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孙群

   摘 要 本文阐述了媒介素养的基本概念,分析了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明确了媒介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功能,最后以安徽大学为例,探讨了以高校媒体为教育平台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策略,以期为我国高效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 大学生 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教育 高校媒体
  
   大学生作为素质较高的社会群体之一,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一群体的特点包括:处于社会化进程中的重要阶段,求知欲强、兴趣广泛、参加社会实践的程度较浅, 在了解社会、获取知识以及休闲娱乐等方面对媒介的依赖程度较高。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较深。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是大学生进行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必要基础。媒介知识的欠缺,使得大学生容易把不正确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媒介信息等同于社会实际而不加批判地全盘吸收,产生对社会现象的错误认识,进而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文首先分析媒介素养的基本概念,通过对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得出我国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有待提升,在明确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地位及功能基础上,提出了以高效媒体为主要平台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策略,以期为加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借鉴。
  一、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概念
   “媒介素养”这一概念是舶来品,国内学者早期译法包括有“媒介素质”、“媒介素养”、“传媒素养”、“媒体素养”、“媒介认知能力”等。不同的学者对其概念有不同的界定。媒介素养是指人们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各种媒介信息服务于个人工作和生活的能力。美国媒体(媒介)素养研究中心在1992年做出如下定义:媒体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媒介素养的概念在中国的本土化研究中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中国传媒大学媒介研究学者张开将媒介素养定义为:“人们面对媒介的各种讯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思辨性应变能力,以及创造和制作媒介讯息能力。也可再简化为获取、分析、传播和运用各种形式媒介讯息的能力。”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提出:“媒介素养就是指如何来有效地选择、利用、鉴别媒介的一些基本知识、技能和素质,使外在的丰富性的内容为我所用,而有效地鉴别和拒绝那些跟自己的旨趣不合的内容。现代人的媒介素养应该跟他(她)的法制素养、道德素养、科技素养一样,成为现代人的基本的社会素养。”
   综上所述,尽管中外学者对媒介素养的定义诸多且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其中包含的重要的共同因素有:所有的媒介信息都是经过选择、加工、传播的,媒介持有一定的观点和价值判断,且媒介对社会和公众生活影响巨大;媒介素养是一种要求受众对所见、所读、所观的媒介信息进行分析、质疑和合理使用的能力。
   为提升媒介素养而进行的教育称为媒介教育。这种教育主张由英国学者和丹麦教育工作者于20世纪30年代率先提出。目前许多国家都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学校课程内,并陆续开发出许多教学模式及教材以供参考,媒介素养教育已经成为正规学校教育内容。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始于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卜卫于1997年发表的《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至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还远远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和有针对性的教育行动。
  二、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对于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许多学者做了大量实证性调研。姜红等2010年合肥高校开展的大学生媒介素养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合肥地区的大学生对媒体性质认识含糊, 基本知识较为缺乏;对媒介的理解多为怀疑和茫然的矛盾混合体;认为媒介的利益表达以政治和经济力量居首。生奇志等以某工科背景“985”高校为对象,通过实证调查得出当前大学生使用媒介种类多、使用目的明确,然而缺乏对媒介的批判精神,媒介素养低。夏洪文等以对华中师范大学等三所高校的七百位学生为调查对象,得出网络超越传统媒介成为大学生最常用的媒介,对媒介的认识趋于理性,然而对媒介接触有不良倾向,且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诸多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大学生样现状可总结如下:
   第一,移动电话、网络、报刊、广播和电视是大学生接触最多的媒介,且对于这些媒介的使用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呈现多种媒介并用的“复合化”趋势,其中使用互联网和移动通讯设备的趋势明显上升,占据主导地位。
   第二,大学生接触媒介的主要动机为解新闻资讯、生活娱乐等,而学习并未成为大多数学生接触媒介的主要动机。更有甚者,一些学生上网成瘾,影响了正常学习和生活,最终导致了放弃学业的严重后果。
   第三,大多数学生能够抵御大众媒介中的色情、暴力等负面内容,对于信息的真实性也具备一定的识辨能力。然而仍有不少学生道德规范认知模糊,自律意识薄弱,对网络等媒介中的色情、暴力、低俗内容缺乏抵抗力,深受负面信息毒害。
   第四,大学生能以多种方式接触各种媒介,通过媒介获取信息和知识,但是只有少数学生愿意积极主动参与媒介活动,缺乏与媒介的互动,只能作为单方信息接受者,特别是在一定环境下,难以成为媒介参与主体,参与校园、社会活动,以媒介方式表达对社会现象认识,提高社会责任意识。
  三、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功能
   现代社会媒介产业发达,作为大众信息的主要提供者,媒介在形成大众的观点、态度方面的直接和潜在影响力巨大。李普曼曾提出过“媒介现实”这一概念,该理论认为经过层层把关后,媒体所提供的信息构造的媒介现实,已经加入了经济利益、价值取向等多方因素,与客观真实有一定的距离和出入。大众通过传媒认知的现实并非等于客观现实。如果以媒介现实为行动判断基础,可能导致人们决策和实践活动的失误或者失败。这一理论也体现出对大众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当前,我国面临着深刻的社会转型,传媒生态环境纷繁复杂,媒介的负面影响不断显现,加上媒介素养教育的忽视与缺失,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其主要功能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顺应高校改革和发展要求,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改革和发展传统教育模式是时代赋予高校的任务。媒介素养是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的一部分,媒介素养的提升有助于大学生整体素质,同时媒介素养的提高能够促进大学生其它方面素质的提升。因此,将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纳入素质教育体系是高等教育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
   第二,提高大学生对媒介的认识和把握能力。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对媒介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对媒体提供的信息有基本的辨别、判断能力;可以进一步掌握传播信息的方法和途径,尽量不被媒介的负面因素所影响;能够理智地辨别媒介现实与社会真实,形成对事件的独立见解,以此决定自身的态度和行动;帮助人们对多种不同的观点保持敏感与尊重;正确地利用媒介满足学习、生活和工作所需。
   第三,加强大学生与媒介的互动,增强大学生媒介参与意识。在社会群体中,大学生整体素质高,民主意识强。在校内,他们积极参与校园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校外,他们关注各种社会事件,希望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大学生群体的社会诉求。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可是使他们具备制作、发布信息的能力,能利用媒介对特定的事件进行传播活动,表达自身的观点和意见,为团体和个人的发展提供助力。

   第四,方便信息沟通,有助于构建和谐校园。和谐校园的建设离不开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例如,在网络环境下,掌握网络的基本知识,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等媒介为学校管理和建设献计献策,为学校发展贡献力量;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加强与老师、同学的联系和沟通,有助于增进师生和同学感情;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学校的相关政策和信息,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
  四、高校媒体:主动构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舞台 加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的根本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造就、输送德才兼备的人才。高校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的义务和责任,媒介素养教育是要教会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信息面前保持清醒、冷静, 找到并利用自己真正需要的信息, 帮助自己独立思考、健康成长,引导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这与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初衷是一致的,媒介素养教育应该成为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有之义。把媒介素养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以丰富的教育内容, 多样灵活的教育方式使其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和平台。
   作为传播科学知识和先进文化的场所,高校拥有丰富的媒介资源,包括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体。高校媒体面向特定的大学生受众,其传播特点包括:传播内容丰富、方式多样,更具贴近性;传播频率高、权威性强,受众接受度和参与度较高;媒介环境较为单纯,更具可控性,对舆论的引导性较强。高校媒体的特性体现了其对大学生的影响和教育作用不可小觑,还决定了其对大学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便利性。以高校媒体为平台,实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可采用以下策略:
   一是在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层面加强宣传,利用全方位的校园媒体普及媒介相关知识,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现在高校开设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还不普遍,高校可以利用全方位的媒体面向广大师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普及相关知识,特别是与网络有关的新型媒介的基本知识。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普及应把重点放在培养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的独立思考与批判能力上,一方面要让大学生了解媒介信息制作过程中“把关”的客观存在,培养他们对媒介的分析、批判能力,使他们明白媒介信息不仅反映现实也建构现实。另一方面,要让大学生了解国家有关新闻出版、知识产权、网络管理等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策法规,也使他们避免利用媒介传播使用不良信息、侵犯知识产权等行为。
   二是在利用高校媒体进行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时,可依据不同媒体的特点,分层次、重点主动设置,以全方位、立体化的方式相互配合,面向全校师生开展卓有实效的媒介素养教育。
   校报作为纸质媒体,可以利用其适合深入阅读、思考的特点在深度上做文章。如开设专栏,邀请学者、教授撰写文章,以理论的魅力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广播可以利用其收听方便、生动亲切的特性在贴近性上做文章,如设置系列相关话题,邀请同学、老师进行现场交流,在讨论和思想的碰撞中,引发大学生思考。电视媒体可以以其声画兼备的真实性和生动性展现新闻制作的环节、过程,使学生在实务层面真切地了解媒介生产的流程、环节。校园网已经成为大学生参与校内活动的一个重要方式,校园BBS更是学生学习、交流的重要平台。学校可通过校园网络,发布相关媒介素养学习视频、讲座;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络进行学习和实践,加深对网络媒介的认识和使用。通过各媒体间相互配合,互相补充,对学生采用全方位的教育可以取得1+1>2的成效。
   三是开放更多校园媒体岗位,加强教师指导,经常与社会媒体的互动配合,使大学生学习信息传播的知识和方法,参与新闻生产过程、机制,并鼓励、引导学生之间开展朋辈教育。
   高校宣传部门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媒体资源和基础,以校报、广播、电视台、校园网等主流媒介平台,开放岗位,加强指导,使学生参与办报办刊办台, 在各项媒介实践中丰富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和方式。另外,引导、提倡参与高校媒体新闻实践的大学生在朋友和同学间进行媒介素养的普及宣传,利用这种互相带动的形式进行教育,有助于形成一种和谐发展、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以安徽大学为例,每学期校报、广播、电视台、校园网各媒体都提供众多学生兼职记者岗位,定期教师和媒体人员培训相关媒体及新闻相关知识,使学生了解大众媒介的基础知识,学习辨别媒介信息的真伪并判断其意义和价值以及如何从媒介获取、创造和传播有效信息,学习利用媒介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通过参与各媒体的实践,不但让学生真切获得关于媒体的相关知识,而且在新闻实践中获得信息的加工、处理、使用能力,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
   安徽大学宣传部门在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时,高度重视与大众媒体的互动,定期聘请具有扎实传媒经验的社会媒体的从业人员走进校园,开展讨论、学术讲座等活动,与学生交流,进行现场教育。让学生们得到来自媒体的第一手信息资料,了解实实在在的身边媒体状况,增加对媒介的感性认识,这种现身说法的方式有利于学生较好地掌握大众媒介的知识。
  
  参考文献:
  [1]生奇志,展成.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及媒介素养策略[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
  [2]斯坦利・J・巴伦.刘鸿英译.大众传播概论――媒介认知与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4]姜红,朱静.合肥地区大学生媒介认知和媒介参与状况调查[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
  [5]夏洪文,柏忠贤,刘芳华.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问题与发展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10,(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857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