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雪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很多国家都在加大对教育的投资,注重教育公平,努力提高教育质量。青少年面临的学习压力也与日俱增,尤其是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中学生,身心发展极不平衡,面临着多方面的困扰与考验,非常容易引发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的统计调查显示,目前全世界有心理疾病的患者已经高达15亿,其中焦虑症患者为4亿,抑郁症为3.4亿,人格障碍为2.4亿。而在我国,各类精神障碍患者已经超过了8300万。尤其是抑郁、焦虑、强迫等精神疾病更是常见[1]。中学阶段是个体身体发育的鼎盛时期及性成熟期。生理上的成熟使中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成人感,他们希望能变换角色。然而,由于他们的心理水平有限,许多期望不能实现,从而产生挫折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使中学生面临种种心理危机,并出现一些心理及行为问题[2]。近年来,许多研究者采用各种量表或问卷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或某些心理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表明,在学生中,具有考试焦虑、人际关系敏感、情绪两极化、抑郁、强迫等症状的学生占一定的比例。这些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地受到教育部门及有关部门的重视。
  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进行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它既能完善心理学及教育学的研究理论,又能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实施。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1.心理健康的概念及衡量标准
  目前,关于心理健康的概念有很多,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为心理健康定义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3]。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则将心理健康定义为:身体、智力和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4]。综合多个心理健康的衡量标准,尽管人的心理或精神、体格健康的标准因社会、时代、文化、种族、民族等不同而不同,但是总的来说,有一条衡量心理健康的共同标志,即自我控制。
  2.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发展的高峰期,在这一时期,中学生的身体和心理机能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身体外形的改变、内脏机能的成熟及性的成熟三方面。身体发展如此迅速,在2至3年内就能完成身体各方面的生长发育并达到成熟水平。但其心理发展的速度则相对较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这样,中学生的身心就处在一种非平衡状态,容易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2]。
  3.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有正常的心理活动,智力正常,与同龄人有大致相同的喜怒哀乐和行为表现,言谈举止和思想活动符合社会规范。
  (2)人际关系和谐,尊敬师长,信任同学,能宽容和谅解有缺点和反对过自己的人。喜欢和老师、同学在一起。
  (3)能正视现实,适应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根据环境和形势要求改变自己,也能创造环境。
  (4)有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对现状感到满意,对前景也觉得光明美好。
  (5)能冷静、理智地去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打击。学会用正确方法和态度去对待错误,对强弱不同的刺激能做到适度的反应,有忍受挫折、从失败中学习和总结经验教训的能力。
  (6)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患得患失。能扬长避短,有切合实际的志向水平;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不把获得的成绩看作高于一切或毫无意义,不自卑,不过分自责,有安全感。
  (7)有从事各种活动的兴趣、信心,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能有效地完成各种任务。
  (8)在有利于社会或集体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个性的独立性,保持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的协调和统一。能独立地作出决定,并对决定负责任,而不受别人的任意控制和支配。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1.社会因素
  (1)社会文化的矛盾性。据相关研究表明,社会因素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较大的影响。社会是一个宏观环境,从出生开始,人就被置于一个特定的社会结构之中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同时受到其他成员及社会整体的影响。由于社会压力而发生的个人行为与态度朝着社会占优势的方向变化的过程,称作社会影响[5]。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受多种外来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受到巨大的冲击。多种文化的影响,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媒体的传播,舆论的导向等,这些都必然会在现实生活中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心理、行为等方面带来巨大的冲击[6]。这些尖锐的矛盾势必会对中学生产生很多影响,给正处于过渡时期的他们带来很多困扰,致使他们容易产生焦虑、烦躁等不良的情绪体验。据一些研究表明,不同民族之间、城乡之间,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很大差异。
  (2)不良社会风气。社会上的一些不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正通过传媒及现实生活影响着中学生。现代社会是一个信仰多元的社会,出现了大力追求物质享受,盲目地追星等不好的社会风气。这些社会风气正通过网络、电视等传播途径影响着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之间改变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在笔者与一些中学生的相处过程中,发现与以往的学生相比,他们变得更加功利化,也更多地处于矛盾的状态,一方面,他们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社会的影响,另一方面,在面临多种冲突或者是不良社会风气的时候,他们经常感到迷茫,不知怎样做才算正确。
  2.家庭因素
  (1)家庭氛围。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利于中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心理品质。家庭成员应当关系融洽、互相有交谈不完的话题,家庭有整体感,有相同的伦理道德观,有共同遵守的是非准则,经常一起参与社会或旅行活动。那些家庭成员之间相处不好的学生更易产生人际交往障碍,更易感到抑郁,攻击性也更强。
  (2)经济条件。相对于经济条件差的家庭来说,经济条件好的家庭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和更好的教育条件。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学生能够产生优越感,由于没有后顾之忧,更能静下心来学习。而那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则会更多地担心经济花费,在感到自己与同学之间的经济差距后,会不自觉地去比较,容易感到自卑,形成内向害羞的性格,与人交往常常会很被动。
  (3)家庭结构。家庭结构是指家庭组成的类型及各成员相互间的关系,包括外部结构即人口结构和内在结构两部分。家庭的外部结构又称家庭的人口结构或家庭的类型,可分为核心家庭、扩展家庭和单亲家庭、残缺家庭等。近年来离婚率一直居高不下,家庭的破碎一般来说都给子女造成了很大的心理伤害,而且很多单亲家庭对子女的抚养、教育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有时子女得不到应有的照顾与关心,很容易形成冷漠、自闭、叛逆的心理特征。
  (4)教养方式。现在家庭的教养方式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即民主型、严厉型、溺爱型。据调查显示,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最有利于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民主型的家庭,父母与子女相处得很愉快,父母在给予孩子们足够的自主成长的空间时,也会给他们朋友般的鼓励与建议,使孩子形成健康积极的人格。严厉型的家庭,父母往往过于粗暴,子女必须听父母的,否则就会受到惩罚,久而久之,子女对这种教育方式感到嫉妒厌恶,什么事都与父母反着干。溺爱型的家庭,父母过度地宠爱子女,几乎一切以子女为中心,对他们的不良习惯也不急于去矫正,致使子女形成蛮横乖张、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性格特征。
  (5)亲子关系。亲子关系包括亲子之间的关爱、情感和沟通。对于叛逆期的中学生来说,亲子关系常常变得异常紧张,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亲子冲突,这些冲突能否顺利解决,关系到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也关系到其未来的人际交往和生活幸福。在这一时期,对于子女来说,他们的心理正逐渐趋于成熟,渴望独立但是又不得不依赖父母,容易感到矛盾;对于父母来说,人到中年,正是工作压力、生活压力最大的时候,如果父母与子女之间得不到有效的沟通,则会产生很多负面影响。

  3.学校因素
  (1)学校考试制度。现阶段的教育依然是应试教育,各个学校最注重的仍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很多学校的考试频率都很高,有些学校平均每个月就会全校考试一次,平时还会掺杂一些班级内部的测试。不停地考试,不断地排名,加上做不完的作业,中学生非常容易感到疲惫、排斥,容易产生厌学、考试焦虑、失眠、抑郁等症状。另外,还有些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对于成绩差的学生,不让参加中考,学校会劝其退学或者是去上职高,其方式一般是对学生说“不去读职高就不发毕业证,去读职高还会有补贴、资助”等。这些做法给成绩差的学生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严重损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其陷入消沉之中。
  (2)课程安排及教学。据了解,中学生的课程几乎全被考试科目占满,也会有些学生比较喜欢的科目,如体育、音乐、美术、计算机等,但是这些课程的教学质量不容乐观,很多时候都会让学生上自习,完成作业,安排是一回事,上不上又是另外一回事。绝大部分时间都必须集中精力在枯燥乏味的考试科目的学习之中,学生会产生严重的厌学情绪,注意力也很难集中,久而久之就会厌学,甚至放弃学习。
  另外,虽然很多中学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但形同虚设,学校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老师,也没有设置心理咨询室。有些学校的心理健康课程就像思想教育课一样,很多学生反映基本没用,遇到问题也不敢问老师,生怕被抓去做思想工作。这样,学生在遇到困扰的时候就少了一条科学正确的指引途径。
  (3)教师的期望。教师是否爱护学生,是否对学生抱有期望,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的一项研究证明了这一点,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可以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教师期望的这种效应就是“罗森塔尔效应”,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7]。这种效应对成绩好的学生来说,那是一种积极影响,而对于成绩差的学生来说,更多的就是负面影响了。大部分老师都将主要精力放在成绩好的学生上,对他门期望较高;而对于成绩差的学生,则是置之不理,或者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我对你没啥要求,允许你在上课时睡觉,只要你不影响其他同学就行了。”这对于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无疑是一个很大的伤害,对其心理健康也埋下了很多隐患。
  (4)同伴关系。同伴关系对中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与父母的接触逐渐减少,与同伴的交往日益突出。到青少年期,同伴关系更是成为个体主要的人际关系。在遇到需要倾诉的问题时,绝大多数青少年选择了朋友作为倾诉对象。甚至有学者指出,青少年时期的同伴关系对其以后的人际关系将起到定型和预告的作用[8]。积极健康的同伴交往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习惯的养成起着积极的作用;相反,如果出现同伴交往障碍或者同伴关系处理不得当,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将起到消极的作用,他们可能会丧失信心,遇到困难时也没有值得倾诉的对象,就会压抑自己情绪,不能进行有效释放。
  4.自身因素
  (1)青春期因素。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正处在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变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剧烈的、动荡的时期,在这一时期,身体生长速度极快,形体变化很大,肌肉、骨骼等组织全面成长,生殖系统逐渐发育成熟。面对快速的身体变化,中学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接受新的自我,对于性的成熟,有不少学生感到焦虑、不安、紧张。同时,随着身体的发育,心理也在不断地发展。在智力方面,中学生正处于“形式运算”阶段,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有时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成分还起一定作用;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得到明显增加的同时,思维中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依然突出。在个性发展方面,也出现了许多新变化,主要表现在自我意识高涨,经常关注自己,思考自我,这就导致了他们个性上的主观偏执性与反抗心理;情绪体验不再像以前那样单调,非常不稳定,表现出明显的矛盾性,如狂暴性和细腻性、可变性与固执性、内向型和表现性等。在人际交往方面,也有很大的变化,不再像以前那样依赖父母了,与父母的关系不再像之前那么亲密,取而代之的是亲密的朋友关系。
  (2)个体心理素质。绝大多数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家长,尤其是爷爷奶奶非常溺爱他们,再加上优越的物质条件,中学生容易养成贪图享受、害怕吃苦的不良习惯,而且极易养成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品质,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容易发生矛盾。他们是温室里培养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耐挫能力很差,一旦学习上或感情上受到打击,很有可能就一蹶不振。
  总之,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不管是社会、家庭、学校还是学生本人,都应该高度重视,采取一些积极可行的措施,尽量为中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使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余强基.当代青少年学生心理障碍与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3] 李铮,姚本先.心理学新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 张向葵,李力红.青少年心理学.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 金盛华.社会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 翁春兰.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苏州大学,2008.
  [7] 李小融.教育心理学新编.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8] 司继伟.青少年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 关燕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6312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