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探索高职高专的课堂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陆小金

  【摘要】课堂教学是指教师通过授课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拓展专业知识的过程。如何有效地将专业知识灌输给学生,使学生学以致用,最终服务与社会是教学的关键。从课堂教学的方法、互动、效果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目的是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探究教学方法
  【关键词】课堂教学 学习兴趣 问题情境
  教学方法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种适合于学生易于吸收和消化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不仅要对教学进行宏观设计,还要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材,还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分类,还要结合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对专业课程的兴趣及个体差异等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对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的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和进度,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创设问题情境,开展启发式教学,通过与学生互动来探究教学效果以验证教学方法和通过社会实践验证教学效果。
  一、高职高专教师所面临的课题
  随着中国的精英教学向普及教学迈进的过程中,除了面临师资队伍的建设、教材的建设、教学设施建设和教学经费的不足等问题以外,生源的吸收也是一个十分严峻而现实的一个问题。近年来,在面临本科院校的扩招、二级学院的增加、民办大学的不断涌现,生源竞争日趋明朗化的同时,生源的数量和质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是招生指标和弹性指标的竞争,这两个指标的竞争,意味着各级院校录取分数的波动。二是各院校招生策略的竞争,招生策略上的竞争就是信息化竞争的一个体现,考生在同等就学的条件下选择信息量大的院校的可能性就会偏大。三是招生形式上的竞争。四是软、硬件设施的竞争。考生在择校时往往对校舍外观及学校整体环境的选择考虑在首位。五是专业的选择。
  适者生存已经是摆在各院校面前的一个有关生死存亡的最直接的课题,而在这些竞争的角逐中,势必会导致生源在质量和数量上的结构变化,纵观近年各类高校的招生数量,可见数量与录取分之间的关联式十分明显的。从本科到高职高专的生源结构的变化显然是一个壮观的梯田模式。
  这个现象首先体现了我国在普及高等教学方面已经迈开了可喜的一步,也是我国提高整体国民素质的一个重要举措。在发展高等教学普及化的同时,高等教学为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以及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此,高职高专教师在为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前提下,首先要根据新生的现有知识结构和专业志向,认真调整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对接轨道是摆在每位高职高专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因为有极少一部分学生对专业的选择会缺乏认真的思考,会凭自己的兴趣和想象来决定专业,他们很少考虑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难度,一旦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目标与学习的难度产生差距以后,往往不会根据专业教师的提示和辅导来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思路,极有可能通过重新调整专业来完成自己的学业。因此。如何让学生满足第一专业的选择,使其能够始终如一地坚持学好第一专业,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习惯、知识结构、能力差异上的不足,避免学生在专业上做二次抉择,使其实现自己的第一梦想,开展适应性教学是,进行切实有效的辅导,将其培养成一个具有适应能力、应用能力、创造能力的高校毕业生服务于社会既是高职高专教师的终极目标,也是教学价值的真实体现。
  二、激发学习兴趣
  (一)教学准备的意义
  学生对学习的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状态。因此,在对教学对象实施教学以前,需对所教授的对象作一个比较充分的了解,掌握学习者的学习愿望和学习意向,获取个体学习期待与诱因,掌握个体的学习动机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要素,也是教师从中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法的开始。
  选择日语专业的学生通常始于对日本的游戏、动漫、歌曲、文化的兴趣程度。其学习需要是想达到能听、能说的效果。目标有出国留学、翻译、贸易、教学等。学生的目标就是学习的动机所在,学习动机产生学习需要,教师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就会使学生形成学习的内驱力,从而激发学习热情,求知的热度就会升温,教与学的目标就容易实现。
  教学准备既是拟定适合于课堂教学的计划,也是采取既有效又合理的教学方法所需要的量体裁衣的关键所在,是投其所好使课堂教学引人入胜、提高课堂听课率和学生期待通过课堂学到所渴望的知识的动力和内驱力,教学准备便成为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强化教学质量的双刃剑。
  (二)教学方法
  1.教师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即使是教授同样的内容,教师都有着各自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教学能力和魅力的不同,到课率和教学效果也会各异。
  教师自身在专业领域里具备超凡的阅历、实力和良好的教学风格、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教学艺术,既是吸引学生的亮点,也是学生的榜样和学生追求的目标。因此,将趣味性和实用性教学贯穿于课堂,将书本知识溶解于实景与现实进行讲解和引导所而产生的教学效应、教学魅力和威信可谓有无可比拟的效果;适时有效地穿插案例教学也是活跃课堂气氛。广开思路,是促进深化和消化教学内容的助推器。
  2.师爱的作用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如同家长带领子女出门旅游一样,教师是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旷野中探寻宝藏,旅途中无疑会隐藏着风险和机遇。
  学习上缺少天赋、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家庭的变故、学习成绩的滞后或者犯了错等情况。都是学生在知识的旷野中探寻宝藏的障碍,此时,教师以父母般的师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给学生一个真正的关爱,适时恰当的开导既是师爱的起点,更是学生扬起风帆、树立信心、抑制消极因素的开始。
  理解和同情、关心和爱护学生,要有严格的要求,明确利弊,将尊重和信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适时适当地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学习观,对学生寄予期望,通过师生之间的情感达到感化和调整的效果,此时的师爱就能打开学生的心扉,就能了解学生到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以便不断调整必要的教育方法为学生保驾护航。
  对在知识的旷野中找到宝藏,学习上找回自信,学习进步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合理的评价、认可和鼓励,学生也往往会把教师对自己的关怀和认可与得到的评价联系在一起,从心理上将这种外力转化成非同寻常的学习动力,不断推动学习的进程,形成积极向上的内部动力。学生发现自己的学习方式取得教师认可的效果后,学生会将学习需要自发地转化为自主学习的形式,对掌握更丰富的知识产生高一级别的求知欲望,遨游在课本知识、课外知识和社会实践中,这符合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布鲁纳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而学习的本质,就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者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构建知识体系。
  (三)教师引领与共鸣
  斯金纳是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他的理论是建立在动物学习实验的基础上的。他认为,有机体作出的反应与其随后出现的刺激条件之间的

关系对行为起着控制作用,他能影响以后反应的发生率。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率的手段。在学校情景中的教学教师如何刺激学生学习和激发学生对学习反应的发生率,教师的能力素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是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发挥。教学效能感高的教师相信自己的教学活动能使学生成才,投入的精力大,会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努力提高教学的能效。尤其在遇到教学难点时,能勇于向困难挑战,努力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为答疑作充分的知识准备,为学生做好表率作用。
  课堂教学中按课本知识采取满堂灌,一言堂的方式已经不适合现代教学。教师应针对教学对象的学习需求作出必要的调整。现代大学生在学习方法上以自学方式日益占重要地位,在学习上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也在不断增强。因此,教材直观是引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起点,开展课堂教学与课外知识的结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与校外学习相融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完成校内科目学习的需要以外,不断地将校内知识与校外的现实世界相关联,实现校内教学直接服务于社会的接轨式教学模式是教学的根本。
  在课堂教学中,新课文的开始,学生会或多或少地对新知识点有着各自的期待和追求,因为新课文的开始就意味着学生对新的知识,新的语法,新的词汇有一个新的突破。此时,如果教师能正确地利用学生对新知识探求的心理,结合实际对其进行有效和适需的引导,不仅可以达到引人入胜,不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预习的热情,还可以达到超越预期期望的效果。因此,明确教学任务、设定教学目标、凸显教学效果、分析教学过程、与学生互通必须和必要的知识是课堂教学产生共鸣的关键。在课本、教师、学生三者之间,教师是介于课本和学生之间的一个智慧的桥梁,那么教师需在课本与学生之间建立有效的教学模式。激活教学方式,以科学性、引领性、指向性、权威性、实用性来探究和提升课堂教学的新概念。
  (四)课堂模式的设计
  1.创设问题情境引领互动式课堂教学
  在教授课本新的知识点时,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内容,恰当地创设与新知识点相关的问题情境供学生思考,科学地指导学生正确的思路,以达到与教学目的相一致的效果。问题情境的创设首先要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来,同时对学生提出思考问题的方向和路径,学生会根据问题情境的趣味性和各自原有知识水平的不同程度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从而产生互动。这是学生自我启迪,自我追求,自我完善,自我补充,自我发现的一个过程,学生会在积极发言,寻求答案和得到教师评价和肯定的过程中,学习的主动性会不断地得到激发和提升,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也会随之产生乐趣、其自豪感也会随参与度和教师的正确评价得到升华。
  2.教师的评价与验证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的趣味性,起到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广开思路的效果,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离题较远的探讨,在不急于评价其思路的缺陷的同时要针对学生的发言,弄清其思路的来源,指出其思路的主观性和客观性之间的关联,肯定其开动思路积极参与的优点,采取指向性引导的方式,将其逐步引导到一个理想的轨道上来,同时鼓励大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意见和必要的补充,允许有多种想法,追求与众不同的想法,鼓励学生质疑争辩,自由讨论,让学生有感于“心理自由”“言论自由”和“心理安全”,指明不同想法所适用的不同场合,以便达到不同问题不同分析,不同意见有各自适用的空间,进一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的认知功能和情感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知识的灵活应用得与最大程度的体现,达到学有所用,用有其理,这符合美国学者戈登于1961年提出的用“头脑耳风暴法”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因此,日常的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智慧性和创造性思维的最好场合和手段,同时大学生的智慧性和创造性思维的验证应致力于与课外的社会实践活动和与实际案例的结合,让学生将自己的智慧通过实践来检验其效果,使其在求证过程中得到更深的体会,进一步促进求知和探索的愿望,培养学生实现自我探究和自我社会价值探究的精神,以便将来更好地直接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张捷,教学心理学考试大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6318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