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行为的创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核心任务是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即高中生物教学任务不仅是传授生物学知识,还要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入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科学探究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高中新课改。
  【关键词】高中生物;新课改;创新教育
  
  理念指导行为,因此,面对高中新课改,教师首先要转变思想,更新理念。教师应认识到,教材是学生发展的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再创造。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创新。
  1.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
  新课程力图改变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倡导“主动、合作、探究”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其中,探究性学习承载着科学知识的掌握、科学技能的发展、科学方法的训练、科学精神的培养和科学思维习惯的养成等多重任务。这种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过去的先开始概念、规律的演绎式学习方式变为通过各种事实来发现规律的“实验―归纳”式学习。其中心是重在“做”的过程,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通过问题探讨、课题设计、实验操作、模拟实验、社会调查等活动,积极主动去探索、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习惯、熟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比如,在“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教学活动中,“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通常很难理解其真正的含义,特别是无法理解什么是“抑制生长”。笔者在教学中,改变过去以教材提供的材料为核心,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一个研究生长素两重性的实验材料,引导学生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其实验结果,从而得出“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的结论。这样,学生以实验数据为基础,通过自主学习真正理解了“两重性”的含义:促进生长是指生长速度比正常生长还要快,而抑制生长是指比正常生长速度慢(仍然是在生长)。
  2.创设探究性学习的环境
  要真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重点在于给学生提供机会去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创设一定的情境,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让学生面临各种让他们困惑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找问题的答案,对问题进行推理、分析,找出问题解决的方向;引导学生收集资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等方法;引导学生对获得的资料进行归纳、比较、统计分析,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和交流;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在探究中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交往合作能力的培养等。
  3.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要真正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实现教学行为的创新,仅仅依靠教材提供的资料和实验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这要求教师去努力开发和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比如,在“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教学活动中,笔者所使用的教学材料,就来自于相关的生物学教学杂志。又如,在“遗传物质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教学活动中,笔者通过书籍、杂志、网络等渠道,搜集了大量有关遗传密码的研究资料,然后将其进行有机的组合和改编,使其成为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材料。再如,在“探究外界条件对酶活性的影响”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改进实验的方法,采用糖尿病试纸的颜色变化来检验还原性糖,还有用试管套小气球,通过观察气球膨胀的程度及其时间,来检验相关过氧化氢酶的活性。
  扩大课程资源的利用范围,可以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提供支持和保障,也为教师更新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奠定了基础,从而满足新课程教学活动的需要。
  4.在科学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
  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一个人多方面素养整合的结果,而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也是人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生追求和价值观可能成为产生创造性思想、灵感的源泉。而以往的教学活动中,人文教育往往是科学教育的附属品,是在学科知识教学的空余时间里,教师进行的一些空泛无物的教育活动。这样的教学活动目的性不强而随意性较大,当然其教育的效果也就难遂人愿了。
  实际上,在我们使用的生物学科教材中,一般都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教育及人文教育内容。一些科学史的材料体现了有关生物学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因此,教师可以有意识地以科学史教育为载体,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探究因素和其中蕴含的科学思想。如新课程教材中提到,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诞生和发展,结束了神创论等唯心主义理论对生物界的统治,也推翻了神学理论对人类思想的禁锢,把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引向一个新时代,有力地推动了近代生物学的发展。这个事例以达尔文为代表的科学家们以敢于怀疑一切的勇气,不懈地追求真理,展现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相互影响。教师可以这些科学发展历程中带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事件为主线,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意识和愿望,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鼓励学生质疑、反思和讨论,让学生经历富有个性的思维方式和情感体验,并激励学生追求真理、勇于创新、执著探索[2]。
  5.强化课堂学习过程的评价
  新课程的教学评价,特别是学生的学业评价是广大教师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新课程实施中一个难点问题。采取什么样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手段,才能达到既能够检测到学生的学科知识水平和能力发展程度,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同时又能避免落入应试教育的窠臼。这是亟待广大教师和专业教育工作者解决的问题,也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因此,一线教师应该把对学生学业评价方面的着力点放在课堂的形成性评价上面,建立起学生课堂学习有效性的评价体系。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应该有着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和手段,评价应该起到引导学生的学习、解决思维障碍、促进思维发展、改进学习方法的作用;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自我反馈,促进其改进教学。
  
  收稿日期:2012-02-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908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