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班主任实施品德教育的途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玉梅

  摘 要:培养良好的品德教育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内容之一,是班主任的基本任务。经过几年对班主任工作的摸索发现,教师自身的崇高人格、精心营造的良好班风和开展的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品德教育的三个有效途径。
  关键词:班主任;品德;教育;途径
  品德,即道德品质。它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规范在个人身上的体现和凝结,是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一系列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它是在长期反复的道德行为中形成的习惯。这种行为习惯一经形成,往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做大的努力,就很难改变。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对成才、塑造完美人格乃至建功立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中小学品德教育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任何一种良好品德的形成都是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通过各种因素的协调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与良好品德的培养是一个统一过程的两方面,在二者之间既没“空白区”,也没“中间地带”。品德教育的关键是要遵循道德情感的基本特征,即“两极性、感染性、情境性”,尽可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教学实践中找准品德教育的切入点。经过几年对班主任工作的摸索,我认为教师自身的崇高人格、精心营造的良好班风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是品德教育的三个有效途径。
  一、用崇高的人格铸就品德教育的榜样
  任何教育艺术都是教育者创造性的劳动,都是教育者人性美、人情美的表现,都是教师心灵美的流露。没有了这种美,任何教育技巧都失去了感染力。而教师的人格是在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下产生的。汉代韩婴在《韩诗外传》中说:“智如泉涌,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也就是说,教师须德才兼备,智慧如泉水喷涌,道德、言行可以作别人的榜样。教师人格完美、品德高尚,对学生会产生很强的感染和熏陶,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到真善美、假恶丑,思想情操和道德修养也得到提高和升华。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素质,班主任首先要做到,在教育中不断完善人格,主动把一切不利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以高尚人格在学生心目中塑造一座永不消失的丰碑,从而真正做到“以素养培养素质,以人格培养人格。”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教师有责任守住这一片道德的净土,以确保莘莘学子不被世俗污染。作为一名教师,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作为班主任更要有历史的使命感。因此,我们要自觉抵御来自社会的各种诱惑,守住心灵的宁静,慎言慎行,始终保持高尚的人格,在大事小节上都成为学生行为的规范和道德的楷模。
  1.班主任在爱岗敬业上做学生的表率,忠于职守,全心全意地工作,在遵纪守法上做学生的榜样,言必信,不欺哄学生,不夸夸其谈,不朝令夕改;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越是恶劣的天气,越是特殊的日子,越要做到表率。因为你的言行就是他们的榜样。如,我与学生一起组织并参加拔河比赛,一起练习广播体操,与学生同甘共苦,遵章守纪,惜时守信。在广播操比赛的准备阶段,我和学生们一起锻炼,不怕风刮天寒,一丝不苟地做好每一节动作,结果使参与的所有项目都取得了好成绩。试想想,一个班主任,上课迟到,班会迟到,又怎么去批评教育迟到的学生呢?我们要求学生文明礼貌、团结守纪、友爱进步,而我们却语言粗俗、马虎随便,不关心学生的喜怒哀乐,这怎么能培养学生的爱心呢?
  2.班主任要终身学习,积累渊博的知识。一个谈吐高雅、幽默风趣的教师很容易成为学生的偶像,从而产生巨大的推动力。作为教师,如果只局限于自己所学的专业领域,显然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教师应该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完善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加强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争取做学生心目中的“百事通”和“万能教”,从而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崇敬。全国优秀班主任金熙寅的专著《班主任书简》,成为年轻班主任的指路明灯。牛顿说:“我之所以比别人看得高看得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因此,不断学习专家的先进经验,总结提高自己的育人水平,可以使我们更专业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贴近学生生活,赢得学生的尊重与爱戴。
  二、用良好的班风营造品德教育的土壤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而班风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极大的影响。优良的班风是班级的灵魂,是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土壤。而学生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它必须服从于社会舆论,服从于学校和班级的整体规范。团结友爱、勤奋好学的班风会引导学生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会自觉遵守纪律,真诚友爱,勤奋踏实,积极向上,即使个别品德有瑕疵的学生,也会羞于消沉,耻于懒惰,从而会形成正向的“随波逐流”,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比如,我班的顾正中同学,来自于单亲家庭,从小缺少父爱和家庭的温暖,对别人心存敌意,看待问题偏激。如何让这样的学生在班级的熔炉中感化,我采取了以下做法:(1)改变简单粗暴的强制方式,对他多进行心理上的疏导,帮助引导学生分析自己行为的不合理之处,并懂得换位思考,知道自己行为的危害性,从而自觉地改变自己。并告诉他改变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从而树立改变自己不良行为的信心和决心。(2)在其改变的过程中,出现的闪光点,要给予鼓励与表扬。最重要的是老师要做到一视同仁,对全班进行教育时,要特别照顾这类学生的感受,不要过分强调他们的特殊,在全班营造一种平等的行为准则,鼓励大家朝着这个共同的目标奋进,在这样的氛围中,像顾正中这样的同学也会自觉地加入其中,从而改变自己“另类”的形象。
  三、用丰富多彩的活动提升品德教育的效果
  品德教育不仅要有深刻的、生动感人的说服、劝导、谈话等形式,而且有必要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实践证明,在中小学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一些融知识性、思想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活动,组织一些参观、访问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同样可以进行品德教育,比如讲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能激发起学生的同情心,可以安排一次郊游活动,家乡美丽的山山水水能激发起学生的热爱家乡之情。经常召开主题班会,介绍各种模范人物的成功事迹。如斯蒂芬・霍金在全身瘫痪的情况下坚持工作、艰苦探索,成为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聋哑演员邰丽华在无声的世界里顽强进取,成就了《千手观音》,被称为最美的舞者;盲人演员杨光身残志坚,在星光大道的舞台上大放异彩,被誉为光明的使者。通过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苦难和逆境往往是一笔财富,“不经风雨,焉见彩虹。”从他们的人生经历中汲取强大的精神力量。这比任何形式的说教效果都要好得多。这就是说,班主任要善于从实际出发,选择多种开端为“突破口”,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让他们在实践中汲取丰富的“复合维生素”,提高品德教育的效果。
  当然,品德教育还受到学生天赋、才能、性格的制约,使教育艺术呈现个性化的特征,同时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方的通力协作。因此,任何时候教育艺术都不能机械地搬用,只有深深扎根在自己的现实土地上,从自己的教育实际出发,进行艰苦的创造和辛勤的耕耘,才能培育出独具风姿的德育艺术之花。
  参考文献:
  [1]李健民.班主任工作心理学[M].学苑出版社,1998.
  [2]李春香.实施德育导师制激发学生奋进的动力[J].初中班主任论坛,2009.
  (作者单位 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南通路15号智堡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691531.htm