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达•芬奇密码》的原型解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林燕

  摘 要:走进21世纪,美国的丹・布朗一下子成了世界文坛的神话。他的小说《达・芬奇密码》自2003年出版以来,已然成为当今文坛乃至全球的一种文化现象。本文试从原型批评的视角重新审视《达・芬奇密码》。借助加拿大文艺理论批评家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本文从原型人物、原型主题及原型结构三个方面出发,结合丹・布朗的生活背景,分析这部小说的创作背景及其中的原型。
  关键词:小说《达・芬奇密码》 原型人物 原型主题 原型结构
  
  美国著名畅销书作家丹・布朗凭借一部《达・芬奇密码》成为全球文化市场一位领军人物。在科幻和悬疑小说逐渐成为文学市场的主流的时候,《达・芬奇密码》的横空出世为现代小说画廊增添了一抹新绿。神话与历史,宗教与科学的争斗与互相解释贯穿于整部小说,在为这部小说增加神秘色彩的同时,也不忘激起读者挑战解密的欲望。
  鉴于这部小说涉及宗教历史与西方经典文化的碰撞,我试从原型批评的视角阐释小说中的原型意象。根据加拿大文艺理论批评家诺斯洛普・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本文从三个方面:原型人物、原型主题与原型结构对这部小说进行阐释,得出这部小说中的原型来自《圣经》和古希腊神话《奥德赛》。
  一、丹・布朗的家庭背景与经历奠定这部小说的神秘基调
  丹・布朗于1964年生于美国一个奇妙的家庭。丹・布朗的父亲是美国新罕布什尔州菲利普艾斯特学院一位德高望重的数学老师,他编纂过数学教科书。母亲是一名职业音乐家,在教堂演奏管风琴。理性与艺术的结合在丹・布朗的小说中异常的明显。丹・布朗生活的小镇艾斯特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那里有最古老的开国元老俱乐部、宗教神秘组织,还有与闹市相结合但又绝对独立的校园。生活和学习在这个小镇上的丹・布朗在他的小说中时不时地透露着神秘的色彩。
  二、原型批评理论
  根据加拿大著名文艺理论批评家诺斯罗普・弗莱的阐释,原型是一种可交流的单位,它典型又反复地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成为连接一首诗和另外一首诗的纽带,从而帮助我们形成统一且连贯的文学整体。弗莱在原型批评理论中把原型分为多种,总结出来大致有意象、人物、主题和结构。本文从中选取了人物和主题两方面来阐释《达・芬奇密码》的原型意义。
  三、原型人物――虔诚与信仰
  在世界各地做演讲以宣扬神圣的符号学意义是小说中兰登一开始最大的使命。然而随着他与索菲二人艰难寻找秘密的过程,兰登的使命已经由一位教育家转变为一位揭开索菲神秘面纱的铺路人。就像《圣经》中施洗者约翰一直在为神圣的耶稣基督的到来一样在铺路。在《圣经》的叙述中约翰生于一家虔诚的基督教徒家庭。作为礼物或者是恩赐,被站在神面前的天使加百列送到了不能生育的伊丽莎白肚子里。由于父母是虔诚的教徒,约翰一生下来就跟着父母在圣殿里朝拜。《圣经》记载:“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你(耶稣)前面预备道路。”所说的就是施洗者约翰。约翰对耶稣的忠诚不悔,在兰登对索菲的祖先抹大拉的马利亚――圣杯的虔诚祈祷中被充分地体现出来。兰登在宾馆中辗转难眠,他的脑子里就像在放影片一样,就像有一种伟大的力量在召唤他。他本来想在酒店的大厅里稍做休息,但双腿却不听使唤,径直走出大厅,沿着玫瑰线,一直走到卢浮宫广场前的倒金字塔前。他突然明白他和索菲一直在寻找秘密,这个被多少人宁愿牺牲也要守住的秘密,这个基督教徒一直在致力于消灭的秘密――圣杯,也就是抹大拉的玛利亚的灵柩,索菲的祖先此刻正安静地躺在繁星之下,并被卢浮宫深刻且厚重的艺术大家们的作品包围着。兰登心中瞬间升起一股敬意,他默默地在它面前屈膝跪下,为他一直以来学术上的坚持,更为这位伟大的小说中的把基督确认为人而非神的女人。施洗者约翰一生穷苦,却一直坚持到各地布道。在那个政府高压和剥削的年代里,人们希望这样的具有和上帝说话能力的人给他们带来希望。约翰的到来预示着新的力量的到来。兰登是一位符号学家,致力于研究神圣的女性。他的观点虽然不能被一些人接受,但是在现代这样一个高科技消磨人的梦想和期待的就像透明塑料瓶的时代里,兰登和他的理念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新鲜的血液。他让人们相信,在这样一个精神贫乏的时代还是有些不为人所知的东西,一些值得我们去开发与研究的东西。所以无论走到哪所大学,兰登都会掀起一股解密的热潮,而他也成为哈佛大学教员中的一位热门人物。
  四、原型主题――追寻与回归
  追寻与回归一直是文学作品中最主要的主题模式。在《达・芬奇密码》中,追寻与回归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弗莱来看,所有的文学体裁都来自神话的追寻主题,而这个主题也会成为每一部文学批评作品中第一章。这些追寻作品中的主角都会经历一个相似的旅程,那就是离开父母或家乡,开始他看不见结果的旅行,历经艰辛,打败一切反对自己的力量而完成他的使命。
  史诗《奥德赛》讲述了奥德赛从特洛伊战场回到家乡伊萨卡的凶险旅程。奥德赛因为得罪海神波塞冬而被诅咒,在海上漂泊十年,最后孤单一人回到家乡伊萨卡,却面对一些狂妄之徒在自己的王宫里肆意妄为。他最终战胜了阻碍他归乡的一切力量。他最终回到家乡并赢回他的妻子和王权。奥德赛在汹涌的海上漂泊,战胜海神的故事启发了后来的文学创作者。他们用同样的主题包装他们的主角。詹姆斯・乔伊斯就大胆地借用了这首史诗的主题和结构,美国黑人作家索贝罗的小说赫索格也采取了同样的叙事主题。现代解密小说《达・芬奇密码》继续承载着这样追寻的主题。在这部小说中,主人公兰登和索菲都怀抱着寻求内心平静、回归家庭的愿望。兰登因为他的享誉世界的学术成就活跃在人们的赞誉和批评中,但是他的成就也给他带来了负担。当他在巴黎丽兹酒店被电话铃声吵醒后,面对镜中自己憔悴的面孔,他情不自禁地对自己说:“你累了,你需要好好地休息一下了。”兰登此刻最想做的事就是好好睡一觉。但是沉重的敲门声毁了他的愿望,还把他变成了嫌疑犯。
  作为耶稣的后代,索菲也强烈地希望找到她的家。在索菲的回忆里,她曾多次问起她父母的事情,但由于她身份的特殊,祖父不想让她知道她的父母是谁,是怎么去世的。但是索菲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寻找自己父母的消息。她在法国警察局解密部工作,一部分是为了远离祖父,一部分是想得到一些关于她父母的信息。祖父的死让她想找到自己父母是谁的愿望更加强烈。在兰登的帮助下,也在自己儿时记忆的帮助下,索菲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家人。
  五、原型结构――圆形结构
  弗莱把人类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和文学个案,以及文学发展的历史作比较,得出结论:文学业也如同大自然的发展模式一样需要经历春夏秋冬,就如同一个圆行一样周而复始,而圆形也是东西方人民的观念中最完美的发展规律。在东方的佛教中,圆形代表着精神的统一和生命的完整,它不再仅仅是一个形状,它代表了人类的愿望与希冀。这个原型包含人类所有的经历与经验,而它们合起来组成一个完整的圆。
  奥德赛离开家乡伊萨卡的时候,他的儿子特勒马科斯刚刚出生。他带领他的战士们奔赴特洛伊战场血战十年。战争胜利后又在海上漂泊十年才终于回到家乡。战争中的每一刻,战士们都在想念家乡,想念亲人。奥德赛从离家到返回用了整整二十年时间。他经历了辉煌,用自己的智慧攻下了久攻不破的特洛伊城,木马计成为了希腊人成功的标志,也成为罗马人民的耻辱。在海上奥德赛战胜凶狠的巨兽,逃离女妖的诱惑,除了他所有人都死了。借助于忠实的牧猪奴仆的帮助,他夺回了权利,和妻儿团聚。
  在《达・芬奇密码》中,兰登虽然是受邀去帮助法国警察贝祖查找凶手,但实际上已经被认为是凶手。索菲的介入使兰登的处境稍有缓解。但是他们无奈成为警察和天主事工会追杀的对象。他们从卢浮宫到提彬(兰登的一位好友,后来背叛兰登)的城堡,又到罗斯林大教堂。他们往返于法国和英国,最后兰登又回到巴黎丽兹酒店,再到卢浮宫广场。他们不仅要对付法国警察,还要防范塞拉斯的追杀(一位虔诚的天主事工会教徒)。整个故事在紧张中发展,一环扣一环,开头语结尾相呼应,形成一个完整的圆形。虽然结局并不像白话一样明白,但兰登在卢浮宫广场“圣杯”前的跪拜祈祷已经为我们轻轻揭开了基督教神秘历史背后的故事。无论真与否,这个故事已经完美。
  六、结语
  作为一部宗教侦探小说,《达・芬奇密码》是侦探悬疑小说中一朵奇葩,它给读者带来了新鲜的血液,也为人们追踪历史与文化提出了新的挑战。但归根结底,它的魅力在于与经典文化相映生辉,让人们在体验新文化趋势的同时能更深刻地思考历史。
  
  参考文献:
  [1]Homer. The Odyssey [M]. Trans. Fagles, Robert. Penguin Books,1997.
  [2]弗莱・诺斯洛浦. 《批评之路》[M].吴持哲,秦明利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刘拥军.《尤利西斯》中的原型解读 [D].湖南:中南大学,2008.
  [4]伦恩,马丁. 《达・芬奇解码》[M].今夫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叶舒宪.神话――原型批评[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6]朱振武,周元晓. 《达・芬奇密码》:雅俗合流的成功范例[J].当代外国文学, 2004, (4):103-1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973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