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计算机专业师范生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素坤

  [摘要]当前高师院校的计算机教育专业应该在重学科教育的同时,突出师范教育优势,培养具有全面教育职业能力的信息技术教师后备力量。文章分析了计算机专业师范生的教育职业能力结构,初步设计了与培养其能力相匹配的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体系,并研究了课程群的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问题。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 师范生 教育职业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王素坤(1978-),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内蒙古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课程与教学论。(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6-0120-03
  一、计算机专业师范生教育职业能力结构分析
  教师专业具有双专业性质,即学科专业性和教育专业性。高等师范院校计算机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当是学术性与师范性兼而有之,既具备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技能,又有教育、教学的知识和技能。然而近几年师范院校在学生培养上呈现出重学科教育、轻师范教育的趋势,过分强调加强学科专业能力建设,弱化了师范能力的培养,致使培养出的师范生在教育领域阵地上没有自己明显的优势和特点。师范性是师范院校的立校之本,师范院校要获得长远发展,必须突出师范特点,加强学生教育职业能力的培养。
  那么计算机专业师范生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教育职业能力结构呢?高师院校的计算机教育专业担负着培养未来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使命。在我国教育技术职业人员教育技术标准(Standards of Educafional Technology of China for Professionals)中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基本要求:掌握相关技术的知识和技能;运用技术支持教学资源和环境的建设;运用技术支持教学过程的优化;运用技术支持信息化管理;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自觉承担与技术相关的社会责任。可见,计算机专业师范生除了具备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能力外,还要具有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管理等辅助教学的能力。因此,笔者认为计算机专业师范生的教育职业能力结构应该由教学基本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践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学辅助能力组成。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是实施全面的信息技术师范教育,拓展和完善现有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建设与学生能力结构相匹配的课程体系。计算机师范生的教育职业能力结构及相关培养课程如下表所示:
  
  二、培养教育职业能力的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体系
  1 教学基本能力的培养。计算机专业师范生首先应该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教学基本能力的核心课程有“教育学”“心理学”“教师口语”“板书训练”和“信息技术教育学”。(1)“教育学”“心理学”是师范生应掌握的教育教学的基础理论,“教师口语”和“板书训练”则是其必备的教学基本功。这些课程是各学科专业师范生的公共基础课程,为教学基本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2)“信息技术教育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规律、原则和方法,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师范素养和信息素养,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
  2 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教学设计是连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培养学生教学设计能力的核心课程有“课堂教学设计”和“中学信息技术教材分析”。(1)“课堂教学设计”目标是使学生全面领会教学设计的思想、掌握教学过程设计的程序,使学生能够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程序进行分析、计划并做出具体安排。(2)中学信息技术教材分析,目标是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理解中学信息技术教材的内涵、价值观与知识内容体系,掌握分析和评议教材的方法,能够设计和编写规范的教案。(3)“课堂教学设计”给学生提供了教学设计的理论框架,教给学生教学设计的原理与方法;“中学信息技术教材分析”则提供了与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紧密结合的实践依据。以中学信息技术实际教学内容为依托进行教学设计,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
  3 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实践能力主要是指实际从事教学活动的能力,计算机师范生应具备初步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技能和实验指导能力。培养教学实践能力的核心课程有“教师技能训练”“中学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研究”和“教育实习”。(1)“教师技能训练”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课堂常用教学技能,即导入、讲解、提问、演示、板书、结束、变化等技能的概念、功能、要素和应用注意事项,掌握各项技能的微格教学设计和教案的编写,并通过观摩案例和微格训练掌握各种教学技能的应用。(2)“中学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研究”目标是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各种教学媒体和实验设备的使用方法,熟练掌握基本课程实验的操作和演示技能,并能设计出科学合理的信息技术实验。(3)“教育实习”目标是使学生深入到中学完成课堂教学实习任务,完成班主任工作和第二课堂任务,完成教育调查报告并开展服务于基础教育的各种活动。通过教育实习,使学生将所学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地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全面培养和锻炼学生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
  4 教学研究能力的培养。教学研究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的拓展和深化。信息技术教师作为教育信息化的推动者,应该是研究型教师,能够将教学和研究密切结合,做到教研相长。培养教学研究能力的核心课程是“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研究方法”目标是初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使学生了解教学科研的方法和步骤,能够对日常信息技术教学和学科整合教学进行研究,并具有撰写论文、完成科研项目的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的形成需要教育科研的基本理论,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锤炼,可以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组织教育调查等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5 教学辅助能力的培养。教学辅助能力是对信息技术教师的特殊能力要求。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完成本学科教学任务,还要能承担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维护、服务和管理工作,能辅助其他学科教师开发课件和资源等。培养学生教学辅助能力的核心课程有“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多媒体课件制作”。(1)“计算机辅助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本原理。熟悉教育软件开发的基本流程及步骤,掌握媒体资源的设计原则和方法,为将来从事教育软件开发或教学课件制作等工作奠定一定的理论与方法基础。(2)“多媒体课件制作”目标是使学生理解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基本概念,掌握PowerPoint,Flash,Author-ware等常用课件工具的使用方法与技巧,能够设计制作出实用性强的多媒体课件作品。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学生进行辅助教学的方法论课程,“多媒体课件制作”则是进行辅助教学的工具性课程。正确的方法指导加上熟练的工具应用能够综合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能力。
  三、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
  1 既独立又整合的教学内容。在培养计算机师范生教育职业能力的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体系中,按照各门课程之间承前启后的关系和学生由浅入深的认知水平来安排课程。首先开设“教育学”“心理学”“教师口语”“板书训练”等公共基础课,这是课程体系的起点。接着开设“信息技术教育学”,它是统领信息技术教学论其他课程的专业基础课程。其次,再两两结对开设“课堂教学设计”“中学信息技术教材分析”“中学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研究”“教师技能训练”“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教学设计、教学实践和教学辅助能力。最后开设“教育研究方法”选修课和安排教育实习。这些课程具有相对独立性,在能力培养上侧重点不同,同时各门课程之间又是有机联系、相互渗透的。例如在“中学信息技术教材分析”和“中学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研究”课程中,学生要运用“课堂教学设计”课程的理论设计教案和实验,在分析汇报成果时,又要用到“教学技能训练”课程的说课技能。教育实习更是要综合应用各门课程的知识技能。各门课程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整合的关系,有利于学生融会贯通地运用各种教学能力。
  2 多样学习空间的教学模式。好的教学内容必须要有与之配套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在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体系中秉承“教师主导一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将课程教学空间划分为接受学习空间、自主学习空间和协作学习空间,在不同的教学空间中,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能力培养的目标。
  接受学习空间指教师讲授理论知识的学习空间。搞活理论课堂的关键是将教学内容化抽象为形象,变深奥为通俗,注重启发式教学。我们用到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案例式教学和问题式教学:比如选取一些生动的案例引出要讲的较为抽象的理论;精选一些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设计案例让学生从中体会教学设计思想和教学方法精髓。在教学中也经常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使课堂气氛在讨论中活跃起来,学生对教育理论的认识也在思维碰撞中建立起来。
  自主学习空间是学生自省和提高的空间。通过自学,学生能够真正掌握学习方法,将课堂知识经过自身意义建构输出外化为知识成果。在自主学习空间中,学生可以进行基于资源的学习。我们为学生提供了文字、视频、图片等各种学习资源,让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平台或电子图书馆等途径去获取和利用有用资源。在自主学习环节中也开展了许多参与式学习活动,比如让学生自己选取感兴趣的中学课本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和实验方案;自行调查研究有意义的中学信息技术教育问题形成小论文等。在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中,教师是助学者的角色,要给学生提供学习资源,指导学习方法,创造自主学习环境,激发自主学习动力。
  协作学习空间是学生共享学习经验和拓展能力的空间。通过协作学习,学生在态度上相互尊重,在认知上集思广益,在情感上彼此支持。协作学习形式分为小协作与大协作。小协作指课堂上的小组讨论问题,小组分析教材,小组互相说课、听课、评课等。大协作指时间较长、任务较复杂的学习活动。如在“信息技术教育学”课程中,让学生组成协作小组开展贯穿整个学期的研究信息技术教育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分为开题活动、探索研究和成果展示评价三个阶段。在协作学习空间中,教师是导师的角色,是协作学习内容的设计者,协作学习过程的调控者和协作学习成果的评价者。
  3 过程化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传统的课程评价方式多为总结性评价,由期末笔试成绩和平时考勤构成。考虑到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多样性的特点,我们以过程性评价代替总结性评价方式,着重对学生能力进行多元性、全方面考核评价。
  例如在“中学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研究”中,课程成绩由基本实验操作、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说课成绩组成。基本实验操作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操作和演示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基本实验;实验方案设计要求学生既能设计出基于单门课程知识点考查的简单实验,又能设计出融合多门课程内容的开放主题的探究实验:实验说课要求学生对实验方案分析论证。这种评价综合考查学生的实验操作、实验设计和实验分析能力。又如在“信息技术教育学”课程中,课程成绩由平时讨论成绩、平时作业成绩、研究性课题成绩和现场答辩成绩组成。平时讨论成绩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堂参与程度;平时作业考查学生对课程重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研究性课题成绩考查学生对信息技术教育问题的认识深度;现场答辩采取师问生答的方式,问题多为较为实用的开放问题,考查学生能否活学活用书本知识。实践证明这种评价角度多样性、评价方式过程化的课程评价起到了激励和促进作用。
  计算机教育专业应围绕计算机师范生应具备的能力结构进行课程体系建设,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研究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评价,切实加强师范教育,培养具有全面教育职业能力的信息技术教师后备力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930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