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国际商法》教学改革及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孙爽

  【摘 要】在我院《国际商法》是国际商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对于完善外贸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国际商法》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针对此问题,笔者在教授《国际商法》课程中,顺应职业教育要求,结合我院学生的特点,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考核方面作出了一些教学改革设想并进行了大胆的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国际商法 教学改革 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3-0048-02
  
  《国际商法》是我院国际商务类专业(包括国际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及商务英语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较强的理论性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和任课教师都是一个挑战。对学生而言,既要求其熟悉并掌握大量国际商事交往相关法律条文和术语,又要求其具备综合运用知识、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任课教师而言,要求授课前进行大量准备工作,包括对章节内容的更新和补充以及大量案例搜集整理,同时面临的更大难题是如何将一门枯燥的经济法律类课程讲授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科应用型特点,强调其时效性、技能性、职业性。从这一点出发,为了更好地突出高职高专学科教学特点,笔者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相应改革尝试,下面将教改中的体验与大家交流探讨:
  一 教学内容注重模块化、时效性
  1.重构教学框架,形成模块教学
  在教学中笔者尝试将国际商法的知识点进行系统化的分割重组,形成几大有针对性的模块,从而使学生在每一模块中学习掌握解决某一方面的类似问题的能力。为此将课程设置为以下几个模块:国际商法基础知识、国际商事主体法知识、国际商事合同行为法律知识、其他国际商事行为法律知识、国际商事救济法知识以及商贸实务法律知识补充六大模块。这样做是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的,强调以学生直接经验的形成来掌握融合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并基于这样的想法,国际商法课程组的老师们积极开展国际商法模块化教材的编写工作,形成有我院特色的国际商法教学教材。
  2.调整课程内容,关注新规前沿内容
  国际商法的内容随着国际间经贸交往的日益加深,将涉及更多的领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时时关注时政动态,新公约新惯例的出台,关注本领域的新的实践及理论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在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笔者做了一些尝试,对新规则、前沿内容以讲座的形式补充,收到良好效果:如新合同法、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的解读、正解中国轮胎特保案、从公司法看“国美”、初识鹿特丹规则等,使学生的知识随时更新,紧跟时代与经贸需要,也丰富了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效果很好。
  二 教学方法注重多样化、实效性
  教学方法就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措施,而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必须在一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我院各专业开设国际商法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使得学生能够掌握有关国际商事法律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合同法、公司法等法律,增强其法律观念,为将来从事对外经济贸易工作、签订涉外合同及解决涉外经济纠纷打下一定的基础。基于这样的思考,《国际商法》在教学中打破传统的单向性的教学,学习其他课程的先进做法,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更加注重教学实际效果。在过去的改革实践中做了以下尝试:
  1.案例分析教学
  案例分析教学的方法贯穿《国际商法》教学的始终,是这门课最为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一般,教师在讲完一个理论内容后,选择一个或数个较为典型的案例,并相应提出若干问题,组织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课堂上自由讨论。例如国际货物买卖法、运输法、保险法、支付法板块,因内容同《国际贸易实务》存在较多交叉与重叠,当授课对象具备前置课程知识时,课堂上采用了大量国际贸易经典案例,学生在熟悉案情后,教师提出相应问题供学生思考、分析、讨论。通过这种案例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习了相关法律知识,更培养了学生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商事如何思考、如何决策的能力。
  2.小组学习教学
  借鉴国际贸易案例分析课的优秀经验,在《国际商法》的课程教学中引入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中教学环境最宽松、学生参与度最高的互动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小组讨论的方式也是运用最为广泛的方式之一。《国际商法》课将学生以6~8人为一组,选出组长负责组织开展活动。对于布置的学习任务,以小组为单位上交学习报告、PPT、以主题发言等形式完成。任课老师结合各组学生的综合表现,予以评分,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模拟实训教学
  在《国际商法》的几大模块中,设计多个模拟环节,如合同的谈判、起草、签署、执行;国际商事诉讼;国际商事仲裁等,这种模拟教学型模式既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又有助于学生学会知识与掌握能力相结合。通过此过程,不仅能让学生在激烈的辩论中将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更重要的是能提高他们实际运用及操作法律的能力。如在过去的教学中,做了订立合同的尝试,学生分小组进行商务谈判、达成一致后,签署合同。这样的模拟过程使学生将国际贸易实务知识、商务谈判知识与国际商法知识系统地联系在一起,很好的融会贯通,达到训练的效果。
  在教学中针对不同模块内容,还采用了模拟小测试、小组网上购票、教学做习题课、“你来当老师”等方式,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变听为说与做,学生的能力远远超出你的想象,在这样的过程中,常常感到惊喜的不仅仅是学生,更多时候是老师。
  三 教学考核注重立体化、公平性
  在尽量符合学校教学管理要求的基础上,笔者对《国际商法》课程的考核也做了一些改革尝试:
  1.立体化考核区间
  在传统考核时,多为最终的书面考试成绩占主导,教师的平时成绩往往和考试成绩保持一致,这样的做法使得学生课程的参与度受到极大的影响,为此,《国际商法》试图将考核的时间区域拉长,注重学生在整个课程中的表现情况,强化学生的课堂参与,并将考核中的成绩做出分割:平时出勤表现10%,实训表现30%,考试成绩60%,这样的比例既符合学校的要求,又满足了日常考核的要求。
  2.立体化特色作业
  按照学院的教学要求,每门课程每学期要有作业的要求,《国际商法》尝试着各种有“特色”的作业来代替传统的几道题、几个案例分析,如几个小组草拟的一份合同、每个小组制作的PPT、网络购票的网站及价格、小组学习汇报会的照片视频等,这些是教学方式变革的产物,也是学生学习效果的体现。这样的作业也不能用传统的对与错加以评判,更多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创造性、参与度、完整性,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3.立体化考核主体
  在传统的考核过程中,教师是唯一的考核主体,在《国际商法》教学改革中,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让每个小组的组长参与到考核中,形成组与组互评;组长对组员评价;教师对小组考核的三个层次的新模式,使得对实训过程及平时成绩的打分更具有公平性。
  《国际商法》作为我院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整个课程团队一直为其能成为有我院特色的课程而努力。从最初的一些设想,到近两年的一些改革实践,希望它能够成为我院众多优秀课程中的一分子,能够拥有自己独特的光彩。虽然它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有着这份热爱与执著,相信我院的《国际商法》课程一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责任编辑:陈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926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