经取得了大家公认的成果。还有,教材对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原因的表述仍然只强调客观原因,而没有分析企业发展的诸多主观因素,这样的表述明显不符合常理。,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教材的滞后性不但使学生学不到尽可能客观的历史知识,而且也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难度,如上所述,教材对有些内容的表述是难以自圆其说的。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还以教材为中心,历史教学怎么会有生机呢?
  其次,使用该模式怎样体现老师的教学风格?现在社会上对教师的要求也在提高。提高业务水平,形成自已的教学风格成为广大青年教师的追求。全国知名的优秀教师无不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有些学生喜欢历史课也是因为有的优秀教师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前一段时间网上疯传的史上最牛历史教师袁腾飞的教学视频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教学风格是一顶标志着教学艺术高度成熟的桂冠。如同失去自己芳香的花朵一样,没有独特个性的、没有风格的教学,只是教科书的传声筒,只能是教书匠,而永远成不了教育家。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是一个优秀教师的必然追求。我觉得学案导学这种教学模式真的不利于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和体现,要让教师形成、体现自己的教学风格,就要给教师一定的发挥空间,或者是精彩的讲述,或者是严密的推理,或者是借助丰富的史料进行论证等等。但该模式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的作用无形中会被削弱,当然不容易体现、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而且每个学校的学案一般都是由教研组集体编写的,这当然有它的好处,但面对这千篇一律的学案导学模式,教师怎么形成、体现自己的教学风格呢?照方抓药就行了。而且这还会助长教师的惰性,缺乏进一步钻研教材的热情,这对整个教育事业都是有害的。
  最后,使用该模式怎样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对历史学科来说很重要,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历史教学》等专业杂志为此进行了很深入的讨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惟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 一句话道出历史教育的本质是人文素质教育。可以说历史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价值观教育。课程标准还认为历史教育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需要提供新的材料,需要关注历史细节,需要教师精彩的讲述。但是在这种模式之下,在打造高效课堂的旗帜下,是不会允许老师多说"废话"的。很难想象在"抗日战争"的教学中教师会只教给学生一些死的知识点,而不带有个人的强烈感情,比如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暴行的愤怒声讨,比如对中国军民英勇抗战的深深敬意,比如对中国被动挨打的深刻反思,比如对日本右翼歪曲历史的强烈谴责等等。这样历史学科将会变成一具另人讨厌的僵尸。这与我们的历史教育要求是背道而驰的。
  本来就是教无定法,学案导学模式只是教学方法的一种而已,而教学方法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我们怎么能奉一种模式为圭镍呢?所以我们对学案导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使用且慢叫好,应该分析其利弊得失,在历史教学中注意扬长避短,对该模式要用,但不能盲目使用。我们应该在教学实践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真正得到发挥,而不是仅仅让学生掌握一些应试的历史知识,不管是在什么名义之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799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