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探索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有效途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涵义

  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提高将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狭义上的就业难,仅仅是指毕业生能否找到工作,即首先解决工作有与没有的问题。而就业难在广义上还应该包括大学生的就业质量问题。就业质量包括工作的性质、聘用条件、工作环境、社会保险和劳动关系等主要内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不高,将直接影响毕业生以后的就业自信心甚至其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也将影响大学人才教育培养的可持续发展。大学生就业质量与就业能力有很大的相关性,同样它也与除自身因素以外的其他因素也相互关联。本文将从大学生就业质量问题现状、成因及对策展开分析研究。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内涵
  在20世纪90年代,国际劳工组织最早提出就业质量的确切含义。它是一个衡量劳动者在整个就业过程中就业状况的综合性概念,反映了劳动者在就业机会的可得性、工作稳定性、工作场所的尊严和安全、机会平等、收入、个人发展等有关方面的满意程度。因此,就业质量本质上是对人的整体发展状况的一种衡量。值得指出的是收入或报酬是就业质量的核心内容,首先,在就业质量的概念描述中,劳动者所获得的收入或报酬状况作为就业状况多因素中的一个构成方面被突出显示和强调;其次,在就业质量的内容维度划分中,各研究者不约而同地将工资水平列为第1位因素;再次,在众多研究者构建的就业质量衡量指标和评价体系中,工资水平作为劳动者个体就业质量的一个衡量指标被赋予了相对较大的权重。因此,在就业状况之优劣程度的众多因素中,收入或报酬绝对是一个核心的、起决定作用的构成要素。但是,收入或报酬水平的高低与就业质量的高低并不一定成正比,两者的对应关系可以这样描述:收入或报酬水平高,就业质量不一定高;收入或报酬水平低,则就业质量一定低。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是衡量高等院校学生在整个就业过程中就业状况的综合概念,一切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都会制约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提升。从微观角度审视,大学生就业质量包括质和量两个部分:“质”主要包括了大学生就业岗位的特点,即工作收入、工作时间、工作环境;学生就业的主观满意程度,即工作的稳定性、专业的对口性、劳动关系的和谐性、发展前景和社会保障的完整性。“量”主要指大学生就业机会的可获得性,即从数量上看大学生的就业率。本文将侧重于大学毕业生就业质的研究。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现状
  1.违约的大学生数量增多。有的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到单位没多久,就急着离开单位。不少毕业生由于自身与家庭的压力而签约,而且还有一些人在还没有毕业之前就已经违约,有些是因为学校的规定(如定向学生)签了约后,表面上似乎没有毁约,而实则却根本没到签约单位去工作。有资料表明,毕业生参加工作后一个月就走人的就超过10%以上,三个月后走人的超过30%。
  2.毕业生流动方向欠合理。不少大学生毕业后都希望到沿海或发达城市工作而不愿意去一些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工作,有的倾向于工资福利待遇比较好的政府部门,还有的直接就选择外资企业。随着高校教育扩招,高学历者越来越多,导致用人单位无论岗位高低都倾向高学历者而导致人才高消费现象的出现。而我国其他一些地方和单位急需人才却招不到合适的人。从而导致许多大学生毕业后不能真正施展自身的才华而致使就业质量下降。
  3.部分学校盲目追求就业率。为了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逐渐转变。由此,建立了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新的就业机制。而与此同时,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也逐渐显现。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变相将其毕业生档案转移到人才交流中心。校方现在也逐渐形成了这样的一个观念:先就业,后择业,这种观念在学生中也逐渐明确,影响着就业质量的提高。
  4.大学毕业生工资普遍偏低。首先,在高校教育扩招后,随着大学生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大学生就业供给大于需求。在供需定律的推动下,必然导致大学生的工资价格降低。其次,由于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不少学校教育质量得不到很好的保障。现在不少大学生实际能力已经不如以往的大学生,这也是工资实际价格下降而导致偏低的原因之一。根据调查,自高校扩招的第一批大学生毕业的2003年开始到2009年,7年间我国高校毕业生平均起薪涨幅很小,甚至出现负增长。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的成因分析
  (一)从大学生个人来看,影响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就业的多变性。部分大学生不了解自身的人格特征,因而无法选择适合自己,或者是自己能适应的职业,导致择业失业或者就业满意度低而不愿就业或频繁转换职业的现象。
  2.就业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随着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大幅度增加和就业市场信息化发展需求的提升,传统的现场供需见面形势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需求。现在许多大学生寻找工作岗位,如无头苍蝇,到处乱撞,并且收效寥寥,通常出现毕业生找不到适合的用人单位,用人单位无法找到适合的毕业生等现象,根本原因就是信息不畅。这种不畅意味着毕业生就业更加困难。
  3.大学生自己定位的偏差性。当代一部分大学生对本人知识掌握程度、自身素质能力等各方面过高评价,就业过于理想化,因而造成就业定位有偏差。
  4.大学生就业的被动性。目前仍有部分毕业生将全部希望寄托在学校推荐,父母亲友,不会主动搜集信息及自我推荐,命运由他人摆布,很难获得恰当的就业机会,甚至失去很多就业机会。
  (二)从高校本身来看,影响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质量观。以满足就业市场,就业单位需求的人才质量观还没有真正形成。用人单位的质量要求对于高校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大学生而言同样是重要的,高校只有在对用人单位及大学生的客观要求进行充分调研之后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人才培养,否则就会产销不对路,必然导致就业难,就业质量低。
  2.专业结构。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主要是结构性矛盾突出,其中一个方面表现为高校专业结构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众所周知,在当前总体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有的专业毕业生却供不应求,在就业市场上非常抢手;同时有些专业的毕业生则供远大于求,导致高校大学生结构失衡,使一部分大学生被迫改行就业,就业质量非常低。
  3.就业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就业服务没有得到高校的充分认识和足够的重视,目前部分院校就业指导的软硬件建设都较为落后,与毕业生对就业指导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就业指导仅停留在进行就业政策宣传、提供就业信息,求职技巧培训,组织供需洽谈会的层面上,没有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根据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和特长,分析社会的职业性质,向大学生提出就业方面的建议,帮助其确定就业意向和进行职业潜力开发,确立职业目标,导致大学毕业生还处于一种半成品状态,因此,提高高校的就业质量该从大学生在毕业前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着手。
  4.课程设置。高校是学校学习的地方,但是却有学无习。这和高校的课程设置安排有很大关系。如今为了适应素质教育,高校也设置了不少实践操作的课程,但是许多实践操作课程与实际脱节。有的高校把暑期实习作为在校学生的必修课程,并规定不取得一定的学分不能毕业。但是大多数高校都是走过场,并没有真正核实学生实习的真实性以及没有积极与外界单位联系提供实习机会。
  5.个别高校就业率被注水。一些高校对外公布的就业率比实际就业率要高。历年来,高校都很重视本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学校的就业率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学校的声誉和生源。一些高校对外公布本校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0%以上,更有甚者一些民办高校对外公布100%就业率。当然,我们不可否认确实不乏一些高校就业率很高,但是如今确实也有那些虚报就业率的情况,这样会导致一些学生错误的选择高校就读,从而影响毕业后的就业质量。

  (三)从用人单位来看,影响大学生就业和就业质量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毕业生总量。从高校毕业生的绝对数量看,我国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高等教育大国,具有规模大基数高的国情特点。在工作岗位流动加快的条件下,毕业生的待业与再就业问题有可能成为社会的常态。2001至201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的人数连年增加,10年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3770.22万,如果每年有10%的毕业生合同到期或自愿、非自愿解除劳动合同,即按10%的流动率来计算,我国每年将有370万名大学生“跳槽”转换工作。以上数据清楚地告诉我们,在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上,经常会存在一个有700多万人的离校待业、再就业的庞大学生军团。
  2.国家政策。劳动人事及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用人单位择人的地域性。如外籍学生到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就业的限制。近年来又出现了用人单位只聘他们单位所在地域籍的毕业生现象。
  3.竞争不公平。由于大学生就业政策不够完善和人才市场的不规范,仍存在不完全竞争、不平等竞争的劳动力就业市场的垄断现象。
  4.人才高消费。用人单位存在追求短期行为及名牌效应的消极思想。这种心理导致用人单位领导在选人时要求特别严格,他们挑学历、挑院校、挑工作经验、挑男生甚至挑容貌等等。一些用人单位适合本科生的工作却偏偏选择研究生,这不仅是人才的浪费,而且不知不觉形成了一个充满就业压力的社会环境。这样的一个环境会对大学生的就业产生严重的影响,从而产生就业的结构性问题而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质量。
  5.待遇不统一。近年来出现了用人单位对同一岗位同一专业不同学校的学生开出了不同待遇的现象,不仅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也影响了大学生就业积极性。
  四、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途径
  (一)树立就业质量理念
  当今,毕业生就业质量已经逐步成为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高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是社会就业需求强大的高质量的供给基地。办学理念的正确与否决定着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好坏。毕业生就业质量等多方面因素已经成为高校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提高办学理念已经成为高校刻不容缓的一件工作。只有这样,我们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才能得到大幅度提高。
  (二)加强教学改革
  以社会需要为导向不断进行学科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围绕适应社会需求,提高就业质量这个目标,培养“适销对路”的产品。
  (三)加强思想教育
  一是高校应加强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理念,准确调整就业期望值,摆脱传统就业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报效祖国、志在四方的思想信念,增强毕业生到基层,到艰苦的一线就业的主动性和责任感。二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不少有悖道德的现象日益显现。所以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思想道德素质是大学生应预备的最基本的素养。大学生只有自己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就业质量才会有所提高。
  (四)加强就业指导
  1.加强就业政策指导。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积极宣传国家的就业方针,政府及有关部门和地方制定的就业规定和学校的具体实施意见,以克服择业时思想上的随意性,盲目性,片面性。
  2.加强就业心理指导。针对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诸如消极懈怠、焦虑恐惧、信心不足、烦躁郁闷、盲目乐观、互相攀比、期望值过高等心理状态,要加强心理辅导,适时进行心理咨询调适,使之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
  3.加强就业信息服务。高校应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和掌握社会需求信息,预测就业市场动态,掌握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进行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适时跟踪毕业生就业意向变化。建立毕业生人才信息库,创建信息平台,发布信息,一方面使用人单位全面了解毕业生的表现、学习成绩、个人爱好、奖惩情况、就业岗位要求等,另一方面使毕业生及时了解用人单位性质、所在地域、薪酬待遇、选择要求等。这样既简化环节,提高时效性,又降低就业成本,提高双向选择的成功率。
  4.加强就业技巧指导。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就业方法、就业技巧准备不足,不知所措、无所适从,提不出应该提的问题,更不能恰当地回答用人单位提出的问题,导致就业失败,心理受挫。
  (五)社会提供机会
  一是要树立正确的用人观,选择合适的人才,杜绝人才高消费的现象。这不仅有利于用人单位的发展,也有利于整个社会就业质量的提高。二是全社会应该提供给大学生实习的机会,而不是一味的埋怨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能力不足。用人单位可以与学校联合,把学校作为自身的人才基地,多提供实习岗位给学生。这样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提高指日可待。
  (六)政府宏观调控
  一直以来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同样在大学生就业方面,政府也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政府在高度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应时刻关注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及时出台一些相应的针对解决或保障大学生就业问题包括就业质量问题的一些激励措施与政策,提供一个就业指导平台,以更优厚的政策鼓励大学生支援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建设等,从而使我国大学生达到高质量的就业。
  总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可望在十二五期间得到有效解决或明显改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出台,将有效地减少大学生的失业,并提升其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总水平。但我们还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的提高并不等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根本解决。因此,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仍是我国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6315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